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统整呢?它有哪些优点呢?事实上统整课程有其学理的基础,蕴含了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也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实施统整课程的理据
1.哲学的基础——知识论的观点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学科的知识还是与实际生活相连的知识?学者们对于分科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学科为本的课程的弱点,包括:[32]
——不够关心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动机低。
——每个学科独立教学,彼此没有什么关系。
——学生的经验与知识,忽略当地的和现实的问题。
——不够关心个人和社会的教育,如职业的、道德的和公民的教育。
Elliot也批评:每一个学科都强调本学科的实际知识,这样做使知识与我们每天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分割。知识获得的过程被认为是与它的应用过程相分离的。[33]课程的目的是传授学术的知识,与我们每天的生活是不相关的。例如,中国内地原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热学部分内容,由温度变化到热胀冷缩现象及其产生的力;由热传递规律和热传递方式到热量计算;由物态变化到分子运动理论;由物体温度变化时吸热、放热到熔化热、汽化热的定量计算;由热能、热功转换到热机及热机效率的计算;由钻木取火到火箭发射……由古代到现代、由简单的热现象到复杂的内燃机、从宏观现象到微观规律、从生活常识到现代科技、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可以算得上是一套结构严谨、体系完整的热学理论。学生在两年的初中物理课中虽然学习了这么多热学理论知识,但很少有学生能说出电冰箱、空调器的原理。更没有多少人能说清表示空调器型号、大小单位的字母和数字的意义(黄正东,2003)。[34]Shoemaker将分科课课程与统整课程的不同归纳见表5.1。[35]
表5.1 分科课程与统整课程的分别
相比之下,统整的课程克服了分科课程的缺点。统整课程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现实社会中的问题,以此来组织课程,因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将学科联系在一起时,学生可以看到彼此之间的联系,获得对世界的完整的认识。学科知识不再是学习的目的,而是学习的手段,知识的统整及其运用成为解决真实问题的工具。
教育名言
已经归了类的各门科目,是许多年代科学的产物,而不是儿童经验的产物。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整体,他们从一种活动转到另一种活动,从未意识到有什么转变和中断,而是结合在一起的。
——杜威
2.统整课程的心理学与脑科学发展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上认知心理学逐步兴起,皮亚杰、维果茨基与现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分别提出了关于学习活动的本质的看法。维果茨基提出的理论及建构主义的知识建构观均强调学习者主动的学习,强调与原有经验的联系,强调学习者与环境的互动,就其教学本质来看,就是注重创造一个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分享与交流的学习环境。因此,课程设计须包括学习环境的营造、重视学习者兴趣、从经验中学习、发现式学习,以及配合学习者身心发展的教学法,统整课程无疑适应了学生的学习心理。
科学家通过对人脑认知方式的研究,对脑的高级功能的认识有了显著的进展。也为统整课程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脑科学的发现主要有:[36]
——人脑是通过建立联系来进行学习,创建意义的。
——人脑组织新知识,是建立在先前的经验与意义基础之上。我们与过去知识建立的联系越多,我们学习的东西就越多。
——人类情绪的状态与学习的关系相当重要。
——人脑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发展,因此我们在一个支持性和富于挑战性的环境里学得最快。
——分割的、分别呈现的信息对个人来说是无意义的。相反,当知识在有意义的背景下相互联系呈现时,学得最快,并会长时间地记住。凡是不在空间记忆系统中留有深刻印象的事实和技能,即需要较多的练习与复习。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统整课程的拥护者在脑功能的发现中找到了理论的基础。统整课程所拥护的主题教学,称他们创建的学习环境是与脑科学研究的发现最适合的。人脑会主动地寻求模式,通过建立联系来进行学习,创建意义。因此,学习的活动必须提供机会,让学生探求这些统整的概念,而非零碎的事实。学习产生意义,在于新学习与旧经验相关联,参与真实世界的活动,而非人造虚假的活动。
如果这些关于学习者是如何学习,他们如何构建对世界的意义和大脑是如何运作的理论是正确的话,那么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的课程策略同那些忽略这些因素的课程相比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更好的效果。因此,许多统整课程的拥护者提出统整课程有如下优势:[37]
——统整课程会提高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关于跨学科课程,学习更少分割,因此学生对过程与内容有更完整的感觉。
——跨学科课程提供真实世界的应用,因此加强了学习迁移的机会。
——通过跨学科学习提高了内容结果的掌握。
