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定校本课程目标的依据(1 / 1)

(一)国家整体课程目标

校本课程是课程大概念所包含的子概念之一,校本课程目标隶属于国家课程目标体系,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离不开对国家课程目标的参照与补充,国家课程目标应作为校本课程目标的首要参考依据。2001年颁布的《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对我国三级课程体制的课程目标有如下规定:

●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国家法律和社会行为规范,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热爱劳动,关心集体,乐于助人。

● 初步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收集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初步掌握科学的方法和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 身体健康,体质强壮,爱好体育活动,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具有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了解基本的安全和保健常识。

● 热爱大自然,热爱社会中一切美的事物,具有欣赏美、表现美的情趣和想象力、创造力,乐于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能在活动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和提高素质。

● 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个性,自尊、自信、自主、自律,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能力,以及独立生活的技能和能力。具有读、写、算的基本技能、语言表达能力、基本劳动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上述课程目标是国家对学生共性培养目标的总要求,涵盖了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这一课程目标为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基础,校本课程目标的拟定不能与此相悖。在制定校本课程目标时,课程开发者必须恰当处理好宏观与微观、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实现校本课程目标与国家课程目标之间的自然衔接。

(二)学校办学要求

校本课程作为学校办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服务,并且秉承学校办学理念,同时支持学校办学特色的实现。虽然国家对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都有统一的规定,但相对于我国区域差异大、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实看,这种统一目标只能是一种基本的原则性要求,因此学校的特色化发展是一条必然之路。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形成学校独特的发展思路,是实现内涵发展的根本路径。《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明确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因此高中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必须要配合特色化建设的要求。

在学校有清晰的办学目标、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前提下,校本课程才能聚焦到学校办学未来要求上。因此,在制定校本课程目标时,需要明晰学校办学要求和方向(见案例3.5)。

案例3.5

台北县文林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校本课程目标建构

? 公开说明学校目标的意涵

1.目标要能勾画学校教育的本质及办学特色

2.目标要能凝聚师生的教育共识

3.目标要表述清晰,易于内化为师生行为的准则

? 提供建构目标的框架

1.搜集第一阶段参与九年一贯课程试验学校目标,供全校老师参考

2.引导教师考量学生学习需求,家长、教师教育期望,本校校史及现代教育趋势

? 各学年团队提出学校教育目标

? 行政团队综合各学年目标,提出行政团队教育目标

? 将各学年及行政团队建构的目标,提交课程发展委员会讨论

? 课程发展委员会提出几种目标方案

? 召开全校目标说明会,由各学习团队推派教师说明其所提目标的含义

? 公开票选目标,并进一步充实补充

[案例来源] 靳玉乐.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27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