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提升教师课程意识、信念与能力的策略(1 / 1)

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能力对校本课程开发尤其重要,却是我国大多数中学教师最薄弱的地方。就此,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策略。有人从教师培养的角度出发,提出要实行开放式的教师人才培养体制,夯实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改变传统的师资培训方式,发展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制定科学可行的工作目标,提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培养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情意。[22]有人根据校本课程开发涉及的要素,提出要培养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掌握必要的课程开发理论知识;培养教师一定的环境分析能力;提高校本课程资源整合能力;依托课程行动研究进一步提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23]择要而言,开展专门培训和教师自我研修,是必不可少的两条基本途径。

(一)开展专门培训

由于师范大学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在职前教师教育过程中很少开设“课程论”的相关课程,师范生的课程意识和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培养,职后教师教育对课程开发的关注也往往不够,在职教师对不能帮助其提升学生考试成绩的培训课程多不感兴趣。鉴于此,非常有必要在教师教育中开设专门课程,培训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能力。而且,专门研究已经发现,已有的教师教育培训课程存在以下问题:集中培训,要求划一,难以体现不同学校发展的需求;集中培训,方式单一,难以反映不同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培训课程需及时改革,以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记忆性教学不适合成人特点;重在“管”不在“理”的管理方式,容易引发教师的对抗心理;选修课程避重就轻,很少有分享经验的可能;培训者素质难以让受训教师诚服。所以,开设专门培训课程意识和能力的课程,还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创新,进而保证课程的实效。综合考虑以上多种情况,人们借鉴国外实验教学的理念,着眼于祛除教师教育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痼疾”,创生了课程开发实验课程。[24]

具体而言,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将课程开发培训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种类型。理论课主要是专家向教师介绍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知识。比如,校本课程选题设计、目标设计、内容设计、教材设计、实施设计、评价设计等知识。实践课与理论课配套实施,在学完一个理论专题后,教师在专家指导下及时进行实践训练。比如,学完校本课程选题设计的理论知识之后,教师就立即在专家指导下实际进行校本课程选题设计的操作,经过多次点评和修改,直至每一位教师都设计出合适的校本课程选题。其后每一专题的学习亦是如此。简言之,理论课主要解决“知不知”的问题,促使教师知道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而实践课则重点解决“会不会”的问题,促使教师真正学会开发校本课程。两者的配合,既弥补了传统培训带来的“听讲座时想法良多”而“临实践时手足无措”的不足,也给教师以更加真实的引领、冲击和感染。

(二)开展自我研修

站在教师自我研修的立场,可以考虑从“不断学习”“深入研究”和“坚持写作”这三方面入手,为自己开辟专业发展之路。

任何一位优秀教师,无一不是勤于学习、敏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人。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广泛阅读介绍课程理论进展和反映课程实践经验的文献,进而加以深入思考与践行,来提升自己的课程意识和能力。在阅读经典《课程论》书籍的基础上,中学教师还应随时关注有关的杂志和报纸,跟踪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前沿。《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和《人民教育》等综合类教育杂志,需要及时阅读。身处课程国际化的滚滚潮流之中,中学教师在熟悉我国本土成果的基础上,尤其需要有意识地利用多种途径获悉国外课程改革的相关进展。比如,可以浏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专题网站(http://www. unesco.org/en/education)、美国教师联盟(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简称AFT)网站(http://www.aft.org)、美国数学教师协会(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简称NCTM)网站(http://www.nctm.org)和英国教师频道(http://www.teachers.tv)及北爱尔兰课程网(http://www.nicurriculum.org.uk)等。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25]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课程行动研究,来提升自己的课程意识和能力。

在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教师要通过写作来“促进思考”和“寻求分享”。专门研究发现,教师的写作是一种自我存在的彰显、一种思维的训练、一种个人知识的管理、一种反思习惯的养成。[26]当教师把自己关于课程理论和实践的思考和体会记录下来时,不仅可以以写作促进课程思考,以思考促进课程实践,而且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课程主张与做法,进而获得他人的反馈。他人的肯定,是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他人的批评,则是自己完善的可能;他人的建议,更是改进自己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