一、老年大学教师概述
(一)老年大学教师的概念
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表达“教师”含义的词很多,如师氏、保氏、师、师傅、先生、夫子、老师、博士、教授、助教、教谕、西席、讲师、教习、教员等。[1]我国传统教师的内涵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负责占卜的巫师、统领军队的军事官、监管教育的职事官、专职教师。老年大学教师是随着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教育日益发展、老年大学不断创建而出现的。目前我国有1.8499亿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3.7%,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7%增加到16%;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比现在翻一番。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各类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已有40161所。[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远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重视老年教育”第一次纳入国家教育战略格局;2001年中共中央组织部、文化部、教育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做好老年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从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充分认识老年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做好老年教育工作的紧迫性。”由此可以看出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必要组成已被提上日程,老年大学教师这一角色日渐引起人们关注。
结合老年大学教师在老年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老年大学教师的概念可界定为:受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并在老年大学中承担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以影响老年大学生的身心继续发展为主要职责的专业人员。
(二)老年大学教师的组成及其构成特点
大体而言,老年大学教师的构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已经退休的大中学校教师或其他行业的专业人士;二是在职的大中学校教师,受老年大学之邀或出于自愿到老年大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三是有固定工作的其他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美术家等),利用业余时间到老年大学任教,利用其专长服务于老年教育;四是有一技之长(如英语、摄影、计算机),尚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或不愿意从事有固定岗位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和社会自由职业者,利用自己的专长到老年大学任教。
可以看出,这些人从事老年教育教学工作的目的和动机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对老年教育的科学认识,需要学习或继续学习老年教育的理论知识,完成从非老年教育专业人士向老年教育专业人士的转型,或者从一般社会人员向老年教育专业人员的转型,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年大学教师。[3]
二、老年大学教师专业素质的主要内容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老年大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有相同之处,却也存在差异,因为老年大学生与中小学学生相比,其阅历丰富,心理成熟,但记忆力差,认知特点也存在差异,而老年大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对老年大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信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推动老年大学繁荣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目前我国关于老年大学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本章在总结国内外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将老年大学教师应有的专业素质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信念
专业信念是指社会个体对自身所学习或从事的专业包括知识文化、技能训练、社会分工、行为准则、思想范畴等相当广泛内容所持有的坚信不疑的态度及由此产生的学习或工作热情和动力。[4]教师专业信念更多地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坚信不疑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
“信念”一词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后来在哲学中多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信以为真的理想追求。行为主义兴起以后,鉴于“信念”难以用客观的方式去评价,心理学家们对其研究兴趣逐渐消减,但是认知心理学诞生以后,心理学界对“信念”的研究达到了**。国内对教师信念的研究起步则比较晚,而且多是讨论教师信念对课程的影响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认为教师的专业信念在教师的生活和教学工作情境中逐渐形成,而且影响教师的教学实践。有学者从生态文化理论的视角梳理了西方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教师信念的研究,发现最核心的部分是教师内心对自己的信念,包括身份认同和教学效能感;其次是教师教学即时情境下产生的信念,包括关于学生、教学内容和课堂互动的信念;再次是基于国家和社会产生的信念,包括受到问责制和教育改革影响而产生的信念;最后则是基于文化和价值观产生的教育信念,包括青少年发展、多元文化和学校的信念。[5]
对于老年大学教师来说,专业信念的研究更加重要,这首先是缘于受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目前,老年大学生队伍的年龄结构跨度在扩大,从50岁的“准老年人”至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跨度达30多岁,两代人一起学习,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认知、兴趣、生活理念是不一样的,而且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事物的接受水平也不一样,这给老年大学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影响了教学效能感的发挥。其次,目前老年大学的办学尚未形成规模和规范化的办学体系,老年大学的教师多是兼职或业余工作者,国家尚未关于老年大学教师的立法,以及关于老年大学教师的入职标准的规定,大多数老年大学教师仅把此作为谋生的一个手段,身份认同感不强。最后,老年大学的办学主体比较单一,多由各级政府兴办、当地老干部局主管,以招收离退休干部为主,或由企事业单位或行业社会举办,学生对象以本单位退休人员为主,也有极少数由社会力量兴办,面向全社会招收离退休人员,老年大学的教育尚未普及,老年大学的文化体系尚未建立。[6]
鉴于上述种种状况,老年大学的教师必须树立以下专业信念:(1)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增强自我身份认同;(2)关注老年大学生的认知、生理、心理特点,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3)关注老年教育,为积极推动老年教育改革建言献策;(4)关注老年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推动老年教育多元化;(5)树立主人翁意识,关注学校发展和文化建设。
