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师层面(1 / 1)

(一)个人知识管理的能力

费兰德和希柯森(Frand & Hixon)曾经将个人知识管理的技巧分为检索、分类、区分、评价和综合技能。[33]多西(Dorsey)进一步提出个体的知识管理可以分为七种能力:检索、评价、组织、协同、分析、表达和资讯安全。[34]

1.检索能力:个体能够从相关的图书馆、数据库、网络资源等处查找相关资讯的能力。这种资讯的检索不仅包括从已出版的书籍、报纸等渠道收集资料,也包括通过访谈、调查或是实验来搜集资料。个体需要具有一些检索的技巧,如发问、聆听的技巧,同时个体也具有阅读、记录相关资料的技巧。

2.评价能力:个体能够对错综复杂的资讯的质量与关联性进行判断。能够通过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资讯进行准确评价。个体需要掌握一定的评价资讯的工具。

3.组织能力:个体能够将自己已有的信息和新的资讯进行整合。个体需要利用相关的网站或管理软件来组织大量的信息并为自己所用。

4.协同能力:个体能够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并且分享自己的观念从而共同发展,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掌握有效的工具进行信息沟通、小组分享及问题的解决等。

5.分析能力:能够从驳杂的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内容并转化为知识。学习者要能够了解资讯的性质,运用已有的知识或有效的工具从这些看似无关的信息中寻找并建立潜在而又富有意义的关联。

6.表达能力:个体能够了解与听众有效沟通的技巧和能力,能够将所要分享的内容与听众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并且能够通过不同的媒介准确传递所要表述的信息。

7.资讯安全能力:在网络日益发达的社会中,如何保持信息安全、如何对信息进行备份、储存,以及有意识地保护著作权和知识产权也是十分重要的。

香港地区学者郑志强根据这一基本能力框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师范生而言,个人知识管理的技能是其掌握教学知识的一个重要预测指标。其中检索、组织、分析和协同四个方面的能力尤其对师范生掌握教学知识的情况有显著的预测能力。[35]换而言之,在拓展师范生教学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首先重视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在下一部分,我们将进一步聚焦到教师知识管理层面,讨论在校本课程的脉络中教师如何发展、完善知识管理。

(二)在校本课程中发展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方法

一般而言,教师加强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开展行动研究。哈格里夫斯研究表明,知识生产的模式是第一种模式不断向第二种模式改变的过程。教育领域亦是如此。所谓模式一,即强调知识产出具有理论、同质、专家引领与供应导向等基本特征,而模式二则更加强调跨学科、混合、需求导向等特征。[36]据此可知,尽管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知识生产主要以模式一的方式存在,但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网络的日渐普及,学校教育的知识正在逐步迈向模式二。换句话说,我们的学校教育正在逐步强调以学校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知识。因此教师更应该从前线的教学经验中不断总结、提炼相关知识,从而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成长。在这个过程中,行动研究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作为一种扎根于课堂的研究方式,行动研究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关注在真实情境下存在的特定问题,有系统地搜集资料,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改革方案,并付诸实践,同时检视改革方案的影响。此种强调在研究中采取改革行动,在行动中实施研究的研究取向可以让教师经由反思与行动增进教学实践能力、拓展教学知识、储备研究能量,并可以不断改善教学的质量。与此同时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得以改善,从而不断拓展乃至推动学校教育的改造和革新。

为什么校本课程为行动研究提供了合适的场域?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可能会发现一些难以解决的教学问题,但是相对紧凑的教学时间常常成为教师进一步探索这些问题的主要障碍。而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中,教师多数拥有弹性的时间安排,可以在课程设计中结合行动研究。同时行动研究的取向目标是为了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因此将两者相结合也可以直接提升校本课程的质量。简单来说,教师进行行动研究可以从下几个方面依次开展:

首先是确认焦点领域。这个阶段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叙述和观察,即教师要厘清教学情境,能够清晰准确地观察并讲述在教学情境中发生了什么;其二是提出问题,即基于前一阶段的叙述和观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当然,这个问题的提出要注意结合下述标准:

(1)这个问题是关系到教与学的吗?

