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2007年5月,当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我翻译的帕尔默先生的大作《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自2005年10月与中国的教师见面以来,确实“犹如电击般地触动了千万读者的心弦与情怀”[8],我萌发了依托教师叙事探究活动激活教师心灵智慧的念头。当时,面对令研究者望而生畏又魅力无穷的教师心灵领域,我迫切感到需要第一颗能够激活这片处女地的火种,而首先想到的是我已毕业的研究生查丽英,她一定能够结合自己当新教师的体验,直观地展示出第一颗能拨动教师心弦的叙事探究火种。
果然,这颗火种出现了,2007年6月读查丽英写的《初为人师的心灵跋涉》初稿,就牵动了我的心,我直觉地感到,作者独创性地展示了查老师和查丽英磨合的鲜活过程,对于帮教师们把《教学勇气》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教师的自我身份认同与自我身份完整——融入了教师们的日常体验、拉进学校制度的结构关系背景、透过师生之间灵动的互动来理解,意义非凡,这不正是我寻觅已久的吗!我们之间的对话,就围绕着这个中心,去捕捉放大“抽去自缚的绳索”的自由快乐和心灵唤醒的感染力量。而当时,我几乎能够从她电邮的修改稿中感受到,身为示范高中新教师的查丽英,是怎样在繁忙中顶着酷暑洒汗熬夜挥笔。
接下来,已经记不清在多少个场合——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的课堂、在课题研究中的教师叙事探究活动、或外出授课或各种讲座,以及与本书的绝大多数作者交流写作此书的初衷,……凡所有我与教师们面对面的互动中,我都会乐此不疲地把这颗火种与老师们分享,且每一次我都会似初次见面一样,为其心动。这篇纯净清凉的新教师心灵叙事,就像星星之火,在教师们的心灵中撞击出一连串的火花,火花荟萃自然酿就本书。而本章闪耀的火苗,是师生之间自然流露的真诚理解的无穷魅力,是本书涂抹的教育迎接新生儿的第一道霞光。
“理解就是人类生命本身原始的存在特质”[9] 师生理解也像生命源头的清泉,流淌着纯净的真诚,留香彼此的信任,会意的默契。这奇妙的心灵相通,那心灵安住在永恒当下的美妙奇特,可以在这第一颗火种与学生心灵自然撞击的过程中体味无穷。
那是2008年的教师节,在查丽英给我的节日祝福的信中,说到她2007年写的故事与学生的不期而遇:“上次的那篇《初为人师的心灵跋涉》,不知道被谁放到网上了。……知道这件事,是在一个学生的随笔里,那个学生在我任教的另一个班。那天随手翻开本子,看到题目里的《初为人师的心灵跋涉》,当时还想着,咦,这个名字好熟啊,怎么会有学生看的文章和我……?等反应过来时,立刻吓了一跳。第一个发现故事的那位网名叫toka,是隔壁班的学生,我没教过他,但是很奇怪,从一开始他就一直想进我的班,呵呵。不久前跟他在QQ上碰到,告诉我说,今年四月份他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读到后面都哭了。我把学生的随笔附在下面,你就当一个小插曲随便看看吧。”
两年路 情漫漫——读《初为人师的心灵跋涉》后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这文章,当时推荐给我的toka的原话是:“我现在好崇拜査丽英老师。”我很疑惑,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多少机会交流的一个人,竟能有这样的感叹?但看完后,我发出了同样的感慨……
据说,知道事件过程的孩子看到“翻墙事件”便会泪流不止,很遗憾,我没有经历,至于更早的一年教学,我们便更加无从考证了。只是,神奇的是,当我看完那些故事后,即便是局外人,也流泪了,也许是小女孩比较容易感动?那更多的应是老师那笑脸与内心挣扎间的矛盾,是那强烈的反差带给我的震撼吧。
枭雄6班,老师班主任的角色无疑是成功的,那场篮球赛的半决赛看到你也走到场边,关注着每一个断球每一个扣篮,那画面不限于比赛的志在必得,更是一个温暖的家,一个大家族,一颗心,共同热情共同战胜。
那语文老师呢?我想赢得我们的也是老师的真诚,那不戴面具的笑容。……比起授课,她教得更多的是一种思想,没有太强硬的作风,没有太模式化的经验,也没有太理性一板一眼的课堂,却总以笑容面对着我们,哪能不爱呢?
