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道里踩上小脚印(1 / 1)

提到“脚印”,大家头脑中会出现很多的画面,如刚出生婴儿的小脚印、在雪地上留下的一串串脚印等。但在赫老师脑海中的脚印是贴在楼道中、楼梯上的,由红红的脚掌和五个圆圆的脚趾组成的“小脚印”,脚掌和脚趾之间还有些缝隙呢,可爱极了!不管是上楼还是下楼,孩子们都会把自己的小脚踩在这些小脚印上,并且总是踩得牢牢的。这些小脚印是怎么回事呢?故事要从两年前说起。

那时升为二年级的孩子们搬到了三层,楼道也从宽敞明亮突然间变得狭窄,孩子们活动的空间显然小了许多。由于他们进入二年级后思想开始从单纯走向复杂,行动上就更加随性自由。

于是,学校提出了“慢步右行,美在校园”的倡议。“这正是个很好的契机,作为学校小主人的他们,如果是自己教育自己总比老师苦口婆心地说40分钟要有效果。”就这样,赫老师在班会时给孩子们提出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慢步轻声?’‘为什么要靠右行?’‘在有限的空间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回家后可以上网查找资料,也可以与爸爸妈妈共同讨论,或者观察身边的有关‘慢步右行’的解释或是小故事等。”对于孩子们的成果,赫老师心里很是忐忑,但又很期待。

历时一个星期的准备,当天的课堂很是热闹,孩子们拿着手中的成果喜笑颜开。赫老师发现角落中的小东一言不发,便轻轻地走过去,问他:“你怎么了?”“老师我没有查阅资料,我能给大家表演一下吗?”“当然可以了。”就这样,班里顿时安静下来,小东一本正经地边演示边解释道:“爸爸说,慢步既不是像小猫一样……”看着他小脚尖踮着走路,孩子们笑成一团。他又接着说:“也不能快速地走路,跟竞走一样……”之后,他甩着胳膊,加快步伐,噌噌噌大步走起来。“这样都是不对的,我们只需要像平时不快不慢地走路就可以了。”话音刚落,班级里掌声一片,他是用肢体语言为大家生动地讲解了慢步的意思。

紧接着,诚诚说:“靠右行这种习惯起源很早。古代的欧洲军人都左手持盾牌、右手执矛或剑,实行右侧通行,双方可以在持盾牌的一边走过,避免冲突或误伤。”小睿说道:“我和妈妈查到的,在全国24起中小学拥挤踩踏事件中,有20起发生在楼梯间。其原因,无一是楼道过于拥挤。而导致拥挤的主要原因,是没有遵照行走的规则——靠右行。可见,靠右行走,不仅仅是为了大家行走方便,更重要的是为了避免踩踏事件的发生。”“可是,我去过香港,在那儿就不是靠右行,而是靠左行。”清清说出了另外一种观点。看来孩子们已经发现很多了,赫老师马上接过话题:“不仅在咱们香港,在英国、新加坡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他们不管是行人还是机动车都是靠左行的。其实不管是靠左行还是靠右行都是一个规则,不同地区、国家有不同的要求,咱们就是靠右行的。”

小艾赶快说:“我在乘坐地铁时发现,电梯上的人们都站在右边,左边留出一个人的位置,很是奇怪,后来发现有一个牌子写着‘左行右站’,就是提醒人们右边是站立的,左边是人们行走用的路,看来靠右这样的规则不仅仅是在学校要遵守的,在校园外也要遵守。”孩子们的观察能力真是让赫老师惊讶。小昱也毫不示弱地说:“有一天妈妈开车带着我,我发现马路上的箭头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弯的,妈妈告诉我直的表示这条路是直行路,箭头向右弯的表示这条路是向右拐弯的,这些箭头就是提醒开车的司机要各行其道。”

孩子们频频地点头,赫老师赶快反问大家:“对于学校,在楼道中我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忽然非非站起来说:“赫老师,如果安全委员手里拿着一个提示板,这样大家不就知道不追跑要靠右行了吗?”“对对对,这个主意好!”此时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小成也站起说:“咱们能不能把马路上的箭头也贴在楼道中,这样大家也像汽车一样‘按道行驶’,就不会再撞到一起了”……在孩子们的思维火花碰撞中,一个又一个的好想法好主意迸发出来。

最后,在商讨中大家决定在楼道中贴上小箭头。

“小箭头需要贴多大的?什么样的材质?需要多少?”等等,这都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综合课时孩子们拿来大大小小不同的彩纸,动手做起了箭头,在对比下,孩子们最后决定用一张A4纸大小的就可以了。

至于楼梯上,孩子们设计了很多种花样,有大圆点、三角形、花瓣、箭头、小脚印等,最后,孩子们从他们的设计中选出了最有趣的——小脚印。

小人物大智慧,真是一群了不起的孩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材质,如果用纸,一遇到水就湿了,肯定不行;用胶条把纸糊上也不行,不太美观。于是大家就到了专门设计的地方询问了一下,最后决定用贴在玻璃上的膜。就这样,小箭头、小脚印出炉了,孩子们看着自己的创作可开心了,小心翼翼地把这些贴在了楼道中和楼梯上。

这下楼道中本年级的孩子都有意识地沿着小箭头所指的方向前行,在楼梯上不仅二年级的孩子,其他各年级的孩子们都踩着小脚印上、下楼。

关于小脚印的故事,赫老师这样说,一件小事,最初孩子们只是觉得很有意思,但时间久了,就会变成一种习惯,这种无声的教育远远比单纯的说教更能令孩子们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