(2)这个问题是在自己行动的影响范围内吗?

(3)这个问题是自己热切关注的吗?

(4)这个问题是自己急于去改变的吗?

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反思焦点领域,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可能与这个问题有关,而自己并不了解。在初步明确了自己的问题之后,进入第二阶段: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在第二阶段,教师可以借助与同事的讨论、向大专院校的学者咨询或在网络上查阅相关的专业性书籍。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尽可能通过不同途径围绕自己的焦点领域搜集材料,了解他人在这一问题上的见解、研究结论或相关理论。《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综合素质·中学)》也指出教师应该具有“工具书检索信息、资料的能力”“运用网络检索、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进行筛选、分类、管理和应用的能力”等。在教育文献检索部分,ERIC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网上资讯中心。它是由美国国家图书馆在1966年设立的,作为美国教育部教育研究与改进中心的隶属部门,它包含了从幼儿园教育到成人继续教育等不同阶段的相关文献供查阅。另外大学图书馆、专业委员会等都是可以让教师获取相关资源的有效途径。在这一阶段,教师大量收集、整理关于焦点领域的外显知识。在查阅了相关资料、获取丰富的理论和研究结论之后,接下来将会进行第三阶段—撰写研究计划。

在第三阶段,教师将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开始撰写研究计划。在研究计划中,教师应该包括以下九个步骤:[37]

(1)明确焦点领域、确定行动研究的目标;

(2)界定定义;

(3)发展研究问题;

(4)描述干预行为;

(5)描述行动研究成员;

(6)描述相关的协商;

(7)确定行动研究时间表;

(8)确定可用资源;

(9)制定搜集资料的方式。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整合关于焦点领域及日常教学的相关知识,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行动研究计划。第一,教师要明确行动研究的目标,并对此进行准确的表述。第二,基于已有的文献,教师要确定如何界定问题中的核心概念。第三,教师将根据这个核心概念发展出明确的研究问题。第四,教师要基于理论的查询和自己的教学知识确定自己将会在哪些方面进行干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在整个行动研究过程中是否有其他教师的参与,是否需要家长的支持,是否要获得相关学者的帮助等。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和这个研究的利益相关者(如学生、家长等)进行有效的协商,以期获得最大范围的支持。接下来,教师将会根据具体情况明确行动研究可以获得的资源及施行的时间。第五,教师要知道运用何种方法来搜集相关的材料以备日后的反思。

接下来就是正式的实施行动研究。在实施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保持开放态度,不断验证、修改或反思自己已有的教学知识,将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一般而言,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同时在具体的实践中,通过具体的教学促进知识的转化与生成。这种行动研究较好地将教师对自我的知识管理和具体的教学实践统整在一起。由于行动研究相对较为复杂,因此本章在最后的新颖、鲜活的案例部分中特别摘引了一位教师的行动研究过程。希望能够在具体描述过程中,体现出教师怎样通过开展行动研究、带动个人知识管理从而推动了校本课程的完善。与行动研究相比,其他的教师自我知识管理方法相对简便易懂。下文将会对这些方法进行简单介绍:

合作自传法。校本课程的开发常常需要教师共同设计、合作完成。因此教师的自我理解、教师间的相互了解就变得分外重要。合作自传法就是希望所有参与校本课程设计的教师能够针对“个人的学习经历和家庭背景”“目前的工作环境和特征”“教育理念及日常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反省过去的生活经验对自我知识建构的影响”这些核心性问题进行反思与自我分析。在完成自我梳理后,教师之间能够更为深入地互相理解,这在校本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至关重要。如何整合教师之间的知识,发挥不同教师的特征,理解不同教师的设计理念等都是建立在有效的沟通之上,而这些沟通常常能够在合作自传法中逐步达成。

