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讲心堂阳光心态工作坊,进入最后时段——讨论与答疑。
前面只有一部分同志发了言,剩下的时间我希望更多人参与互动,大家都来讲讲。可以谈感想体会,也可以介绍方法,与大家分享你应对压力、调节情绪的经验,更欢迎提出问题或发表不同意见,大家研讨交流。好啦,下面就把时间交给大家,那位有话要说,请举手示意!
好,这位先说,让我们掌声鼓励!
一位老板:常言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听老师几堂课,胜读百年书,真是获益匪浅,收获多多,特别是学到了许多调节情绪的方法,而且这些方法具有可操作性,都很实用,以后遇到压力和烦恼,知道该怎么办了。
一位领导: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学了多少方法和技巧,有些方法像倾诉啊,转移注意力等,我以前也用过,但就像老师说的“治标不治本”,现在懂得了,应对压力、调节情绪最根本的是世界观、人生观问题,最重要的是掌握辩证法,有了阴阳辩证思想,什么烦恼都能摆脱!
说得好!前面我讲过苏格拉底的名言:真正带给我们快乐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识。什么是智慧?智慧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智慧就是辩证法!把知识看成绝对真理,知识越多越痛苦。应对压力的治本之策是学会积极正向的思维方式,养成辩证的思维习惯。
谢谢两位的鼓励和分享,还有哪位发言?
一位小伙子举着手机说:老师!我在网上看到一首顺口溜,觉得很有意思,念给您听听:
生活越来越好,幸福越来越少。
收入越来越高,存款越来越少。
交际越来越多,友情越来越少。
娱乐越来越多,快乐越来越少。
消遣越来越多,放松越来越少。
消费越来越高,满意越来越少。
房子越住越宽,心胸越来越小。
学习越来越多,收获越来越少。
究竟什么原因,似乎心态坏了!
老师,您能说说这是怎么回事吗?
网上列举的这些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国际调查的数据表明,在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国民幸福指数(GNP,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只有64%,1991年提升到73%,但1996年却又下跌到68%。这说明国民的幸福指数并不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而不断提高,生活好了,心态却可能变坏。
我们在工作坊开始时曾讲过,随着科技进步,现代社会变化太快,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加之人们面临的选择太多,欲望越来越高,难免心浮气躁,无所适从,于是就会产生各种内心矛盾和心理纠结,所以中央才反复强调要加强心理疏导。
一位中年人:老师!我平时心情烦了就抽烟喝酒,要不就拿老婆孩子出气,我觉得也管点儿用。
抽烟实际上有深呼吸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暂时缓解郁闷和焦虑。但烟里有尼古丁,经常吸烟肯定有害健康,不但会咳嗽、痰多,而且容易得肺癌,再说也不讨太太喜欢,所以希望你还是把烟戒了,可以嚼嚼口香糖,或采用看书、运动等更积极的方法。
适当喝点酒是可以的,但要注意几点:第一别喝太多,喝多了酒精中毒,把肝喝坏了;第二别喝闷酒,关起门自己喝闷酒,不但容易醉,而且借酒浇愁愁更愁,对身体伤害大;第三别酒后驾驶,罚款扣分事小,事故伤人事大。只要注意这三点,找朋友喝点小酒,边喝边聊,又是宣泄,又是转移。
至于骂老婆打孩子可不好,是胡乱发泄,你倒是一时痛快了,可让家人难受了,不但影响夫妻关系,还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会使其情绪不好、性格不良。现在严禁家庭暴力已经立法,小心儿子告你虐待儿童。
一位女同志:我老公心情不好就爱骂人,要不就乱摔东西,我的办法是不理他,拎起包上街疯狂购物,哪件衣服贵买哪件,过后又有点后悔,可也有好处,把我老公爱发脾气的毛病给治好了,他舍不得钱,就再不敢胡乱发泄了。
真是方法多多,巧妙各有不同,任何一种方法只要运用得当,就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运用不当则会带来麻烦。
对不起!我不做广告,更不在这里推销产品。听音乐是一种很有效的放松和减压的方法,但最好不要经常戴耳机听,自从随身听问世,各国都有一些青少年听力下降,这一点要提醒你注意。
一位老同志:教授!我们都压力大,请您给我们减压,那我们的压力不都转到您身上了吗?您到处讲课,那么忙,您是怎么减压的呢?