在看完“心灵跋涉”过后,才知道这坦诚要付出多少心酸,多少内心的纠结。原来査老师与査丽英的结合,需要那么久的磨合。
不过我想,影响我们更多的还是査丽英吧,査老师可以一抓一大把,在延安中学也一定能找到很多很厉害的语文老师,但让我们喜爱的呢,还是那个……用真诚的微笑回应这个世界的査丽英,那个对我们课题组说:“要么不找我,找我当然要做得最好”的査丽英。[10]
我真的由衷地感谢那位不知名的传播者,让查老师的故事经由网络与她的学生不期而遇,让我们能触摸到教师心灵与学生心灵深层相遇的妙不可言,让我们真实地体验到,正是师生之间真诚的理解,敞开了教育的心灵空间,滋养和守望师生灵魂的尊严。这真诚理解的清泉,源自丰足而新鲜的心灵,或润物无声,或喷薄闪耀,汇聚着虚静藏海的能量。
然而,感动于心灵对心灵开放的体验再怎么美妙,在日常中也是来去飘浮,扑朔迷离,让人应接不暇的教育经验却往往是五味杂陈。因此,尽管形上芬芳的教育幸福一直在被大加渲染,但是,当教育幸福对现实中的许多教师而言只是时髦的奢侈品,教师职业倦怠与抱怨不绝于耳;当极度理性的管理者视教育幸福为浅薄的情感主导的体验,用功利驱动奖惩激励的杠杆一再放大趋利避害的本能,让人心陷入争夺与恐惧的循环怪圈;当许多貌似规范的研究结论对教师的要求不断追加,涌向教师的是一套套的模式方法,失去个性色彩的民主平等、和颜悦色、公平周到、谨小慎微、察言观色、爱心奉献等说教,教师的教育幸福则似乎要被无可挑剔的完美承诺和如履薄冰的行为准则所淹没!
而徐辉老师在《豁然开窍的感觉真好》中描述的,他和他带的艺术班的学生之间开放心灵、相互激活潜能、率性拥抱简单快乐、展现丰富个性的经历,用豁然开窍的美妙感觉,用教育过程中体验到的喜悦、自在和轻松,诠释了教师从心底流露的教育幸福感,让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有了声色韵味,让教育情境中充满了生命发现的旋律。
2008年10月18日,在我们课题组织的“引发教师心灵智慧的叙事探究”活动上,徐辉老师担任“如何与不同类型的学生默契沟通”探究话题小组的组长,当听他在大会代表小组的发言:“如果我们的心态能够放平和,别老想着改变学生,在自己的工作生活当中能够让自己的学识再渊博一点,见识再广博一点,语言再幽默一点,如果可以的话,个性再鲜明一点,然后能够做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也许就可以和不同类型的学生好好沟通了。”这里透出的不仅仅是徐老师独特的语言和风格,更表达了一位和学生们共同感受到相同生命深度的教师,正冲着每一种类型的学生微笑,在超越自我敞开心扉接纳万千生命中,拥有多彩生命存在的欢悦!