札记反省法。教师可以将教学实践和理念互相对应,不断反省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由于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因此可以尝试将教学理念付诸实践。这种尝试方式往往会带来另一种结果,即教师发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总是存在难以逾越的差距。那么教师可以针对这些差距,反思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拓展自己的教学知识。

经验学习法。这种方法是选择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案例进行展示并让教师就教学经验进行描述,进而让教师进一步诠释他们的意见或建议,并收集这些观点形成一个集体的反思资料。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既可以协助教师厘清自己对待某种教学实践的观点,又可以建立团体合作之间的相互信任。

档案搜集法。教师可以将关于教学或课程发展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记录、相片、录影、录音等)加以注释和反思,使内隐知识转化为外显知识,形成档案。这样教师就可以基于这些材料与其他教师进行分享与交流。制作教学档案过程中要着重思考以下几个重要问题:我做什么?我怎么做?我要怎么改变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达标程度是什么?学生的评价如何?同事对我的评价如何?

教学档案的制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一个综合的整体说明,其中包括了教学理念和目标;其二,教师作品(如教案、教具);其三 学生作品(如作业、项目报告书等);其四,每个作品的基本标题以及注释; 其五,作品反思(包括教师反思和学生反思)。当然在制作档案过程中,教师要首先明确确立档案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还是为了记录学生发展。针对不同目的教师可能会搜集不同的材料。其次教师最好通过合作的方式,发展共同的教学档案,这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合作,增加知识的共享,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在制作档案时互相对话,推动教师的反思。最后教师应该避免墨守成规的方式,而是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选择不同的资料存档。

个人理论建构法。这种方法首先需要教师个体能够梳理自身的教育经验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整理,其次教师要不断进行合作与反思把这种自身的经验式理论与外部的实践相结合,落实于行动进行研究,[38]不断丰富其中的专业实践理论从而完成体系化的知识建构。这种方式要求教师个体不仅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具有较高的自我总结及自我反思的能力。

进行网上学习。由于资讯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已经深入个体生活之中。网络所具有的不断更新、实时互动、信息共享等特色使得学习者不仅可以使用网络来收集多元化的资讯,与此同时学习者可以跨越地域界限与他人进行实时互动与分享,这种便捷、快速的信息分享方式无疑可以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另外,从科技发展态势来看,网络学习正在逐渐冲击传统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创新学习方法而不是墨守成规。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网站资源、应用程序等进一步将课程多元化、趣味化或拓展化,这可以帮助教师更为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附录:“探讨力学的奥秘”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前言:钟老师是一名资深的高中物理教师。她对自己的学科教学充满热情,同时也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关系。钟老师具有多年设计、实施校本课程的经验,在此过程中她不断改进教学,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学习。这个行动研究就是钟老师不断探索的一个小小缩影。

我在学校开设了一门名为“探讨力学的奥秘”的校本课程,每次课程设计为3个课时,每次参与课程的学生大约为20人。这些学生都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大多对物理学科有较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这个课程更多地探讨力学方面的问题。由于这是一门校本课程,我对课程的设计有较大的自主权。起初我采取的教学方式是预先给学生创设若干物理情境,并预设了几个问题让学生互相讨论、分析,然后以书面作业的方式上交,教师进行批改,最后将学生在作业表现出来的问题在课堂进行分析和讨论,以这种方式循环进行。课程结束后我让学生写下了学习本课程的一些感受,有部分学生觉得这样的课程对其探讨力学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而一些学生则认为成效一般,虽然在课堂讨论时能够理解老师与其他同学所讲述的内容,但是面对新的情境自己还是一头雾水;更让我感到失望的是有两个平时物理能力较高的学生认为这个课程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大,似乎课堂讨论的问题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面对这种反馈,我认为在下一个课程开始前必须对此进行一些改变。在我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常常能够提出一些好的问题,而这些好的问题又可以带动他们持续思考。另外,我发现学生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问题中讨论会更加关注,同时能引起更大兴趣。我想让学生对这门校本课程更感兴趣,那么接下来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让学生在这门校本课程中提出好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首先需要清楚的是:我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好问题吗?带着这个疑问,我选择展开一次行动研究,尝试通过这项研究完善课程设计、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力学方面的情况,也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学习。此项研究邀请了一位课程与教学方面的学者作为批判伙伴,合作共同开展。

