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校组织变革的因素十分复杂,构建富有成效的组织结构要求该结构与组织目标、环境、技术和人员等相匹配,并平衡一些由既要秩序又要自由这一基本的组织两难问题所导致的相互抵触的力量。[16]为实现组织架构创新,就要对学校组织结构的一般模式有所了解。
(一)学校组织结构的一般模式
1.直线式学校组织
这类组织由一位上级领导负责指挥,命令从上至下层层下达,形成直线式指挥链条。[17]如图3-3所示:
图3-3
2.职能型学校组织
在学校管理中层设教务处、德育处和总务处等分工负责的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在其职能范围内,直接指挥下级单位的工作,同时监督同级其他职能机构的工作。
3.直线职能型结构
直线职能型组织是直线型和职能型组织的结合体,具体来说有四种组织形态,如图3-4至图3-7所示:
图3-4
图3-5
图3-6
图3-7
图3-8
4.事业部型学校组织
一种典型的用分权形式来管理学校的组织形式,如在学校总组织下设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等事业部,各事业部享有具体的经营管理权。如图3-8所示:
(二)传统学校组织结构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学校组织形式在不同程度上都反映出了其结构功能的有限性。如直线型组织因为结构简单只适用于小型学校;职能型组织由于存在着不同职能部门的多重指挥而容易产生冲突;事业部型组织存在的重复设置管理机构、人员的情况,会造成学校管理成本增高等。我国现行主要的学校组织形式是直线职能型组织,即实行“校长—职能部门—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的四级管理体制。虽然几经变革,但依然没有能够摆脱其局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层次过多,工作效率低下。高耸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层次过多,导致信息的流通延缓和失真,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缺乏沟通,容易造成冲突。不仅上下层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平行组织之间也缺乏一定的横向交流与协作,各职能部门之间易产生冲突。
3.管理重行政事务,轻教学事务。直线职能型组织在组织的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之间更易倾向于科层取向,由于学校规模扩大,组织中的集权化加强,如此,教研组的职能便不能得以有效发挥。
4.职能部门干预多,实体缺乏自主权。在这种学校组织结构中,年级组和教研组不是相对独立的基层管理实体。职能处室对年级组和教研组的管理干预过多,而年级组和教研组因缺乏必要的自主权而导致工作积极性差、管理效率低下。
(三)学校组织架构创新动向
由于国家多项政策因素的强力推动,学校的规模呈扩张趋势,传统的四级科层管理体系的直线职能型组织无法适应大规模学校的有效运行,组织架构亟待创新。
1.组织架构创新的重点
当学校组织规模扩张时,学校会设置“年级组”(或“年级部”)来分担学校中层机构的任务。而年级组和教研组由于在科层性和专业性所具有的取向不同,又难免会存在摩擦和冲突。在一些组织运转不够协调的学校,年级组认为教研组是一个教学研究组织,不具有行政权力,无权评价教师工作;而教研组则认为年级组由同一个年级的各个学科教师组成,没有学科专业性,因此,将年级组和教研组对立起来。事实上,年级组与教研组,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偏废。学校组织变革之中,如何确定教研组、年级组在整个组织架构中的位置,找到纵向控制和横向协调之间的平衡点,是当前学校组织架构创新的重点所在。
2.组织架构创新的模式
就学校组织结构来说,变革要符合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趋向,又要达到组织中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的融合,因此,可以尝试建立组织的矩阵型结构,既保持学校组织原有的纵向直线职能结构,又以年级组作为横向交流与协作。具体而言,就是做到教研组与年级组的有机结合:纵向以学科为导向,由教研组长实施管理,缩短教师与校长之间的距离,使校长直接了解教学动态,教师直接体验校长的决策智慧;横向按年级进行组织,由年级组长实施管理,设立备课组,加强跨学科之间的教学协作。如图3-9所示:
图3-9 矩阵型组织结构
矩阵型组织结构中,一名教师同时接受两个上级:教研组长与年级组长的领导。从科层隶属关系上来说,教师直接受年级组长的领导并在该年级承担教学、科研工作,在体制编制上直接归属于该年级。同时,该教师还要完成教研组组长分配给他的任务;教研组长要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与专业发展负责。
建立矩阵型组织结构,既可以是临时性的,也可以是永久性的。实行矩阵型学校基层教学管理模式,有利于加强学术交流,开拓教师的知识面;有利于科学发展和知识创造;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避免学校教学科研活动中不必要的浪费;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现阶段,它能够有效地协调年级组与教研组之间的关系,使其获得平衡与发展。
[1] [美]理查德·H.霍尔著,张友星等译:《组织:结构、过程及结果》,203页,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 [美]乔治、琼斯:《组织行为学》(第5版),于欣等译,51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 [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孙健敏等译,61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美]乔治、琼斯:《组织行为学》,于欣等译,51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 [美]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行为学》,赵丽江译,37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 [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孙健敏等译,612~61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 [美]里基·W.格里芬:《组织行为学》,刘伟等译,489页,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1。
[8] [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孙健敏等译,614~61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 [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孙健敏等译,61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 [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孙健敏等译,616~61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1] [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孙健敏等译,61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2] [美]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范国睿主译,94~97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3] [美]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范国睿主译,97~99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4] [美]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范国睿主译,118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5] [美]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范国睿主译,109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6] [美]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范国睿主译,82~83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7] 陈孝彬主编:《教育管理学》,345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