——跨学科的学习经验要求学生运用多种观点分析问题,有助于学生通过主动和自觉的学习,形成全面的知识策略,改善他们的观点。
——在学科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动机有所提高。
3.统整的社会原因
(1)中小学课程学科数目与教学时数不断增加,学生的负担增加。
现代社会科技进一步发展,知识激增,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综合趋势,即随着学科门类的不断增多,学科研究在高度分化的同时,也出现了高度综合。许多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相继出现。科学、技术、社会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新的知识无法归入既有的学科中以适应新社会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化加剧,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日增。鉴于种族及文化的多元性,新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新的课程领域也不断出现。人们对课程的要求越来越多,一些新学科被纳入课程中,使得学校课程越来越多,学生的负担也越来越重。以香港地区为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社会对学校的要求愈来愈多,在20年里,颁布了四项指引,要求学校加强道德教育、公民教育、性教育和环境教育。同时学校的上课时数日趋膨胀。在这种情况下,课程统整可以协助解决上述问题[38]。
(2)教材与生活的疏离,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热忱。
在现实生活中,世界本来就是统整的,是一个整体。人们解决具体问题时,不会考虑这是什么学科的知识,那是什么学科的知识。现代社会的许多议题均涉及不同的学科领域,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更需要统整的知识。而学科分立无法帮助学生深思学科知识间的关联性,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支离破碎的,知识之间毫无关系,无从获得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课程统整成为当前最适宜的课程组织方式[39]。
(3)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新时代是一个知识为本的时代,学习使每一个人发展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积极地参与民主的社会生活。课程统整是由真实世界中具有个人和社会意义的问题作为组织中心,通过与知识的应用有关的内容和活动,学生将课程经验统整到他的意义架构中,并亲身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达成经验和知识的统整。统整课程强调学生对整个人类社会形成整体认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满足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应对日益复杂并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二)统整课程的优点
基于上面所论述的原因,统整课程的拥护者提出了统整课程的诸多优点。
1.学生的学习动机更高
Manson 指出统整课程不强调机械学习和内容的覆盖,而是围绕学生选择的主题,会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动机。[40]同样,Vars也指出统整课程与学生个人的兴趣及他们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有关,因此学生的学习动机高。[41]
2.高水平问题解决能力
在统整课程中让学生处于真实的问题解决情境,学生的学习是有目的的、实用的,他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统整课程与脑的功能方式更适合,这样提高了高水平思维能力的发展[42]。
3.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完整的知识策略,提高学习的效能
统整课程提供知识在真实世界的应用,因此加强了学习迁移的机会。它使知识进入了生活之中,不再是抽象或破碎的,有助于内容的掌握,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完整的知识策略,并且更可能为人们所“学习”。[43]
4.统整课程更有效率
因为细心统整的课程可以去芜存菁,减少重复,节省时间。
5.提高人际关系技能
在传统的班级中,学生整齐地排排坐,每个学生有个人的教科书,完成个人的作业和测验,学生之间很少互动,所以班级很沉默。在统整课程中,多数工作是以小组而非个人的方式来完成。当学生共同发展他们的计划和解决问题时,他们必然会彼此互动,进而学到如何有效地与他人沟通观念,如何处理歧见,以及如何相互妥协。因此,他们不只学到知识,也培养了人际关系的技巧。[44]
6.学生更好地为当代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因为统整课程针对的是现实复杂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强调知识的应用,因此学生更易进入当代的社会生活。
7.解决课程臃肿的问题
由于知识的急剧膨胀,加上社会对学校期望的提升,于是不少地方的课程不断增加。例如,香港地区的初中学生往往要念14科甚至15科。通过课程统整,可以把科目整合起来,大大减少科目的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