一、焦点领域的陈述

本研究的目的是检验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学生向教师提问的策略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影响。这个符合我们行动研究的核心目标,因为它包含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也就是那

些我所关注的、力所能及的,也是我热切希望能改进和改善的方面。

二、发展研究的问题

这个行动研究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能够提出好的问题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什么才是一个好的问题?好问题如何定义?我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层次的问题呢?他们的学习水平如何?

三、文献的探讨

首先,我运用CNKI中国期刊数据库、ERIC学术库及Google Scholar进行了文献的查阅,发现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理论与我研究的问题相匹配,为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理论依据。然后,就这个问题和我的批判伙伴进行了探讨,并且得到建议,确定引入改进后的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理论。借助网络查询,我对这一理论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改进后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理论认知过程类别分为六个层次,即记忆(Remembering)、理解(Understanding)、运用(Applying)、分析(Analyzing)、评价(Evaluating)和创造(Creating)。[39]

1.记忆

记忆就是从长时记忆系统中提取有关信息,分为再认和回忆。

(1)再认—又称为识别,从长时记忆系统中找到与呈现材料一致的知识。

(2)回忆—又称为提取,从长时记忆系统中提取相关知识。

2.理解

理解就是从口头、书面和图画传播的教学信息中建构意义。又分为解释、举例、分类、概要、推论、比较、说明七个方面。

(1)解释—又称为澄清、释义、描述、转换,即从一种呈现形式(如图形)转换为另一种形式(如语言)。

(2)举例—又称为示例、具体化,即找出一个概念或原理的具体例子。

(3)分类—又称为类目化、归属,即确定某事物属于某一个类目。

(4)概要—又称为抽象、概括,即抽象出一般主题或要点。

(5)推论—又称为结论、外推、内推、预测,即从提供的信息得出逻辑结论。

(6)比较—又称为对照、匹配、映射,即确定两个观点或客体之间的一致性。

(7)说明—又称为构建、建模,即建构一个系统的因果模型。

3.运用

运用就是在给定的情境中执行或使用某程序,又分为执行与实施。

(1)执行—又称为贯彻,即把一程序运用于熟悉的任务。

(2)实施—又称为使用,即把一程序运用于不熟悉的任务。4.分析分析就是把材料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并确定各部分之间如何相互联系以形成总体结构或达到目的,又分为区分、组织、归属。(1)区分—又称为辨别、区别集中、选择,即从呈现材料的无关部分区别出有关部分,或从不重要部分区别出重要部分。(2)组织—又称为发现一致性、整合、列提纲、结构化,即确定某些要素在某一结构中适合性或功能。(3)归属—又称为解构,即确定潜在于呈现材料中的观点、偏好、假定或意图。5.评价评价就是依据标准或规格做出判断,又分为核查、评判。(1)核查—又称为协调、探测、监测、检测,即查明某过程的不一致性;查明某种程序在运行时的有效性。(2)评判—又称为判断,即查明过程或产品和外部标准的不一致性。6.创造创造就是将要素加以组合以形成一致的或功能性的整体;将要素重新组织成为新的模式或结构,又分为生成、计划、建构。(1)生成—又称为假设,即根据标准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假设。(2)计划—又称为设计,即设计完成一个任务的一套步骤。(3)建构—又称为构建,发明一种产品。对于高中学生,认知水平大多展现为前面的四个层次,而记忆和理解为相对较低层次,运用和分析则为较高层次,基于布鲁姆在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笔者将学生所提出问题进行分类,进而判断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界定定义

根据布鲁姆的这一理论,我初步将好问题的定义理解为:能够激发学生分析、运用、评价甚至创新能力的问题即为一个好的问题。此次行动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我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好问题吗?

