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横栏镇横栏中学创立于1958年9月,最初是一所规模很小的初级中学,现如今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所现代化设备齐全的重组型新办完全中学,在校学生数超过三千人,师资力量雄厚,毕业升学率较高。横栏中学从其创立至今,学校组织模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变化过程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1.2003年前的直线职能型管理模式
2003年8月之前,横栏中学还是一所规模较小的初级中学,每个年级只有6个教学班,全校在校长的领导下由“三处”(即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对基层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直接管理(如图3-10)。教务处下设教研组,负责教学常规管理和教研科研的工作;德育处则负责全校学生的德育工作以及对班主任的指导和监控;另外,校长名义上委派处室主任兼任年级管理。
图3-10 2003年前学校组织结构模式
2.2003年至2004年的三级管理模式
2003年8月,学校进行布局调整,把原横栏镇六沙中学与横栏中学合并,于是,各年级由原来的6个班扩增到12个班,在校生人数骤然增加一倍。为保证学校的正常运作,学校在各年级设级长一名,负责本年级的德育管理和部分常规教学管理工作,向上分别受德育处和教务处的监管。原属教研组负责的教师日常管理工作也转让给各级长组成的年级组负责,教研组则由科研兼管理机构转变为以学科为单位的教研科研专门机构,隶属于教务处。教研组和年级组并列存在,形成“校长——职能处室——年级组和教研组”的三级管理模式(如图3-11)。
图3-11 2003—2004年学校组织结构模式
3.2004年至2007年的级长负责制管理模式
三级管理模式在运作过程中逐渐暴露出由于管理层级过多而导致的管理效率低下问题,于是,学校把年级组的管理权上移至校长,即由校长对年级组进行直接领导,“校长—职能处室—年级组和教研组”三级管理模式逐渐向“校长—职能处室和年级组”的二级管理模式转变(如图3-12)。至此,年级组虽然在名义上仍与教研组平级,但实质上却高了半级,教研组对教师的管理和考核评价权也有相当一部分转让给年级组。
图3-12 2004—2005年管理组织结构模式
到2005年,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德育管理工作,学校把各年级的12个班均分为2个年级组(即年级A组和年级B组),在各年级组设立工会小组长和党小组长,协助级长管理年级事务,级长则相当于小规模学校的校长,全面负责整个年级组师生的教育教学工作。至此,“党政工三位一体”的二级扁平式管理模式,即级长负责制管理模式正式形成(如图3-13)。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以年级为单位的集体备课和教学科研,学校又成立了年级备课组,备课组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接受所属年级级长的指导和管理,在业务上则接受教研组长的指导和监控。常规的教学管理工作(尤其是课堂教学研究)转而以备课组为主阵地进行,年级备课组分担教研组的教研科研工作,年级组在基层管理中的强势地位更加突出。
图3-13 2005—2006年管理组织结构模式
2006年,横栏中学合并了另一所初级中学,初中部由原来各年级12个班增加到20个班,高中也形成三个完整的年级,学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全中学,在校生人数猛增至3989人。为加强管理,学校对“党政工三位一体”的二级管理模式做了进一步完善(如图3-14)。例如,把各年级进一步分成3个年级组,这样,初中部共有9个年级组,加上高中的3个年级组,全校共12个年级组;继续让校长直接领导各职能处室主任和12位级长;把集体备课权、常规教学检查权和年级教学研究权下放给备课组长,并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与此同时,弱化教研组的权力,如把教研组长更名为教研员,主要负责为同学科的各个备课组长提供指导与服务,并召集各备课小组进行全校性教研和学科专题科研。
图3-14 2006—2007年管理组织结构模式
4.2007年至2008年的级部制管理模式
2007年,中山市进行大规模的学校评估工作,为确保顺利通过市一级学校的评估验收,以及创省教育强镇的评估验收,学校对管理架构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在总体结构上,实行“校长—各处室、驻级行政”的级部制管理模式(如图3-15)。在各年级设驻级行政1个(高中设立高中部,设驻级行政1个),全校共有4个驻级行政,驻级行政称为年级主任,与各处室主任同属学校中层干部,在业务上是被指导和指导的关系;年级主任是各年级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第一负责人,与级长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教学专业管理上,取消教研组,把年级教学管理及教学研究等各项工作全面下放到年级备课组,年级备课组长在日常管理和常规教学管理上服从年级主任的管理和指导,在业务上接受教务处的指导和监控。至此,属于学校基层管理实体中的专业组织——教研组,被年级部及其下设的年级备课组完全代替了。
图3-15 2007—2008年管理组织结构模式
综观横栏中学组织结构近六年的变化,可从中发现引起学校组织管理模式变革的原因主要有:
1.办学规模的扩大,要求变革学校组织管理结构
超大规模学校出现的管理问题最主要根源于学校组织变革滞后于学校规模的扩张。因此,为保障学校整体优势的持续发展,学校必须根据扩大的规模、大规模学校的特点和现代组织管理理念对学校的组织结构、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等进行及时的调整,用以适应变化了的组织规模。正如横栏中学从2003年到2006年先后两次对初中部进行合并重组,又于2004年新办高中,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的组织结构模式也从传统的直线职能型管理模式逐渐调整为级部制管理模式,学校管理重心下移,实现“大学校,小单元”的条块管理。
2.办学环境的变化,要求转变学校组织管理方式
学校规模扩大,使校长陷入两难困境之中:一方面要应对学校师生人数过多、办学空间逼仄及教育教学设施不足的内部窘境;另一方面又要面对教育行政部门及社会对学校教育期望值的不断提升,特别是不断提高“中考”、“高考”升学率的外部压力。在“避免出事”和“提高升学率”的双重压力下,学校的工作重点就只能从教育性活动转向管控性行为,例如,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管理学生,以避免为数众多的学生出现人身伤害事故;严格管理教师,通过细密监控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获取较高的升学率。正如横栏中学的组织管理方式主要是从设立年级组,进一步增设年级组行政人员(如级长、工会小组长、党小组长到年级主任等)以及设立并强化备课组,逐步削弱教研组权力而实现的转变,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强化管理制度、严格管理层级的过程。