(二)专业道德
教学首先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专业,新的专业精神需要重申以此作为指导原则。教师的专业道德是其作为教师教学素质的根基。离开了教师专业道德问题的探讨,任何关于教师教学素养的研究都将失去意义。
鉴于教师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身份或角色,教师的道德至少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1)教师作为一般意义上的个体,应该具有一般个体的道德品质;(2)教师作为特定国家的公民,应该具有国家公民道德;(3)教师作为专业教育人员,应该具有教师职业道德,也即是教师的专业道德。而教师的个人道德品质、公民道德和专业道德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探讨教师的专业道德,离不开对教师个人道德和公民道德的分析。
国内外关于教师道德的探讨都已比较丰富。比如,美国对教师专业道德的规范主要体现在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师德规则三个方面。德国对教师专业道德的解释则比较具体,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具有健康的体魄,能胜任繁忙的教育和教学任务;(2)具有敬业精神,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3)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善于营造一种欢乐的气氛,不能将教学环境搞的使学生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害怕;(4)热爱自己所执教的学科,因自己的执教而感到欢欣鼓舞,了解执教的重要性和意义;(5)对自己执教的学科很有信心,很有把握,了解它的难度、关系、系统、方法等;(6)懂得学习,了解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和风格,懂得如何才能真正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习;(7)具有民主精神,不仅认识到在教师之间应该民主,在师生之间也应该讲民主;(8)具有良好的师德,具有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日本对教师的专业道德要求则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对自身:教师应有良好的、健康适度的生活习惯,克制自己过度的欲望,生活有节制,有良好的教养等;(2)对他人:具有人类之爱,并具有慈善、体谅、亲切、温暖之情和感谢心、同情心等;(3)对自然: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并努力克制人类的弱点;(4)对个人与团体:明确团体中个人的义务与责任,通过个人的努力提高团体的质量;具有公德,遵纪守法,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我国在传统文化影响下,关于教师专业道德的探究也比较丰富,如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教师专业道德的主要内容:(1)自我的道德:指教师在个人品德方面稳定的表现,如真诚、正直、追求上进等;(2)对事业的道德: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在从事自己工作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态度、责任感、积极性等;(3)对学生的道德: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及对待方式,如了解学生、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等。[7]
从老年大学的教师的构成特点和老年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说,需要其有更高的专业道德,而不仅仅把自己看成一个兼职老师,把上课当做一种业余工作或者谋生的手段。崇高的教师专业道德可以使老年大学教师更加自觉地服务于老年教育事业,认真钻研老年教育工作。不怕个人辛苦,给予老年大学生更多的沟通、理解、关爱和帮助,让老年大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用,充分发挥老年人的道德引领作用。所以,老年大学教师必须在专业道德上达到以下几个方面:(1)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2)爱岗敬业,时刻注意个人道德修养;(3)引导老年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道德引领作用,提高老年大学生道德素养;(4)热爱自己的职业,具有老年大学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专业情感
教师专业情感是教师在专业教学行为中基于对所从事专业的价值的深刻理解,从而外化在教师教学行为中的情感和意志中,表现为教师在专业教学行为中奋斗不息、追求不止、保持热情的精神或专业情绪,从心理学意义上说是一种更高的职业境界。[8]教师的专业情感在教育教学中具有感染作用、迁移作用、动力作用、调解作用、强化作用、疏导作用、保健作用和协调作用等,既提高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又为学生树立了情感学习的榜样。
国外关于教师专业情感的研究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聚焦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研究开始关注教师情感的文化与政治属性。这些研究中内容涉及教师的人际交往、教师情感对教学的价值,教师情感与学校文化、社会、政治等的互动,以及研究教师的情感体验对教师主体与自我构建的意义等。[9]中国自古便有“寓教于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说法,可见教师的情感在千百年前已经被人重视。
老年大学生因为职业、性别、文化程度、生活经历、兴趣爱好不同,其需求也不同,老年大学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课程安排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老年大学教师必须有浓厚的专业情感,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中去。而且专业的教师情感有利于教师更好的钻研教学,努力寻求最高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带动老年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加了教师自身的职业幸福感,也缓解了师生矛盾。
鉴于教师的专业情感在在教学中的动力作用、调节作用、强化作用、感染作用、疏导保健协调作用,教师的专业情感必须得到积极的重视和关注。培养老年大学教师的专业情感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老年教育的重要价值,热爱老年教育事业;(2)热爱老年大学生,尊重老年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位老年大学生;(3)以人为本,促进老年大学生身心素质健康、良好的发展;(4)具有良好的职业修养,为人师表,自觉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教师的重要素质之一,是教师专业身份的体现。不同学者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的划分不同,朱旭东教授总结了国外学者所认同的教师知识理论的四个层次:第一,关于学校作为一种机构的知识,包括各国教育史、教育哲学、职业道德、公共政策、学校法规和学校组织方面的知识;第二,关于学生的知识,成分有多元文化教育、社会经济因素、学习理论及人的发展方面的知识;第三,教学知识,包括课程发展、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测量和学习风格的知识;第四,决策层次,又称为实际应用的知识,其中有人际关系、教育管理、评价及建立模式方面的知识。[10]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教师的知识素养主要应该包括:本体性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老年大学教师面对的主要对象是老年大学生,老年人的人生阅历已比较丰富,对事物的理解不可避免地会打上其特定年代所特有的烙印,这就要求老年大学教师必须充分了解老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背景,比如考虑老年大学生的地域差异、城乡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经济差异等,具有比较广博的文化知识。而且,由于老年教育的历史比较短,目前还未大范围普及,关于老年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少有学者探索,老年大学教师需要在现有的教育理论基础上领会老年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此外,老年大学的学生考核方式不像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具体的模板和方式,多是以展演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需要充分了解老年大学生的需求和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音舞课,教师需要讲解歌、舞的创作背景,向人们传达的情感,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其传递给人们的精神,在“一颦一舞”之间饱含感情色彩。