五、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是以质的资料的搜集技术为主要的研究方法,我在课堂上发放学生自我反思表,让学生将其向教师提出的问题用文字表述出来,同时在课后我会与学生对其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即书面与语言沟通并行。

六、资料搜集、整理与分析

根据这个理论笔者设计一个问题反思记录表,计划与课堂讨论的预设情境一起在上课前发给学生,在学生思考后并记录下向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在上课前收集并分类问题,再对讨论课进行课堂设计来提高课堂的效率。

当问题反思记录表设计好后,笔者找到了教研员及课程学者针对资料收集过程的细节进行了咨询。专家对于笔者的问题记录表提出了修改的建议。如:1.表格中的语言需要更明确不含歧义,让学生明确要填的是什么?2.学生的提问语言也应该有一些指导,避免大量的无效提问的出现,即学生可以以“_______是什么?”“_______为什么?”“_______如何?”等进行提问。而不能是“第2问我不会”或“________我不知道”等。根据建议笔者对记录进行了修改,准备就绪后,笔者将记录表和预设问题一起派发给学生并回收。

根据布鲁姆的认知分类理论笔者将学生的问题分为三类。

第一类,认知表现出在记忆和理解层次的提问。这一类提问约占总体的40%,例如:

1.正碰是什么?或碰撞是什么?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与正碰有什么区别?正碰有哪些类型?

2.“不粘连”该如何理解,为什么在参考答案中会有“完全非弹性碰撞”状态的讨论?

3.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概念和相关理论有哪些?

4.周期是与其速度有关还是与其偏转角有关?

第二类,认知表现出在运用层面的提问。这一类提问约占总体的35%,例如:

1.如何找出小球在磁场中的偏转角?

2.小球出磁场后的讨论是根据什么进行的?

3.这类问题是否一定要用求导的数学方法来取极值?

4.满足动量守恒定律的情境中速度范围是如何得出的?

第三类,认知表现出在分析层面的提问。这一类提问约占总体的10%,例如:

1.两物体相撞,质量不同时,对于不同物体,什么状态下速度最小,什么状态下速度最大?

2.在运动的物体撞击静止物体的情境中,被撞物体和撞击物体的速度极值出现在弹性碰撞中还是在完全非弹性碰撞中?为什么?

另外还是存在15%的无效问题。获得这些数据后,我通过E-mail与批判性朋友进行交流,并将我从学生那里获得的提问及我的研究结果分享到学校给老师集体研讨备课的“云平台”,与科组的其他老师进行了充分的讨论,集合了大家的观点后,我进行了综合分析。我将学生的提问进行整理分析后发现学生提问可以给教师以下的几个启示:

1.学生的提问向教师展现其无法正确分析得出结果的原因所在。如知识欠缺、理论不清;或对关键词的理解不对;或数学方法掌握不够。

2.不同的问题的确展示了学生不同的水平。如前面所提及三类问题按照布鲁姆的认知分类理论很好地区分了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同时这就向教师展示了学生的水平差异。3.针对学生的差异,教师应该采取有差异性的教学策略。

4.学生的提问让笔者意识到,学生对预设情境的思考角度与教师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让笔者明白了原来课堂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所在。原本教师认为学生无法解决预设问题是由于数学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不足所致,而实际情况是更多的学生是概念不清,还停留在较低层次的认知水平,这意味着,课堂讨论必须首先让学生建立起正确清晰的概念后才进行深入探讨。

5.在收集问题中发现,若需要学生的思维层次在应用层面以上水平的预设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提问,学生提问的数量较多和质量较好。

值得一提的是,当我收集了问题之后,就发现有学生会主动与我交流,希望得到老师对其所提问题的评价或个别回答。在整个课程中学生表现出较以往更高的学习热情,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频繁了许多。我根据学生的反馈重新设计了新的课程,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表示收获较大,我也备受鼓舞。