谢谢这位领导的关心!我就是通过讲课来减压的。大家可能不理解,讲课怎么能减压呢?第一,我把讲课和旅游相结合。在北戴河,上午给中央机关干部减压,下午陪他们下海游泳;去新疆伊犁、喀什,讲一天玩一天。孔子讲学周游列国,本人讲课游遍全国。第二,我把讲课与散步相结合。为什么不坐着讲?站着讲课不腰疼!有心人代我计算了一下,讲半天课大约走了近万步,折合数公里。第三,我把讲课同喝茶相结合。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心智实验室研究表明,阅读能使压力水平降低68%,听音乐降低61%,喝茶或咖啡降低54%,散步降低42%。我在讲课过程中一边散步一边喝茶,压力水平不是降低将近百分之百了吗!
一位小伙子:您让我们积极正向思维,遇事往好处想。我工作几年了还买不起房,女朋友都跟我吹了,你让我怎么往好处想?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咱们国家的年轻人着急,不到三十岁,刚有工作,便张罗买房,自己没钱还要啃老。欧美国家通常四十多岁才买房,事业有成,工作稳定,特别是婚姻稳定了再买房,否则闪婚闪离的,每次都要财产分半,有多少套房子也不够分。我有位英国朋友,夫妻俩都是爱丁堡大学毕业,先在苏格兰工作,不久又到英格兰,接着到香港,香港回归中国后,他们又到非洲,南非、北非转了一圈,又到澳大利亚,几年后又从澳洲回到欧洲,后来又去美国转了几个州。还是“超生游击队”,每人怀里抱一个,手中拉一个。我是在美国认识他们的,问他们打算折腾到什么时候,先生笑着回答,退休后回苏格兰老家。我问他有房吗?他说到那时父母就不在了,老房子就归他了。我说难怪你们英国好多住宅都是一二百年,甚至三四百年,很少看到新楼,更看不到建筑工地,因为你们是发达(developed,过去完成时)国家,而我们是发展中(developing,现在进行时)国家。我又问他到处跑来跑去好找工作吗?他说没问题!招聘教师都要试讲,他在课堂上不时放放自拍的照片和录像,学生都很喜欢,觉得这位老师游遍世界、见多识广,评价表上给他打分很高。我很羡慕他们这种生活方式,一个人不但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我们中国的年轻人真的很可怜,花几百万元买一堆钢筋水泥,把自己扣在那里,哪儿都不能去。这些年人民币不断升值,用这几百万可以把世界游个遍!每天苦哈哈的,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更没钱玩,而且不敢跳槽。上海有家外企让我推荐位研究生做人力资源工作,年薪二十万元,结果我的几个学生遗憾地说,刚在北京贷款买房了,走不了啦!城里房价太高买不起,只好买城外的,每天抢公交、挤地铁非常辛苦。西方人在公交和地铁上可以看书看报,而我们只能白白浪费许多时间。
一位年轻白领插话:我住在隶属河北省的燕郊,每天要五点多起床,六点去公交站排队,上下班路上都要花两个多小时,父母可怜我,每天起大早替我去排队,好让我多睡一会儿。
一位漂亮女孩接着说:我们女生比你们更惨,几趟车都上不去,上去也被挤成照片了,还时不时被流氓骚扰。
二位所讲虽然有点儿跑题,还是很有意思。房价不能只靠政策调控,还要年轻人转变观念。租房多方便,住在单位附近,每天节省三四小时用于学习和娱乐多好!
一位企业老总调侃说:不但要年轻人转变观念,还要丈母娘转变观念。房价这么高,不能只指责我们房地产老板,丈母娘也难辞其咎,手里攥着户口本,问小伙子有房吗?有车吗?没有就走吧!许多影视剧中有女孩偷户口本的情节,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外国人看不懂。
大家都要转变观念。男女青年相亲相爱,同甘共苦,白手起家,一块奋斗,将来房子会有的,车子会有的,孩子也会有的,到那时一定比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住豪宅、开名车的官二代、富二代成就感要大,幸福感也会更高。
一位中年人:老师,您在讲暗示疗法时提到,中医强调身和心的整体性,讲究心理治疗,可我听有的专家说中医是伪科学,是江湖骗子,不知您对此有何看法?
