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在效度的含义
所谓内在效度是指实验研究者所操控的实验变量对因变量所造成的影响的真正程度,即一个实验研究能够有效地检验出所要实验的因果关系的程度。内在效度表明的是因变量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来自自变量的影响。也就是说,因变量的变化,确实来自于自变量的操作,而非其他无关因素所致。实验研究内在效度的高低,取决于对无关变量控制的程度。实验的干扰变量越多,正确性越差,则该实验内在效度越低;反之,如果干扰变量能够被完全控制,其正确性越高,则该实验的内在效度越高。一项实验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内部效度。
(二)影响实验内在效度的主要因素
如果一个实验研究没有内在效度,那这个研究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内在效度决定研究结果的解释。坎贝尔和斯坦利认为有多种类型变量与教育实验的内在效度有关[1],或称为内在效度的影响因素。
1.历史
历史因素或称为同时事件,也叫履历效应,是指在研究进程中,出现的实验处理以外的各种事件对被试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在周期较长的自然实验中较为容易出现。例如,在一个短时间的实验过程中,一组被试因为停电或其他偶然事件可能对实验发生影响。在某历史教师进行的关于某一教学方法对学生历史观的影响的研究中,恰好电视节目中播放了有关历史观的教育讲座,学生由于观看了该节目而影响了实验处理的结果。
2.被试的成熟
成熟是指在实验期间,被试随着时间推移发生的生理、心理变化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例如,某教师进行一项长达一个学期的阅读教学实验,学生阅读成绩的提高可能不单纯是由于新的教学方法,也可能是被试在此期间由于年龄增长、认识能力增长、词汇掌握增多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自然提高。
3.被试的经历
在实验期间,许多未控制的因素(如被试经历了实验以外的一些事等)也许会介入其中,使因变量产生变化,结果不能把这些变化归因于实验因子。例如,拟检验某种教学法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参加了课外辅导班。如果我们不对辅导班的影响加以排除,就很难说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是由于该种教学法起作用的结果。
4.测验
测验因素是指前测对后测的影响。测验本身是一个影响教育实验研究内在效度的因素。在前测和后测内容相同或相似的实验研究中,学生在前测中得到的经验可能会影响到后测的效果,进而影响实验的内在效度。
5.测量工具
测量工具的测量方式不同、评判标准不同、主试人员的明显差异等都会影响到实验的结果。例如,在测量过程中,主持实验者的主观情绪状态发生变化,如变得更严格、疲倦或粗心,或测量标准不同,如前后的难度不同、不同班级测验不同等。
6.被试的选择
在选择被试时,实验组与控制组的等组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例如,被试的态度就是一个不对等因素。一般来说,参加实验组的被试往往是“志愿者”,虽然这些志愿者在知识能力等方面与控制组相同,但这种积极性态度,就会成为影响实验效果的一种因素。被试选择还包括选择偏差。例如,如果没有做到随机抽样和随机分配,那么实验结果显示的变化,可能来自两组之间的实验之前就存在的差异。
7.被试的流失
在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实验研究中,有些被试可能中途退出实验组或离开控制组。被试的更换、淘汰或中途退出,造成两组被试不等,对研究结果就会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时间的等值也要注意,比如,两个班的学生缺席次数是否相同,两组学习时间是否相等,课外的补习时间是否相等。
8.统计回归
统计回归是指有前后测的实验研究中出现的一种趋于平均数的常态回归,所以也叫中值回归。
9.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
上述八项因素彼此的交互作用,将构成影响内在效度的另一个因素,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即是其中之一。例如,观察5岁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水平时,可能由于儿童期女童成熟相对较快,因此假设女童自我控制力高于男童。但实验组女童年龄多在5岁初,控制组男童年龄多在5岁末,这样很可能看不出的两者之间差异。
10.实验处理的扩散
如果实验因子(或条件)与控制条件极为相似,控制组人员就会设法去获得这种条件。如果两组师生彼此都很熟悉、亲近,实验因子的扩散就极有可能了。比如,在一项新课程的研究中,控制组的教师或许会与实验组的教师讨论新课程,或者向他们借材料。这样,用不了多久,实验因子就“扩散”到控制组去了。因此,为了提高实验的内在效度,应避免两组间的接触,要求各组成员不可互通信息。
提高内部效度是为了使实验具有科学严密性,而实验结果在具体情境中的可应用程度,与实验的外部效度有关,即指实验结果的普遍性或代表性。下面就让我们详细地探讨一下外部效度以及影响实验外部效度的因素。
【思考】 影响实验内在效度的因素有哪些?你还能举出更多的实例吗?
[1] Campbell, Donald & Julian Stanley.Experimental and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 for Research [M].Chicago: Rand McNally, 1963:5-6.(有增补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