七、研究的反思

此次在校本课程中进行一个小范围的准行动研究:其一,有充足的时间可以让老师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其二,由于校本课程目标是针对学生学习差异,故此次行动研究也很好地配合了校本课程的需求;其三,此次行动研究扩充了教师的显性知识,我对目标分类理论有了更为清晰的掌握;其四,从隐性知识来看,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有些和教师的预期相吻合,印证了部分教师的隐性知识,另外一些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了教师预期,这使得教师在两种知识上有了较好的转化和整合;其五,此次教师尝试使用不同方式的知识管理方式,其中,网络、个人反思档案、批判式朋友是教师此次主要借用的三种方式。其中,网络方面,借助网络学习相关理论,更新了自己的知识储备;个人反思档案方面,通过个人反思对教学策略不断地进行改善,从而提高了校本课程的效率。在这次行动研究过程中,我深刻体验到了行动与反思间是如何建立联系的,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了有意识的反思,从而能够极为有效地改进教学。可以说,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优秀的教师实际上就是在教学过程+反思中成长。一线教师不必埋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分离,而是应该积极成为“实践情境”的研究者,通过不断的反思与学习,提高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能力,进而推动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

本章小结

教师在发展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如何从纸上的蓝图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需要教师丰富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智慧。本章首先梳理了教师知识及教师知识管理的定义,并在这一框架下探讨了课程实施的取向和影响因素两个议题。其后,本章第二节主要从学校及教师两个层面给出改善校本课程知识管理的具体操作建议。当然,这些方法和建议来自于一线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应该被不断丰富。针对教师学习、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等方面,在下一章会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阐述和讲解。

总结

关键术语

章节链接

本章第二节“如何运用知识管理发展校本课程”与第六章第二节“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评价”及第九章第二节“学习共同体建设”部分内容有联系。

应用

体验练习

多项选择题

1.面对一个设计完整的校本课程方案,您更倾向于以( )方式来实施?

A.按照计划,完完整整原原本本地进行教学B.根据计划,但是也会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调整C.基 本不根据计划,主要根据学生反馈进行教学,教学方向与进度弹

性很大

2.哪些因素会影响校本课程的实施?( )A.政府的课程文件B.学校文化

C.学生的能力与兴趣D.教师的专长

3.从学校层面来看,哪两项不是建构有效知识管理体系的学校的特征?( )

A.校长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能够与学生有良好的沟通B.学校建立了开放的信息共享平台,推动教师交流与对话C.学校设立了教学资源库,为教师获取不同类型的资讯提供帮助D.学校成立家长联盟,加强和家长的合作与交流

4.下列哪几项是个人知识管理所涵盖的能力?( )A.搜索信息的能力B.分析信息的能力C.组织信息的能力D.评价信息的能力

5.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加强对自己的知识进行管理?( )A.行动研究B.教师讨论与分享C.文献阅读D.札记反省

拓展

补充读物

1 Skilbeck,M.,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London: Harper & Row Publishers,1984.

本书主要探讨了如何设计、反思及发展校本课程,从而更好地在国家课程脉络的框架下,结合本地资源设计有针对性的课程。

2 Marsh,C.,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London: The Falmer Press,1990.

本书介绍以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及英国的校本课程发展作为案例,探讨了在不同地区校本课程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在线学习资源

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duc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 http://eric.ed.gov/这是一个在线的教育研究网站,由美国教育部资助建成。此网站提供十分丰富的在线网络资源,包括期刊论文、书籍、研究综述、会议论文、技术报告、学位论文、政策文本及其他相关的教育资讯。

[1] Hoskins,B. & Fredriksson,U. ,Learning to Learn: What is it and can it be measured,2008:5. http://publications.jrc. ec.europa.eu/repository/bitstream/111111111/979/1/learning%20to%20learn%20what%20is%20it%20and%20can%20it%20 be%20measured%20final.pdf.

[2] Zimmerman,B. J.,Bonner,S. & Kovach,R. Developing self-regulated learners: Beyond achievement to self-efficacy,

[3] ashington,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6:6.3 Po,M. ,The tacit dimension. Gloucester,MA: Peter Smith,1983:4.