首先声明,我既不懂西医,也不懂中医,可我知道,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繁衍生息至今,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医功不可没!从扁鹊到华佗,从孙思邈到李时珍,中医中药治好了多少人,怎么能说他们是江湖骗子呢?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说明中医中药已被国际科学界认可。当然,假冒中医的江湖骗子确实有,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因为出了几个骗子,便把整个中医都否定掉。
一位小帅哥:我是个学生,经常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来安慰自己,觉得对调整心态挺管用的,可父母老骂我不求上进,说我没出息,老师,您说我该怎么办?
我在前边曾经讲过自我安慰,讲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展开讨论,感谢你提了这么好一个问题,使我有机会进一步谈谈自己的看法。我也觉得这句话挺好,并不时用来自我解嘲。有的学生比我先晋升教授当博导,有的收入比我高,我心里就有点不舒服。可再一想,青出于蓝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学生超过老师是很正常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果学生都超不过你,说明你不是个好老师,早该下课了!比不过学生没关系,可以比比小时候的伙伴和以前的同学,好像还没有谁比我更强,自己这辈子混得不错了,该知足了。这样一想就坦然多了。但一个人不能老是往下比,那就不努力、不进步了。所以还不要忘了往上比,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要不断积极进取。往上比是问题应对,要努力解决问题;往下比是情绪应对,可保持良好情绪。一个人只有不断往上比,不断解决问题,同时又随时往下比,随时调整情绪,只有这两种比较都学会,两种应对都做好,才是一个心理健康、适应良好的人。古人云:德比于上,物比于下。德比于上,则知荣明耻;物比于下,则知足常乐。
一位考研落榜生:我们从小受的教育是有志者事竟成,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对目标要执着,可您却让我们要学会放弃和代偿,那不是遇难而退、见异思迁吗?另外,我要努力到什么程度才放弃呢?总不能遇点挫折就后退吧!比如,我考研,要考几年考不取才放弃呀?
问得好!我前面说过,真理都是相对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一切真理都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更如此。审辩式(亦称批判性)思维既提倡不懈质疑,又强调包容异见,原因即在于此。有志者事竟成,愚公移山精神,对目标执着,都值得提倡,但它们仅仅在鼓励人立大志、不怕困难这点上是对的,如果你抱着不放,死心眼,一根筋,一条道走到黑,那你就完蛋了。此时换一个目标,说不定柳暗花明又一村,你会取得更大的成功。至于何时该放弃,没有固定答案,要因人因事因情况而定。有的人可能考几年,有的人可能一两次就放弃,这里没有对错。遗憾的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所教的都是非黑即白的绝对真理,孩子从小到大没有学过如何处理这种两难问题。“融四岁,会让梨”,难道我们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要谦让吗?有时不是也要针锋相对、寸土必争吗?“该出手时就出手”,到底何时该出手、何时不该出手?这种决策能力仅靠言传和书本都是教不会的,必须靠个人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才能真正掌握,知道何时要继续努力,何时该放弃。一些书呆子到了社会上处处碰壁,无所适从,其原因就在这里。有个年轻博士甚至到我这儿咨询,与女朋友交往何时送花、何时见双方父母这样的问题。我们提倡中小学心理健康课要以活动为主,在活动中去感受,在体验中学习,这样才能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一位男青年:您的五句箴言虽然是大白话,看起来很简单,很通俗,可我还是没完全搞懂。“现在不好将来好”的发展论好理解,“不好中有好”的相对论和“这方面不好那方面好”的全面论就很难分清,我觉得这两句意思差不多!
你是个好学生!这么快就把五句箴言记住了。还是来看太极图,全面论是既看到这一半黑又看到那一半白,是从其他方面找到好的一面;片面性是只看一面,或者只看黑,或者只看白。相对论是从白里看到黑,黑里看到白,从不好本身中发现好,当然也可从好中发现不好;绝对化是或者一团漆黑,或者一片光明,好就绝对好,坏就绝对坏。“我很丑,但我很温柔。”这是全面论。温柔难免软弱,刚烈容易断裂就是相对论了;柔中有刚,刚柔相济则是中庸之道的正理。
一位老先生:教授,您的思想中好像有些老子、庄子的东西,不知您对孔孟之道和老庄哲学怎么看?
