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文环境促养成(1 / 1)

教室里“造”碧云蓝天

3月开春,北京气象部门持续发出雾霾橙色预警,连日的雾霾天让杨校长的心头笼罩了一团阴霾。教育部、市教委、区教委相关部门发出的一份份关于减少中小学校学生体育课课时和暂停户外活动等的文件,重重地压在杨校长的办公案头。

“从孩子的身心健康考虑,的确不能让孩子暴露在浓浓的雾霾中。但若仅通过减少或暂停孩子们热爱的体育课和对孩子们身心有益的户外活动,无疑是剥夺了学生活动锻炼、健康成长的权利,压抑了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给原本阴霾的空气中又添一份阴沉。”带着这些思虑,杨校长走进行政会会议室。

“今天行政会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雾霾之下学校该如何应对。”走进会议室,杨校长便把他思虑数日的问题抛给了在座的行政干部们。

“面对恶劣的天气,后勤工作需要全面升级,确保将师生安全与健康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后勤侯主任接着说,“合理安排雾霾天气的师生膳食,增添梨水、木耳、茶饮等缓解师生上呼吸道负担。”“对对对,还有我们需要每周对教室、办公室进行彻底消毒,预防病毒滋生。尽可能争取为各班安装空气净化器,缓解室内因空气不流通带来的空气污浊等。”侯主任补充道。

“除了这些,还有吗?”杨校长再次发问,一时间,行政干部们有点儿摸不着头脑,面面相觑,陷入沉寂。“应对雾霾天,学校在做好后勤基础保障工作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课程的调整与创新。”杨校长的话顿时打破了沉寂。“遭遇雾霾天气时,体育课首先应按照预案及时转入室内进行,但接下来我们需要研究和创新的是室内体育课、课间操的形式。如何让孩子们在室内活动起来?”

杨校长的这一番话似乎打开了行政干部们的思路。

“我们可以创编室内雾霾操,让孩子们在室内做早操。”

“还可以把北楼的空教室整理出来作为孩子们课间的活动区。”

“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丰富的智趣游戏。”

“除了体育课和课间活动,各学科老师也可以针对雾霾天设定相应的课程预案,灵活调整课时内容。雾霾过后,天气放晴,各学科老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进度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带孩子们到室外上课,让孩子们尽情享受阳光和空气。例如,语文课上可以观察学校春天的变化,数学课上丈量学校的设施,音乐课上倾听自然的声音,美术课上写生……”杨校长的话让在座的行政干部们心头一热,眼前浮现出一幅幅生机勃勃的校园图景。

“杨校长,我觉得我们还可以借雾霾天,通过学校广播、电子屏或班会等对孩子们进行健康教育和环境教育,提高孩子们应对雾霾天的自我防护意识和环保意识。”

“对,这样还可以让孩子们以行动来影响家长,提醒家长安全出行、健康饮食。”

此时,雾霾仍笼罩在北京上空,但在这间小小的会议室里碰撞的设想仿佛凝心聚力为孩子们在雾霾之下营造了一片快乐成长的“碧云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