[4] Cook,S.D.N. & Brown,J.S. ,Bridging epistemologies: the generative dance between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and organizational knowing,Organization Science,1999(10):381~400.

[5] Sallis,E. & Jones,G.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Education,London: Kogan Page,2002:12~14.

[6] Nonaka,I. & Takeuchi,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Boston,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5:62,72~75.

[7] 王如哲.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应用—以教育领域及其革新为例.中国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64.

[8] Shulman,L. S.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87(57):1~23.

[9] Marland,P. ,Teachers’ practical theories: Implications for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 development,1998(1):15~23.

[10] Husu,J. ,How Do Teachers Justify Their Practical Knowledge? Conceptualizing General and Relative Justifications,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 Development,2000(3):163~186.

[11] Marland,P. ,Teachers’ practical theories: Implications for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 development,1998(1):15~23.

[12] Husu,J. ,How Do Teachers Justify Their Practical Knowledge? Conceptualizing General and Relative Justifications,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 Development,2000(3):163~186.

[13] 陈美玉.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专业发展.中国台湾: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53.

[14] Liao,P. & Yau,O. H. M.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 Key to Success in the 21st Century,Hong Kong: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re,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01:44.

[15] Sallis,E. & Jones,G.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Education,London: Kogan Page,2002:3.

[16] Fullan,M. ,The role of leadership in the promo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schools,Teachers and Teaching:theory and practice,2002(8):409~419.

[17] 李子建.课程领导与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管理的观点.中国香港教师中心学报,2004(3):15~27.

[18] 陈美玉.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专业发展.中国台湾: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8.

[19] Cochran,S. M. & Lytle,L. S. Inside/outside: Teacher research and knowledge,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1993:43.

[20] 郑志强.职前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与掌握教学知识的关系.教育曙光,2013(61):37~48.

[21] 参考孙志麟.教师专业成长的另类途径:知识管理的观点.中国台湾:台北师范学院学报,1993(16):229~251,有改动。

[22] Marsh,C. J.,Day,C.,Hannay,L. & McCutcheon,G. ,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London: The Falmer Press,1990:176.

[23] OECD,School- 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centr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Paris: OECD,1979:23~30.

[24] Craig,A. ,Teacher Perceptions of Curriculum Autonom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90498),1980:114.

[25] Marsh,C. J. ,Key concepts for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London: The Flamer Press,1992:131.

[26] Skilbeck,M. ,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London: Harper & Row Publishers,1984:16~7.

[27] Hargreaves,D. H. ,The knowledge-creating school,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Studies,2000(47):122~144.

[28] Sallis,E. & Jones,G.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Education,London: Kogan Page,2002:29~46.

[29] Shulman,L. S.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87(57):1~3.

[30] Turner-Bisset,R. ,The knowledge bases of the expert teachers,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99(25):39~5.

[31] 孙志麟.教师专业成长的另类途径:知识管理的观点.中国台湾:台北师范学院学报,1993(16):229~51.

[32] Sallis,E. & Jones,G.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Education,London: Kogan Page,2002:63~76.

[33] Frand,J. & Hixon,C.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Who,What,Why,When,Where,How? 1998. http:// www.anderson.ucla.edu/jason.frand/researcher/speeches/PKM.htm.

[34] Dorsey,P. A. ,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Educational Framework for Global Business,Tabor School of Business,Millikin University,2001. https://www.zotero.org/janau/items/itemKey/C4TIVSEG.

[35] 郑志强.职前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与掌握教学知识的关系.教育曙光,2013(61):37~48.

[36] Hargreaves,D. H. ,The knowledge-creating school,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Studies,2000(47):122~144.

[37] Elliot,J.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 change,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1:71.

[38] 李子建.课程领导与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管理的观点.中国香港教师中心学报,2004(3):15~27.

[39] Anderson,L.W. & Krathwohl,D. R. ,A taxonomy for learning,teaching,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New York:Allyn and Bacon,2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