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型组织基本理论
1.学习型组织概念
著名管理学者彼得·圣吉(Peter M.Senge)认为,“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是这样一种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他提出,创建学习型组织要通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构建组织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这五项修炼来完成。马恰德认为:系统地看,学习型组织是能够有力地进行集体学习,不断改善自身收集、管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获得成功的一种组织。派得乐等人指出:学习型组织是促使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努力学习,并不断改革自身的组织。加尔文指出:学习型组织是指善于获取、创造、转移知识,并以新知识、新见解为指导,勇于修正自己行为的一种组织。[4]
2.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
彼得·圣吉等人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具体内容包括:
(1)自我超越。自我超越是指通过个人成长和学习的修炼以不断扩展自身的能力。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在于组织成员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因此组织应充分意识到组织成员的全面发展是组织实现目标的重要影响因素,应积极创造鼓励个人发展的组织环境,每个员工通过学习认清什么对我们是真正重要的东西,同时不断学习如何更清晰地观察现实。
(2)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不仅影响人们理解世界,同时影响人们的行动,而组织同样可能存在共享的心智模式。改善心智模式的修炼要求组织检查和修正以往以局部或静态思考的方式为主的心智模式,向注重互动关系与动态变化的思考方式为主的共同心智模式转变。同时,不一定寻求观点的协调一致,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而且每个员工都能包容他人的不同观点。
(3)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组织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是组织成员的共同认同感。共同的愿景是学习实践的焦点,也是其动力来源,主要表现在:共同愿景能激发人们的热望和抱负;能激励组织成员勇于承担风险,勇于探索。
(4)团队学习。团队学习是协调校正的过程,是开发团队能力的过程。团队学习涉及三个关键方面,即对复杂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清晰理解、创新和协调的行动、团队成员对其他团队所起的作用。团队学习的修炼主要通过深度会谈和商讨的实践艺术。
(5)系统思考。要求团队成员树立全局的观念,把问题置于系统中来思考,从动态发展的各种要素中寻求新的动态平衡。[5]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现实意义
1.组织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在于组织成员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基于组织成员的全面发展是组织实现目标的重要影响因素,学校组织应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支持和鼓励学习的环境使学校成为教职工和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并创造持续增长的学习力的组织。为此,校长必须对学习持有良好的态度,营造一种支持学习者的氛围;积极提供各种学习工具;深入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用知识推进学习;鼓励每个教职员工成为终身学习者;鼓励教职员工之间虚心学习;使用多样化手段鼓励教职员工积极学习,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了解那些阻碍学习的因素和促进学习的因素,趋利避害。
2.学校组织成员应拥有共同愿景
学校组织的共同愿景是学校组织以及所有学校组织成员所预期创造的。它来自于教职工和学生的内在需要,是学校组织成员乐意达到的目标,而非由外在强制施加的组织目标。学校组织的共同愿景的作用在于使不同个性、不同理想的人凝聚在一起,为学校共同的目标奋斗。事实上,人们寻求建立共同愿景,部分是出自学校组织成员希望能够归属学校这一重要任务。如果没有共同愿景把学校组织成员拉向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维持现状的力量将牢不可破。学校组织的共同愿景涉及学校组织的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学校组织的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涉及学校领导人的教育哲学以及每一位教师的教育哲学,这种教育哲学包括每位员工的基本教育理念、学生观(儿童观)、课程观、教学观等哲学层面的理念与意识,也包括每位员工对于学校办学目标的具体认识以及个体对自己的组织角色的认识等。[6]
3.转变学校领导原则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的本性和身心特点,以人的全面的、自在的发展为核心,创造相应的环境、条件,以个人的自我管理为基础,以组织共同愿景为引导的一整套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所强调的是要突出人的地位,把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满足感作为“第一因素”,在管理中做到关心人、理解人、重视人、尊重人、激发人和发展人。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强调“人本”。这就要求学校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组织成员之间平等的、和谐的、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4.开放学校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学校内部因素与学校外部因素相互联系。因此,学校组织成员必须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思考。学校应加强与社区的联系,使学校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区的需要,为社区服务;学校应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对学校进行投资办学,同时学校要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办学,从而提高学校的质量;开设网络课程,使自身的优势教育资源能惠及更多有需要的人,产生更大的效益,同时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5.重构学校组织结构
学习型组织的结构不同于传统的科层制和等级制的组织模式,它强调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联系与沟通的方式,强调权力下放,同时还表现出适应性强、反应灵活的特点。因而在建设学习型学校时要根据学习型组织的特征改造和重构学校组织。营造合作的组织氛围,建立知识和信息沟通渠道,因为现行的学校管理模式过分强调竞争与控制,使学校的信息流动性极差,教师之间很少合作,造成工作的重复,学校管理总体水平不高,因此,增加信息流动性、建立分享与合作机制显得尤为重要。鼓励教师建立一个尊重所有学生能力与需要的环境,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教育决策结构,从而形成“以师生为主”扁平化的学校组织结构。学校要削减不必要的部门或者合并功能重叠的部门,同时减少学校决策层与操作层之间的间隔层次,实现扁平化管理。
[1] 张新平:《教育组织范式论》,260~268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 [美]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范国睿主译,83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英]托尼·布什:《西方当代教育管理模式》,强海燕主译,170~176页,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 孟繁华:《建构现代学校的学习型组织》,载《比较教育研究》,2002(1)。
[5] [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张成林译,7~14、137~264页,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6] 范国睿:《走向学习型组织的现代学校》,载《教学与管理》,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