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1 / 1)

读师范时,正值风华正茂的花季年龄,我曾与室友信誓旦旦地许下两大愿言:毕业后不当老师,找对象也不找老师。岁月匆匆,转眼近30年过去,生活总是做出最好的安排,不仅我实实在在当了30年的老师,而且我们夫妇都是老师,将来我们希望女儿也能从事教育。我的同学、朋友在各行各业小有成就的很多,现在我可以毫不遗憾地说,教师不再是清贫的职业。别人拥有的金钱、物质、地位,教师也有。而教师拥有的气质、学识、精神卓越,并不是其他行业都具有的。

回看这一路走来的风景,做教师是最好的选择。我的第一专业是汉语言文学,第二专业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读师范期间还学过一年的音乐专业。我教过初中、小学,教授过初中的英语,全校的音乐,还兼任过数学老师,但最喜欢的还是教语文。我曾经同时教过三个班,甚至四个班的语文课,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奔走于教室与学生之间,看着孩子们的变化,收获的是幸福与甘甜。这期间,我多次有机会可以被提拔为学校行政领导。但我一直铭记老校长敢峰先生的话:一个优秀的教师一旦提拔为行政领导,他的专业就废了,这是对好教师最大的伤害。好教师就应该扎根一线,从实践中走出来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好教师。因此,无论在哪里工作,我一定选择在教学第一线给学生上课,而且一定要做班主任。现在,虽然做了副校长,我依然兼任着两个班的语文课,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

好教师应是教育路上的“鹰蚁人”,既要像鹰一样站得高、看得远,又要有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教育的路上,我一直做教师,也在做领导。无论做教师还是做领导,我都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并在实践中充分体现这些思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又能够脚踏实地、毫不浮躁地认认真真做出来,让好的理念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现。

我曾读过一本名为《用老板的心态打工》的书。这本书告诉人们,要有一个对企业负责任的心态,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其实,做教师则更需要这种心态,每一位老师都应去思考并践行学校的办学思想。我们平时常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当你愿意对每位学生的一生负责,你就能成为一位受学生拥戴的好教师;当你愿意对全校教师的成长负责,你就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让自己也得到专业的成长与发展。

站在学校的高度理解校长办学思想,做顶层设计的实施策划师。作为学校领导,我重要的责任是把学校的办学思想变成老师们的教育行为。具体来说,就是要带领老师进行校本培训,开发校本教材,设计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活动。我所在的学校没有请过专家,每学期不仅我做培训,教师人人都能上台当培训师。我校没有购买过市场上的练习册和作业本。至今已经研发运用的教材有诵读、阅读、写作、写字、读写等。我和老师们一道进行幸福课堂的研究,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四个学科的教研会每周8节课,我全程跟踪参与。各学科、各课型都研究出了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即使新上任的老师也能很快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老师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杨老师,在您的指导下,我知道了怎样当老师,知道怎样“教”了,课堂不乱了。

我的教室和班级既是实验田,又是老师们的学习培训基地。每开始一项新的改革或者遇到新的难题时,我就亲自做给老师们看,拿出样子让大家研究、分析、探索。我所带的班级除了有徒弟学习,还对其他老师随时开放。我的课程表公布给所有老师,每节课都是公开课。平时和老师们一样上课、批改作业,处理班级事务,当一名普通的兵;与每一位上研究课的老师一起备课,批改老师的教育随笔、教学论文。因为有了一定高度,同时不离教学第一线,我自身体验得多,成长得快,积累得经验也最接地气、最鲜活。其实,很多做法都是和老师们一起在研究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也正是我认为最有价值、最为宝贵的财富。

好教师应是真正的上帝代言者,真正的天国引路人。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等于选择了会影响学生一生的重任。每接任一个班级,我首先给自己的定位是,要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教他一年,为他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让他很多年后仍然记得你。我总是带着这样的信念,送走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

信任,每个生命活出真我。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两颗种子——自控力和主动性。学生成长最理想的状态是两颗种子都饱满地、和谐平等地得到发展,也就是自主发展。只有在我们信任的背景下,这两粒种子才能很好地成长。实践中,我发现学生自主发展要有三个阶段: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觉—真正的自主。好的班级应是高度自由下的高度凝聚。怎样让学生获得真正的自主呢?首先,我信任学生,我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我接任一个新的班级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第一天健全班级组织,人人都是班干部,个个都是小组长。接着用一个月的时间教会每个学生做自己的工作,尽到自己的责任,知道怎样当班干部,做组长。开学第一个周,我要教会学生们写各类作业,会自学,知道什么时间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并养成一周相对固定的习惯,如早读、晨会、习字、午休、午餐做什么,怎么做等。这就等于给学生输入了一个自主程序,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并使其形成自动循环状态。这就如同把卫星送入了轨道正常运行,教师就可以完全信任学生,从烦琐的班级事务中脱出身来,有精力去研究教学、研究学生。教师的干预越少,学生的自主性越强。好的教育就是走着走着老师就不见了。学生自主组织班级嘉许会、励志歌曲演唱会、班干部工作安排和总结会,民主的氛围中人人有话语权,班里的大小事务由学生讨论解决,我这个班主任有参与权但没有决定权,一切都是大家说了算。因此,我班的学生个性鲜明,浑身充满着灵动的孩子气,没有丝毫的压抑感。

