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垂直组织要加强各个学习阶段纵向的衔接。多年来,人们已普遍认识到逻辑组织(logical organization)与心理组织(psychological organization)之间的区别。[23]做出这种区别旨在明晰学科领域专家对课程要素之间关系的看法,与学习者对这种关系的看法是不同的。毫无疑问,一方面,在许多情况下,一种逻辑组织——也就是对学科专家有意义的和重要的关系,同时也是一种合适的心理组织——也就是它可能对学习者本身也是有意义的一种编制体系;但在另一方面,学科领域专家所看到的关系,与对学习者本身具有意义发展之间,有时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如历史学科,从古至今尽管是一个简便的组织框架,但是需要非常仔细的考察,看看这一原则是否确定提供了一种心理组织,使学习者对这种组织所涉及的要素有更深入、更广泛的理解。从这个观点来看,按年代顺序组织常常不能令人满意。
(一)考虑学生的兴趣
从学生兴趣的角度来看,学习的效果可能不及由今至古的安排。一般来说,学生对于身边的事物有兴趣。有很多学生觉得历史科没意思,因为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与现在没有什么关系。那么如果在校本课程中采取由今至古的策略,利用近期的时事或身边的生活为入手点,带领学生寻找历史的起源,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至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有些历史教师会采取从今至古的策略,从学生身边的事件入手,带领学生追溯历史的源头,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至教学的效果。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回归祖国是香港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大事。在这个背景下,教师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次序来让学生学习香港地区和清代的历史(见案例5.1):[24]
案例5.1
香港地区和清代的历史编排
(1)香港地区准备回归祖国的现况
(2)《中英联合声明》的精神和争议
(3)香港地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济奇迹
(4)“二战”后香港地区人口剧增的原因
(5)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
可以看出这样的安排,并没有从历史发展的顺序从鸦片战争讲到香港地区回归祖国,而是首先从香港地区准备回归,中英双方有不少争议开始,讨论到中英联合声明基本上解决了回归的问题。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到珠三角投资办厂,促进了香港地区与中国内地的经济联系。再追溯到香港地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开始起飞。而在经济发展之前,在“二战”后的四五十年代大量人口从中国内地移民到香港地区,香港地区逐步成了转口港;最后再讨论到鸦片战争与英法联军之役,清政府被迫租借新界给英国,租期至1997年。
这样的垂直组织既可以看到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也能够从学生身边的事件出发,将年代久远的历史事件与学生的生活发生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教育名言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皮亚杰
(二)考虑学习者的特点
在进行课程组织时,必须考虑学习者的特点,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与他们的兴趣与需要。黄政杰指出学习者学习或经验活动和内容的顺序,可能有异于学者专家,宜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这方面许多学者的研究,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等,对课程组织的顺序都有重要的启示。[25]皮亚杰有关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对于课程设计者来判断如何选择和组织学习经验是重要的。黄政杰指出课程组织应该从具体到抽象,即课程设计宜先由视听嗅触等可具体观察或感觉的学习经验开始,而后及于抽象思考的层次,如语言表达、分类。数学发展宜先教加减而后乘除,因为前者较易操作,也较简单。社会科欧用生[26]引用了Kaltsounis(1979)[27]设计的美国小学一至六年级社会科的学习领域与单元(见案例5.2):
案例5.2
美国小学一至六年级社会科的学习领域与单元
一年级:我们的家庭和他人的家庭
单元一:各地的家庭
单元二:家庭各不相同
单元三:家庭有基本需求
单元四:家有家规
单元五:家庭的变迁
二年级:我们的社区和别的社区
单元一:我的社区
单元二:社区的历史
单元三:社区各不相同
单元四:社区的互相合作
单元五:社区的变迁
三年级:人的移动
单元一:人口集中
单元二:城市的发展
单元三:城市的特色
单元四:公共事业
单元五:美国的大城
四年级:地球的人们
单元一:吾土吾民
单元二:地球满足我们的需求
单元三:地球的危机
单元四:地球上的区域
单元五:我们的地区和国家
五年级:我国的发展
单元一:国家的形成
单元二:工业化和移民的影响
单元三:社会中的机构
单元四:我国和世界
单元五:社会问题
六年级:世界文化的交流
单元一:古代的文明——远东和中东
单元二:古代的文明——希腊和罗马
单元三:今日——主要的文化圈
单元四:分化——冲突与对立
单元五:统合——世界大同
(三)考虑学生的需要
在编排课程次序时要考虑学生的需要。例如,小学六年级学生上初一时,需要认识新的学校环境,了解中学生活与小学的不同。因此,初中一年级的社会科,可以先以认识学校、认识老师、如何与新同学相处、学校生活、如何利用较宽松的学习要求等作为开学初期的课题,然后才转到如何面对青春期、中学生应否谈恋爱、与家人相处等其他课题。这种按学生需要的考虑,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解决当前的困惑;另一方面也可提升学生学习的动机,因为学生探究的内容,正是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进行校本课程设计时,课程组织原则要从学习者的心理上的意义来考察。课程设计者是对学习的要素完全了解的人,他们对这些内容的看法可能不同于学生。对于连续性、顺序性和统整性等课程组织原则,要考虑适用于学习者的经验,而不是课程设计者的看法。因此,连续性是指在学习者的经验中反复强调这些特定的要素;顺序性是指使学习者的发展不断增加广度和深度;统整性是指学习者的行为与相关要素的日益统一。[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