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段教学”的模式和流程(1 / 1)

一堂完整的课的教学实质是什么?是让学生明白为何学习本节课知识、如何学习本节课知识、怎样运用本节课知识。无论是整堂课还是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实质皆是如此。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关键就在于是否优化了这三个方面。

“三段教学”便是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优化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这个模式的实施流程是“创境设问—互动解疑—归纳拓展”。

(一)创境设问

创境设问就是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围绕教学目标或重难点,根据教学内容的背景、知识的起源、作者的生平、学生的知识储备等,有效利用媒体合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也可以是教师针对一些探究的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生成问题;或者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科学思维,自己提炼出需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的问题。使学生学习情绪饱满,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气氛活跃。

(二)互动解疑

互动解疑就是解决“如何学”的问题。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互动,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索、实验实践、教师答疑、教师讲授等符合教学内容的恰当方法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学习方式应多样,活动参与面应广,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应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活力,使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自觉、及时地参与学习效果评价,共建激励机制,共享学习成果。例如,理科实验教学的过程可做如下设计。

第一,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针对教师提出的任务,利用给定的器材(或自选器材),设计出解决问题的实验思路或实验方案。教师的引导一定要适度,只能进行原则性的引导,切忌明示方案,包办代替。

第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出的实验方案独立或合作进行实验操作,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在学生开始独立探索以后,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和能力水平因材施教:对优等生大胆放手,充分信任;对中等水平学生要恰如其分地点拨;对学困生则应鼓励其自信心,对思路、方法和技能进行具体指导,促使他们跟上实验的进程。

第三,分析与论证。让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

第四,交流。在学生小组内以至全班范围内进行分析讨论,从个人探究转入集体探究,形成信息交流的网式结构。

第五,评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大胆参与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及时分析判断所得信息的正确与错误,筛选并吸取别人的有价值的意见。

(三)归纳拓展

归纳拓展就是解决“怎么用”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明确知识的适用范围及其注意事项,以精选的习题牵引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归纳方法、拓展延伸;让学生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方案;让学生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讲练结合、反馈及时、评价有效、学法指导得当、目标达成度高,各层次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均学有所得,习有提高。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角;教学的重点必须转移,学会学习比掌握专门知识更为重要。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能思维、能创造、能观察、能表达、能动手、能总结、能转化,具备和教师一样的喜、怒、哀、乐。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认知、感悟、体会、思考、做事,要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总结、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五导”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活动为载体激活师生互动,激发学生“五动”的主体作用。

五导:导**、导活动、导思维、导训练、导延伸。

五动: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

针对“三段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恰当设计“创境设问—互动解疑—归纳拓展”三个方面的内容,教案编写重点是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师生互动而设计的活动内容;课上重点是学生的参与度和学生的活动时间(15~25分钟);课后重点是教师指导学生拓展训练和与学生的交流。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做到“五有”:有草稿纸做练习、有笔记本记重点、有专用本做作业、有试卷装订册、有错题反思本等,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开放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