我不是研究国学的,对孔孟之道和老庄哲学都知之甚少,您要对这些感兴趣可去听我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的课,她虽然很年轻,但在国学领域造诣颇深,不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而且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和百姓生活,活学活用,我只听了几个片段,就感到受益良多。
我还听过余秋雨先生的一次讲座,他说孔孟之道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庄哲学是修身养性调心。也有人说,孔孟是入世的,老庄是出世的。
国学大师南怀瑾则认为:“综合老子所谓的道,既不如佛家一样的绝对出世的,也不是如儒家一样的必然入世的,他是介于二者之间,可以出世,亦可以入世的。”他还形象地比喻说,“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店。”
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座右铭的林语堂先生却认为:“道教与孔教是使中国人能够生存下去的负正两极,或曰阴阳两极。”
我个人觉得老庄哲学对个人修身养性、做好心理调节是不无益处的。
一位女青年:老师,您在开始时讲辩证法,可是我听着听着,怎么感觉到了一点阿Q的味道,难道鲁迅尖锐讽刺、严厉批判过的精神胜利法也值得推崇吗?
你的问题也很尖锐啊!我身上岂止有点阿Q的味道,有时简直就是阿Q第二。有一次,我对一个自称成功人士,在我面前摆谱显阔的小老板说:“你一年赚几十万算什么,我一个学生在外企工作,年薪四十万美元,我的学生比你阔多了!”阿Q比不过人家就搬出自己的祖宗,可惜我的祖宗也不阔,就只好拿学生来自我安慰了。你看这不是一个活脱脱的现代阿Q吗?所以我在朋友圈里的网名就是老Q。其实人有时候来点儿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无不可,在充满竞争和压力的世界上,如果没有一点阿Q精神就很难生存。毛主席对帝国主义都能一分为二,说帝国主义既是纸老虎、豆腐老虎,又是真老虎、铁老虎。我们对阿Q当然也应一分为二。如果你时时、处处、事事阿Q,老是“小子打老子”“我的祖宗比你阔多了”,那叫不求上进,叫没出息!但偶尔来一下,作为缓解情绪的权宜之计,用用也无妨。好比一个人发高烧,当务之急是退热,而不是其他。阿Q也有可取之处,就是他从不失眠。不知我的回答你是否满意?(笑声)
一位大学生:郑教授,我的问题可能有点失礼,您前面讲到两种心理,我觉得您就有点像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这种酸葡萄心理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吗?
你的问题不但不失礼,反而是个好问题,能促进我们讨论更深入。还有比你说得更尖刻、更难听的呢!你只不过说我像只狐狸,有人骂我像头猪。
多年前,我到北京大学讲课,也讲心理调节,讲着讲着纸条就递上来了,不但说我是阿Q和狐狸,还有人写道:“请问先生,您是愿意做一位痛苦的智者,还是愿意做一头快乐的猪?”我刚念完,台下一片哗然,流露出对写条者的不满,认为对老师太不礼貌了。我笑了笑说,大家别介意,我喜欢这种挑战性的问题,时间不多了,别的问题可以不回答,这个问题一定要回答!
首先,我这个人不够聪明,算不上智者,而且我也不痛苦,所以第一句话不符合我。这位同学能提出这么深刻的问题,应该智商很高,是个智者,而且估计他也很痛苦,因为在他心中智者是和痛苦连在一起的。下面再来看第二句话,我确实很快乐,但我不是猪,因为猪吃饱了睡,我吃饱了要工作,要讲课,我相信你不会在这里听一头猪哼哼一个晚上,可见我不是猪。现在我要反问你:“汝非猪,焉知猪之快乐?猪快乐不快乐我不知道,你又不是猪,你怎么知道猪的快乐呢?”引得台下哄堂大笑,这就是平等讨论的效果。
下面请大家一起讨论讨论伊索寓言里面那个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对这个狐狸究竟怎么看?如果你是葡萄架下的狐狸你会怎么做?请大家实话实说,畅所欲言。
一位小青年:我觉得这是个明智的狐狸,心理健康的狐狸,如果我是那只狐狸,我也会那样做。
一位中年人:我觉得这只狐狸不够积极,要是我,会去找个梯子或板凳,或找伙伴合作,想办法摘下葡萄。
一位女同志:那要是找不到梯子或板凳,又没有伙伴怎么办呢?总不能跳个没完,累死在葡萄架下吧?也不能悲观绝望郁闷或上吊自杀吧?
