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绩效管理的理论内涵
在学校绩效管理中绩效是其中的关键概念,因此在研究之前有必要对绩效的概念内涵追本溯源。在《新现代汉语双语词典》中,绩效指功绩、功效,例如经营绩效、绩效显著。[16]虽然在这里它的内涵相对简单,但是其明显包含着“绩”和“效”的双重意蕴,这也早已成为绩效研究中的共识,绩效不仅包含着所取得的成绩、成就,而且也指取得这些成绩、成就过程中的效率和效果。与汉语绩效相对应,英语中使用“performance”一词来表达,它包含着演出、执行、成就和性能的意思[17],以此看出,尽管“performance”的外延较之于汉语中的绩效要大一些,但是它们在成就和性能方面的表达上基本保持一致。而且,在实际的学术研究中人们并非全部接受词典中的解释意义,而是有着不同的个性解读,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不同的学科中,甚至在同一学科之内也存在着迥异的理解。
在管理学尤其在企业管理研究的视野中,绩效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学术话语。通过对管理学中绩效界定的文献梳理可以发现,早期的研究一般认为绩效包括两种内涵:一是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即工作的成绩和经营的成果,它主要指企业在一定时间利润收益的获得、生产目标的实现等;二是组织和个人在工作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基于以上两类研究内在的不同特点,它们也被管理学界称之为绩效成果论和绩效行为论。然而,后来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绩效不仅是指单一的过程抑或结果,而应该是两者的综合。从字面上来看,绩效中的“绩”是指业绩,即员工的工作结果;“效”是指效率,即员工的工作过程。[18]现代管理学研究也更倾向于包括过程和结果的观点,即绩效一般可以用“结果(做什么)+行为(如何做)=高绩效”[19]的等式来表达。
在教育学中也有对绩效进行专门的研究,强调的重点也有所不同。有研究者立足教育经济学投入-产出的视角,认为教育中的绩效不仅具有经济性还具有非经济性,强调在一定投入和努力后达到组织既定目的的程度,是一个包含效率、效益、组织目标与战略、社会公平与价值等多种内涵的概念。[20]不管是经济性还是非经济性投入和产出,他着重论述了绩效过程意义上“效”的含义,而对于结果意义上的“绩”则没有过多的强调。与此相类似还有人认为教育绩效就是涉及教育领域的组织、个人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的效率和效能,它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所培养学生的素质以及教育机构或组织在其教育过程中对社会的其他一些影响。[21]当然,在教育研究中有时候“performance”也不会被直接翻译为绩效,有时只把它看成表现或成就。2001年我国学者李雁冰主译的比尔·约翰逊(Bill Johnson)的《学生表现评定手册》(Th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Handbook)一书,即使作者没有直接把它翻译成《学生绩效评定手册》,然而此书论述的学生“表现”事实上也就是集过程和结果于一身的绩效的代名词。当前被媒体热炒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绩效工资制度,也有着对教师工作过程和结果的双重规约,在强**育产出和教育结果时,也会对教育过程中的教师行为进行必要的考评。
在心理学中,绩效不仅指结果意义上个体所取得的成就和成绩,也有着对过程行为的描述。在《张氏心理学辞典》中,台湾学者张春兴认为绩效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含义:指个体实际做出的工作成绩;指动物试验中所观察到的动物的活动;指学习情境中个体所表现的正确反应;指能力测验时受试者所得的分数。[22]我国学者皮连生在翻译加涅所著的《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一书的序言中,也曾对心理学中经常出现的(performance)一词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他认为该词在不同场合可译作行为、表现、运用、表演、(测试)成绩等。[23]由此看来,心理学在绩效研究上似乎在开始之初就体现出其他学科所缺乏的成熟。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学在绩效的过程研究中很少谈论效率、效能或效益,而且过程大多意指一种直观的表现、表演或反映,是心理学研究者观察研究对象所记录的结果,这一点与管理学和教育学中的有关研究不太一致。
综合以上的研究可以发现,在研究者对绩效进行探讨的过程中大致出现了三种较为明显的区分:其一,绩效代表组织或个人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开展的行为和过程;其二,绩效意味着从事某项工作之后取得的成就;其三,则是对以上两种内涵的加总,即所谓绩效是一个包含过程和结果的概念。很显然,第三种观点得到了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另外,当前学术界对于绩效中“绩”的内涵没有太多的争议,反而对于“效”的认识尚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是效率、效益、效能还是其他?不同学者可能有着不一样的理解。至于这三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效率遵循的是时间原则,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率,或在既定工作效率下所用时间的多少;效益遵循的是市场原则,实在拥有市场条件下的效率;效能遵循的是目标原则,是在符合质量目标的前提下的效益。[24]绩效不仅仅只关注时间和市场原则,质量更是其内涵的客观要求,因此绩效中的“效”应该是包含时间、市场和质量的效能。基于此,我们认为学校绩效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在一定的教育目标的指引下,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和教育改革等活动所取得的教育成就以及其间所彰显的教育效能,它体现了学校组织或个人在教育结果与教育过程的统一。在管理学中,绩效管理一般表述为对绩效实现过程中各要素的管理,是基于企业战略基础之上的一种管理活动,它是通过对企业战略的建立、目标分解、业绩评价,并将绩效成绩用于企业日常管理活动中,以激励员工持续改进业绩,从而最终实现组织战略及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25]本文认为学校绩效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管理者综合利用学校内外的人、财、物以及信息等各种资源,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以此来激励学校全员共同努力,提高学校的成就和效能,并最终实现学校教育不断发展使命的管理过程。