鉴于此,老年大学教师的知识素养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老年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老年大学生身心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以及老年大学生群体文化的特征和行为方式;(3)所教专业的理论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4)所教专业知识与其他专业知识、社会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5)老年大学生在学习自己所任教专业知识时的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6)适应所任教专业的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7)较为广博的通识性知识。
(五)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保障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专业化的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国外学者对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盛行于20世纪60至70年代,如美国弗洛里达州在70年代开展的一项教师能力研究中提到,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1)量度及评价学生行为的能力;(2)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3)教学演作的能力;(4)负担行政职责的能力;(5)沟通能力;(6)发展个人技巧;(7)使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澳大利亚的特尼等人则指出了教师专业的教学技能(技巧):(1)动作技巧:包括加强学生的行为,多样化刺激、入门、鼓励学生参与、支持学生感受、表达温暖热情、满足学生需求等;(2)讲授交流技巧:包括解释、戏剧化、阅读,使用视听教学辅助器具,终止、使用沉默,鼓励学生反馈,澄清、表情、速度及有计划地重复;(3)提问技巧:包括反复集中于指导、引导,高难问题、歧视性与多样性问题及激发学生主动性;(4)小组个人辅导技巧:如组织小型小组工作,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咨询,鼓励合作活动及学生间的相互作用;(5)培养学生思考技能:如鼓励探索,指导发明,制定概念,使用刺激手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评价与判断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6)评估技巧:包括认识与评价学生进步,确定学习困难,提出补救办法,鼓励自我评估及组织评估讨论等;(7)课堂管理与纪律:包括专心与不专心行为,监督课堂小组工作,鼓励以任务为目标的行为,给予指导并解决多重问题。这一分类的标准具有比较广泛的代表性。
国内的学者关于教师专业技能的研究也比较充分,比如1990年吉林师范学院提出了合格的中学教师应该具备:(1)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2)教育专业知识和能力;(3)一般科技文化知识和能力;(4)教师基本功和职业技能、能力;(5)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基本知识和能力。此外,曾庆捷提出了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包括信息的组织与转化能力、信息的传递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能力、接受信息的能力;徐君藩则指出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教育机智和专科能力。[11]
老年大学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心智成熟、阅历丰富的老年人,他们进入老年大学的学习目的和主要诉求是休闲娱乐、志趣交友、健康身心、愉快生活,完善素质,适应社会。他们所接受的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是比较质朴的,没有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没有体音美等专业化课程,所以,老年阶段的学习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和过程。结合老年大学生的求学诉求,老年大学教师应具备以下专业能力:(1)能够科学设计、规划教学目标、内容和过程;(2)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老年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3)能够有效调控教学过程,采用适合老年大学生的方法实施教学活动;(4)能够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教学评价机制,促进老年大学生可持续性学习;(5)具有个别教育和指导和能力;(6)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老年大学生、学校教育管理者和其他专业教师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7)较强的教学言语能力;(8)较强的老年教育研究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
[1] 袁东.“教师”一词的产生和演成略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0(3):25-29.
[2] 数据来源: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2017-7-13.
[3] 王卫东.老年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初探[C].广东省老干部大学教学教研文集,2015:56-57.
[4] 韩颖.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专业信念调查研究及重建[J].现代教育技术,2007(9):52.
[5] 朱旭东.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6] 刘婷婷.浅析老年教育的特殊性[C].广东省老干部大学教学教研文集,2015:188.
[7] 王卫东.教师专业发展探新——若干理论的阐释与辨析[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68.
[8] 王秀香,都晓娟,全海英,孙慧.对辽宁省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3):373.
[9] 药婧.情感社会学视域下教师专业情感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硕士论文,2015:16.
[10] 朱旭东.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5.
[1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