(掌声)
一位小伙子:依我的脾气也许会乱骂人,或一把火把葡萄架给烧了,但这肯定自找倒霉,要吃苦头。
大家说得太好了!几位在发言中既谈到了问题应对,也涉及了情绪应对,有比较才能知道哪种应对办法更好。我们在追求某个目标遇到障碍时,当然最好能排除障碍达到目标,但有时困难太大,无法克服,这时情绪应对就很有必要了,二者没有积极、消极之分,都是我们适应环境以求生存所必需的。
实际上,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自我安慰里边也含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经过努力还得不到的东西就说它是不好的,前提是经过了努力。努力争取是问题应对,无论如何努力依然无法得到,才说它不好,这是情绪应对,二者不可或缺。
甜柠檬心理是从酸葡萄心理中引申出来的,就是自己所有的东西摆脱不掉就说它是好的。极力摆脱是问题应对,千方百计也摆脱不掉就只能接受,为此说它好就是情绪应对。柠檬是酸的,可我自己的柠檬无法改变,我不妨说它是甜的。我个子矮,改变不了怎么办?个子矮聪明,个子矮灵活,个子矮省布票,大人物也有个子矮的。这么一想就心安理得了,不但不烦恼,还活得挺开心!你整天烦有用吗?别人更看不上你了!所以你看,这样的自我安慰是不是也是阴阳辩证思想的具体应用啊?
当然,这两种心理和精神胜利法一样也要一分为二,如果一个人面对问题或困难,不做任何努力,老是“酸葡萄”“甜柠檬”,那就真成了不可救药的阿Q。
还有很多人要发言,但时间有限,讨论与答疑环节就到这里。
我从事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工作二十余年,常用狐狸与葡萄的故事来启发求助者正确应对压力,并以此自励自勉。这里将这个伊索寓言新编再讲一遍作为本期讲心堂的结束。
图4-2 狐狸与葡萄
盛夏酷暑,一群口干舌燥的狐狸来到一个葡萄架下。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狐狸们馋得口水直流。
葡萄架很高,一只狐狸跳了几下摘不到,从附近找来一个梯子,爬上去摘下大把葡萄,满载而归。
又过来一只狐狸,跳了多次仍吃不到,找遍四周,没有任何工具可以利用,笑了笑说:“这里的葡萄一定特别酸!”于是,哼着小曲,心安理得地走了。
第三只狐狸高喊着“下定决心,不怕万难,吃不到葡萄死不瞑目”的口号,一次又一次跳个没完,最后累死在葡萄架下,你不瞑目就不瞑目吧,没有人可怜你。
第四只狐狸因为吃不到葡萄整天闷闷不乐,抑郁成疾,得了癌症,不治而亡。
第五只狐狸想:“连个葡萄都吃不到,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呀!”于是找个树藤上吊了。
第六只狐狸吃不到葡萄便破口大骂,这是谁把葡萄架弄得这么高,被路人一棒子了却性命。
第七只狐狸抱着“我得不到的东西绝不让别人得到”的阴暗心理,一把火把葡萄园烧了,遭到众狐狸的共同围剿。
第八只狐狸想从第一只狐狸那里偷、骗、抢些葡萄,也受到了严厉惩罚。
第九只狐狸因为吃不到葡萄,气极发疯,蓬头垢面,口中念念有词:“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另有几只狐狸来到一个更高的葡萄架下,经过友好协商,搭起叠罗汉,团结合作,摘下葡萄,你一串我一串,成果共享,皆大欢喜!
本故事纯属虚构,欢迎各位对号入座。真正带给我们快乐的是智慧不是知识,大家都是知识分子,既有智慧又有知识,那您愿作哪一只狐狸呢?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烦恼是自寻的,快乐是选择的。
多年前,我在商务部党校为即将出国任商务参赞的司局级干部举办阳光心态工作坊,几天后,一位领导用手机短信告诉我,他和几位学员将这个狐狸与葡萄的故事改编成短剧小品,在结业典礼上汇报演出,受到主管部长的赞赏。他在国外任职期间还同我有联系,说他每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想想这几只狐狸,心情就会好许多。在他的推荐下,《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这首伊索寓言新编。
感谢各位的耐心,花了两天时间参加我们的工作坊,欢迎各位有机会再次光临讲心堂。
本期工作坊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积极参与!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