3.新课程标准的推行,要求加强学校基层组织的管理权限
新课程标准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设有利于建立新型学习方式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评价机制,改进校内评价,推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探索建立课程实施质量的监督和调控机制,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选修课程的开设,尤其需要加强同一年级、同一学科内课堂教学的探讨和教学研究,使得年级备课组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之相适应,备课组的地位也需提高。在很多大规模学校,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研究和常规教学研究均以备课组为单元开展,横栏中学也不例外。教研组的专业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常规教学研究的指导和服务,以及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上。因此,新课程标准的推行,更需要立足基层,加强基层教育教学全面管理,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以获得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4.突发性重大事件,引发学校组织管理模式变革
学校组织管理模式除了会受到办学规模、办学环境及新课程标准等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之外,还会受到学校近期目标,特别是当前政治任务的影响。例如,横栏中学在2005年把初中部各年级分为两个年级小组,保证每个年级组不超过8个班,实行“党政工三位一体”的二级管理模式,主要是为2006年的再次重组进行准备;而2007年实行级部制管理模式的意义,除了减少同年级内部各个年级小组之间的摩擦和恶性竞争,更主要的是横栏中学必须通过下半年的市一级学校评估验收,同时创广东省教育强镇评估验收两项政治任务,需要一个能够统一领导和指挥的管理模式,减少内耗,步调一致,集中各种力量“上等级”、“创强镇”。同理,若是在某一个时期,学校要集中力量搞某个科研课题或开发校本课程,基层组织管理模式会更多地倾向以教研组或课题小组等专业倾向为主的管理模式。
5.学校组织文化,影响学校组织管理模式的设计
学校组织文化是一种“社会亚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精神风范等意识形态的总和,反映着学校的“组织个性”。学校组织结构是学校制度文化的结构表现形式,而调整学校内部组织的结构就是调整教职工在其中的角色。综观横栏中学的办学历史可见,学校以初中为主,学生的安全问题和管理压力大,因而学校的管理趋向于细密的管控式管理。近六年来,学校经数次合并重组,新办高中又招进大量新教师,使得师资队伍极不稳定,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对学校管理方式和办学愿景的认同过程以及教师之间的人际沟通问题,都使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因此,为了确保校园安全问题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校领导建立健全了各种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常规管理制度,把每项管理措施细化并进行量化考核。在这种学校组织文化背景下,年级组的科层化管理越来越受到学校领导的青睐和重视,使年级组在学校基层组织管理的强势地位越来越突出。
总而言之,学校组织结构变革的总体特征有:从三级金字塔型管理模式向二级扁平式管理模式过渡;从直线职能型结构向矩阵型组织(团队)结构过渡;从教育、教学分线管理向教育教学合二为一式管理过渡等。不过,如果学校有中心任务必须在短期内完成,如合并、分校或其他务必即刻解决的紧急或重大任务时,学校在组织结构方面也可能重新回归统一指挥和控制的官僚式组织管理结构模式。
解析思路:
管理学者一向认为,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最优化管理组织结构,特别是在学校这类松散耦合联结的复杂性组织中,其结构往往是模糊,甚至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分析学校组织结构是否合理,关键要看它是否达到了特定的人、任务、目标、技术与环境的契合。具体来看,即其能否适合学校的基本校情。以横栏中学为例,取消教研组,采取级部制管理模式是在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它较好地回应了横栏中学的现实需要,因此取得了成功。但是,这种模式的科层色彩较为浓重,较容易忽略学校的专业特性,并不一定适合其他学校的发展要求。
[1] 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编:《现行教育法规与政策选编》,331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 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厅编:《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文献选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 葛新斌:《现行校长负责制变革思路之探讨》,载《教育科学研究》,2006(4)。
[4] 胡代光主编:《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及其影响》,39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 张树义主编:《行政法学》,16~17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6] 曾天山主编:《外国教育管理发展史》,242~283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7] 葛新斌、胡劲松:《政府与学校关系的现状与变革》,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