(二)学校绩效管理的相关概念
学校绩效与学校有效性、学校改进以及学校效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也均是如今教育变革中经常被提起的概念,甚至在某种情景中它们可以交替使用。尽管如此,教育研究也不能忽视它们之间存在的一些关键性的区分,这也成为不同研究者凸显多元研究路径和价值旨趣的重要影响因素。
1.学校有效性
学校有效性研究产生于20世纪的60年代末,在科尔曼发布“学校对学生成就影响甚微”的研究结论之后,很多研究者对此提出质疑的同时也致力于积极寻找学校有效性的依据,于是就掀起了影响广泛的学校有效性研究的运动。通过回顾学校有效性研究的理论发展脉络,我们能够看到其与学校绩效研究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如都强调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习成就的影响、效能都是两类研究中的中心词汇等。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其一,学校绩效较少涉及指标的分类研究,学校有效性则重视各种教育指标的达成。在学校有效性研究中,有着很多对有效学校教育指标总结的案例,它们大多是对有效学校自身、校长或者教师所具有的特征进行归类,例如有效学校应该是具备“对学生的成就有高期望、强有力的教学领导、有序的学校氛围、强调基本技能以及对学生的进步作细致而持续的监控”[26]特点的学校。其二,学校绩效是一个生命力极强的话题,而学校有效性则基本已经成为历史的回忆。自从学校绩效产生以来,它一直成为教育研究者和学校管理者不断反思的对象,尤其是在管理学对教育领域的多重影响下,再加上国内外学校绩效一向被研究者和民众广为诟病,学校绩效成为一个老生常谈、常谈常新的话题。与其相比,学校有效性研究则遭遇到了不少尴尬,尤其是在研究结论中经常是在鉴别和罗列了一长串有效学校的特征之后,并没有进一步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策略与方法,换言之,在“应当如何”的描述和“怎样改进”的策略两个方面有效学校的研究出现失衡现象。[27]正因如此,在20世纪80年代末学校有效性研究在学校效能与改进运动的兴起之时逐渐走向没落。
2.学校改进
学校改进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资助的“国际学校改进项目”(ISIP)中,学校改进被认为是旨在改变一所或几所学校的学习条件或者内部条件所进行的系统的、持续的努力,其最终目标是为了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28],这应该是对学校改进进行的最早界定了。21世纪以来,我国也逐渐开始了对学校改进的研究,有研究认为学校改进首先是一种系统而持续的努力,旨在改变校内的学习环境和其他相关的内部环境,最终能让学校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其次,学校改进是教育变革的一种策略,它可以增进学生的学习成就,同时还能够增强学校应对变革的能力;因此并不是所有对学校进行改变的实践都可以称之为学校改进,事实上它是一个有计划且系统、持久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变革学校的内部环境,这样一种过程是教育变革的一项策略,它以增进学生的学业成就、学校应对变革的能力为目的。[29]学校改进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迄今仍然是教育管理者热衷的话题,甚至2009年在教育管理学科学术委员会第10次年会上的主题即是“中小学学校改进研究”,可见当前学校改进对于教育研究者的重要意义。学校改进与学校绩效相比,主要区别包括以下两点:学校绩效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学校绩效管理只是学校发展选择的一种手段或职能,没有任何价值意义上的倾向;而学校改进则具有明确的价值判断,它存在的功能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增强学校适应教育改革的形势和内外环境的变化。此外,由前文可知,学校绩效是一个包含过程和结果具有双重性特征的概念,既指在一段时间内学校发展取得的成就,又可以用来体现学校或者这些成就过程中的效能;而学校改进更强调“一种系统的、持续的努力”的过程,它代表着一种动态的变革和发展,虽然其间也许会提到成就和效能,但是很明显它们在被关注的程度上已然远不及学校绩效管理。
3.学校效能
学校效能与前文所述的学校改进真正走进研究者视野开始于1988年“第一届国际学校效能与改进大会”的召开。之后,我国学者也逐渐认识并积极关注学校效能研究。孙绵涛教授是较早开始进入到学校效能领域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学校效能是指学校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目标,并能不断满足系统内其他各方面的要求,进而使学校及其成员和社会得到相应发展的特性和有效作用。[30]为了更为详细地剖析学校效能的内在机理,香港学者郑燕祥从三个层面理解学校效能:第一层面是指内部效能,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提高校内各种行为尤其是教学方法、过程的有效性;第二层面是外部效能,主要关注相关人士对学校的满意度,教育对公众负责;第三层面是指面向未来的效能,关注学生对未来的适应,学校教育在个人、组织、社区、社会与国际方面能充分发挥其教育目标。[31]从对学校效能的界定可以看出,它是学校绩效管理过程中的客观要求,事实上可以被当做学校绩效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也决定了学校效能在学校成就上的强调程度不如学校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