从2006年我首次接触徐辉老师的叙事素材,在心里挥之不去的就是那极洒脱的个性化表述。他多次提到“我属于那种比较奇怪的”,明显透出一种认识自我的意识,故事中也显露出他的自我与学生及同事的自我之间相互感应的端倪。2007年,当我尝试把徐老师自己叙说的星星点点汇聚成一位活脱脱的教师个性素描,置于徐老师文章的开头,并被徐老师认同为文章有了脱胎换骨的感觉,我确实很为这第一次的尝试欣慰。虽然是微不足道的第一步,但内中耐人寻味的是,教师把自己丰富的个性融入教育过程而拥有的教育幸福感才是真实自然的,是任何力量也无法剥夺的存在的家!在对教师的叙事片断进行意义重构中,有意识地捕捉这个灵魂,深层认识自我,重组教师的成长图像,自我更新教师的身份图像,重建心中的教育图景,就会进入到围绕在教师周围的生命的美妙和奇迹中。
对教育中生命的美妙与奇迹的诠释,在于鹰老师的《又要像新手一样摸索了》一文中有了新的升华和视阈。在新入职时就教学业绩一鸣惊人的于老师,面对乱班课堂的挑战,也在像新手一样摸索,调动自己多年积累的教育实践智慧,在迷失的心灵世界寻找那另一扇可打开的窗。而现实中,学生的顽劣张狂、家长的不理解、外部评估标准、总体不景气的薄弱校、复杂背景的“条子生班”、生手教师不经意落下的乱班,没完没了的升学马拉松竞争,这一类挑战许多老师都可能遇到。有一次听一位新教师说起,正在教高中三个班的英语教学,每天从早上6点一直要忙到夜里11点,还要面对其中一个让你感到所有的辛劳都白费的“条子生班”,再喜欢当老师的人都会无法忍受!我只有赶紧把于老师的这篇《又要像新手一样摸索了》给她,当时觉得唯有这样做,才会对她有点帮助。
优秀教师的教育心灵旅程,是帮助新教师在挑战中成长的天然营养,而我们许多优秀教师乐于奉献这天然营养,这是我目前进行的“引发新教师心灵智慧的叙事探究”研究的最重要土壤,我最近每次阅读2008~2009年课题研究组织多次教师叙事探究活动的素材时,都会被优秀教师言谈中透出的灵动智慧和内在定力所吸引。于鹰老师最近也专门来电话,说最近静下心来读了好几遍《教学勇气》,越发感到这是每位教师必读的好书。听着这位最早阅读我的翻译手稿的为数不多的教师朋友的肺腑之言,不由从心底涌出一阵感动,正是我们优秀教师倾其智慧的薪火相传,才可能期望触摸到教师实践智慧的巨人肩膀。
总之,查丽英老师和徐辉老师用简单快乐的故事诠释的真诚,于鹰老师在整理乱班时的轻灵警觉,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地面对事实回应学生的智慧,这其中渗透着教师的爱,“爱就是在他人之内辨识出你自己的本体”。[11]正是这种心灵默契的爱,滋养着教师的真实自我和学生的真实自我之间的一种简单朴素的关系。这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直接关系,而不是关于教师的或关于学生的概念之间的关系。
教师只有自己体验到唤醒自我本真状态的平和圆满感,才能即席利用自身的智慧资源,聆听到属于学生本质自我的内在真相,才能让师生关系回归生命存在状态的真诚。本书呈现的许多老师故事,无一例外地生动展示了教育的神圣,教师本质身份的神圣。即使全世界任何职场都被小我所扩张占据,只要我们对于人类的未来充满希望,那么学校就应该是心灵回归简单快乐的神圣殿堂。
原谅我舍不得再花文字一一讲述本书每个教师故事后的故事。本章简单勾勒的故事后的故事,旨在代表全书故事后的故事表达:我们确实需要当教师的胆识、勇气、智慧。教师的教育幸福感需要在心灵的柔软处生发不再恐惧的教学勇气,在挑战中增长智慧,让心灵理解的触觉勇敢地伸向不可理喻的顽劣,坚信再顽劣的学生也不会与自己的一生过不去,坚信没有存心与教师过不去的学生,才能借由真诚理解的钥匙,读懂如何自然地感染学生自己醒悟的天书。这种所罗门的智慧和勇气,期望读者在本书的每一个故事中细细品味。
[1] 参看\[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吴国珍等译,杨秀玲审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45页。
[2] \[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吴国珍等译,杨秀玲审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0页。
[3] \[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吴国珍等译,杨秀玲审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51页。
[4] 全书所引用学生姓名均为化名。
[5] 引自清朝袁枚的诗《苔》。
[6] \[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吴国珍等译,杨秀玲审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0页。
[7] \[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吴国珍等译,杨秀玲审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1页。
[8] \[美\]Sam M.Intrator主编:《我的教学勇气》,方彤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译者前言。
[9] \[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上卷,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第336页。
[10] 引自查丽英2008年教师节电子信件《节日的礼物》。
[11] \[德\]艾克哈特·托尔:《新世界——灵性的觉醒》,张德芬译,海南,南方出版社,2008,第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