激励,让生活充满乐趣。引领学生爱学、会学、乐学是教师的天职。激活学生身上爱学习的细胞才是好教师的标志。学习生活是一场辛苦的马拉松长跑,激励与目标让每个学生充满乐趣,有信心、有兴趣地跑完全程。读书、练字、听写、写作、背诵,这些原本枯燥、重复的课堂生活,在不少老师眼里,成为负担,能减就减。然而,我却每一项都用心研究出一套贴近学生的、有新鲜感的激励对策,把学习变成游戏、变成生活、变成惊喜,变成学生们自我展示的舞台,让每个学生每节课都体验到收获和成功的喜悦。黑板、屏幕本来是老师的专属区,但在我的班里,却是学生们的创造区、设计区。往往上课铃声还没有响起,学生们就已经设计好了激励榜,“满分明星男神区”“自学英才女神区”“鲤鱼跳龙门”“自讨苦吃”“写作能手”“快乐时光”“幸福嘉许会”……课堂成为学生们的期待,成为尽情追逐游玩的竞技场,你追我赶,又相互携扶。就连最枯燥的天天练字也变苦练为趣练,最让学生害怕的写作成为每周的“快乐时光”,人人上台做电视节目主持人,这样的作文课成为历届学生最喜欢上的一个课型。在这样浓浓的不同形式的激励磁场中,学习生活变得轻松、愉快,学生们学什么都不感觉难。

我体会到,教师最大的能耐不是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创造一个让每个学生参与的场。让不同天资的学生都爱上学习生活,都有变化,并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学生真正的变化不是教师和某一个同学让他变,而是班级环境、班级文化让他不由自主地、不知不觉地变。

阅读,丰富精神的厚度。好教师应是热爱智力生活的人。教师的智力生活首先应是热爱阅读,不仅自己做一个读书人,还应该做一个阅读推广人,做学生阅读的点灯人。一个真正热爱阅读的教师一定是能够把学生带进阅读世界的人。伟大的良心、爱与和平的使徒史怀哲说过:“我们只有三个方法教导儿童。第一个是以身作则,第二个也是以身作则,第三个仍然是以身作则。”可见,教师的学识、学养以及阅读对学生起着怎样深远的影响。我自己买书、读书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外出学习可以不买纪念品、土特产、但书必须买。每次到机场,买一本书一路读完,已经成为惯例。从北京搬家到广州时,我们什么都没要,只带了几大箱子书。家里四个书柜都装得满满的,我的小家庭被评为“增城区书香家庭”。给朋友、给老师送书,每学期给学生、给家长、给同事推荐好书、新书也是我的一大爱好。每次外出讲座,我都不忘把我近几年阅读的几百册书目送给听课的教师。我班的读书活动每年花样翻新,学生读书、选书的能力相对较高。一部分学生还会爱上读经典,喜欢读原著。校园应成为读书的地方,师生都应成为读书人。

创新,生命永远充满活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和老师们、学生们、家长们共同成长,一起进步。每年,每学期、每节课、每次活动,我们都是在创新中探索、前行的。我带过许多个班,重复教过相同的年级,但我从来没有一年重复过去的做法,真可谓“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因为学生在变,环境在变,时代在变,老师的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也必须随之改变。无论是以前在北京工作,还是现在在广东工作,我最大的特点是创新。大量的阅读让我获取了有益的信息,也成为我创新行动的不竭之源。一位曾经三次到学校参观学习的校长说:“我还要再到你们学校来,因为每次来看都有新东西。”

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对各种快捷信息喜欢而且容易上瘾。如果学校、教师一味地按部就班,就会不受学生欢迎。因此,多年来,从学校展示板的主题、开学典礼,到班级建设、班干部名称和学生社团命名,再到课堂教学的节奏,我们都要研究学生,看他们是否接受、是否喜欢。多年来,在遇到问题时我始终坚信: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没有无法解决的问题,也不存在多年解决不了的难题。敢于突破瓶颈思考,善于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保证了我的学科教学、班级管理、教师成长、教学改革不断推陈出新,向着有效的方向前进。

教育是什么?是熏陶,是影响,是激励,是信任,是陪伴,是等待……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全是。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探索。探索中前行,一路风景已成过去,无限风光还在前面。这次有机会把多年来的一些做法、想法集结成册,与大家分享是个很好的缘分。期待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有所帮助。但是我深知风景会因欣赏角度不同而有差异,这仅是我个人的视角。教育之博大精深高远不是我们所能简单说明的事情。我愿和所有有志于教育的同行们以此结缘,多一种沟通交流的方式。让我们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继续创新前行,去领略、分享沿途更加美丽的景色。

杨丽娟

2016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