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保障包括两层含义:保证资源到位,保证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此二者均离不开制度优化。有研究者以安大略省林木线中学为例,把影响该校地理教研组和历史教研组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因素归结于课程定位、领导态度、创新动力和资源保证四个因素。[72]其中,资源指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等。学校课程实践证明,缺乏资源或用不好资源,均会影响到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效(见案例1.1)。
从各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历程更能够清晰地发现,资金、人力资源、时间资源等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有效运行的关键。澳大利亚80年代出现经济危机是校本课程开发失败的重要原因,英国重要的校本课程开发策略是课程资源开发运动,而各国更是非常重视教师培育,特别是英国和澳大利亚,拨出大批经费用于教师培训,还推动校本教师培训计划。因此,优化制度,保障好校本课程开发资源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至关重要。
案例1.1
林木线中学的领导确实保证了资源的到位,在资金、信息、时间等方面给予各教研组大力的支持,还获得了安大略省教育研究所的有力支持。而历史教研组的教师在保证资源到位的情况下,没有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他们只召开了一次会议,就因为意见分歧不欢而散。他们主动放弃了资源,也没有开发新的资源渠道,甚至把教师个人多年积累下来的工作经验奉为私有财产,放弃相互沟通和相互交流。与此相反,地理教研组充分利用了已经到位的资源,并借助了安大略省教育研究所的力量。
[资料来源] 王斌华.加拿大校本课程开发.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2):38~39.
时间资源关涉校本课程开发的空间、机会和有效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政府规划或预留的时间;二是学校层面时间的设计与利用。就政府而言,时间规划决定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与结果,尤其是中央集权制国家,由于课程的政治控制、学校课程领导力、课程开发的支持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赋予校本课程开发的时间被圈定在比较狭小的区间。规划时间总体比例低,必然限制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内容、范围与水平。分权制国家对于校本课程开发时间的限制相对较小,有助于学校课程自主开发。如何创新课程制度,留出更多空间和机会,是校本课程开发持续发展的基础。就学校而言,如何利用规划时间或拓展相应的时间,也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与结果。国内外相关经验表明,校本课程开发时间保障策略可以是:延长早茶和午饭时间,供老师相互交流;每天上课前或放学后开会;在假期的开始或要结束的时候,组织研讨班并开展下一学期或学年的规划活动;聘任代课老师,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教师能够参与正常的课程开发的规划和研究活动;每周或隔周有一次半天的集体备课或听课日。[73]至于拓展校本课程开发时间则可以通过设计长短课时、适当减少国家必修课程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等策略。如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提出学校应以学生的利益为前提,考虑:(1)编排长短不同的课节,以便提供多元化学习经,以配合不同学习需要和学习目标;(2)灵活运用课时,以便按同级编组、阅读及协作学习、主题式学习及专题学习;(3)安排特别时段,以便进行大组授课、全校活动或全方位学习;(4)重新调配每个学期的时间表,以便平衡各学科的课时比例及照顾学生的学习需要;(5)灵活运用星期六,进行联课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经历。[74]所有这些还需要政府和学校进一步提升课程领导力,从课程教学制度创新入手,加强课程系统的配套改革。
本章小结
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与调整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也不例外。体制不同的国家,在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提供的课程政策、课程资源与支持环境不同,因而校本课程开发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特点和成效也不一样。但不管是集权还是分权制国家,都在互相借鉴和影响,尽可能地赋予校本课程开发更大的空间,同时又兼顾本国特点,不放弃统一要求。毕竟,关注共同要求,解放学校,重视学校和学生差异,为了每一个孩子的适性化发展是各国教育共同的追求。克服校本课程开发的困难,创新多元化、开放性制度,有效保障并充分利用好资金、人力、时间等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持续发展的关键。
总结
关键术语
章节链接
本章《校本课程开发:历程与经验》同时与本书第三章《校本课程目标设计》、第十章第二节“欧美校本课程开发的趋势与评析”部分内容有联系。
应用
体验练习
下面是深圳市NS外国语学校校园网上的报道:[75]
校本课程——热火朝天开起来!津津有味“玩”起来
校本课程由学生开设?六年级学生就可以!而且语言类、数理类、艺术类、体育类、文史类一应俱全。
小魔方迷们这里来!LZY同学开设了《玩转魔方》。小老师通过讲解、示范、实际操作、竞赛活动,让学员在会复原3阶魔方的同时,记忆力、动手能力等各种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学们边听边试,还要做笔记,学得可起劲了!小魔方迷们在社团中会知道魔方相关知识,了解魔方种类及其构造,并学会使用基本方法层先法复原任何被打乱的3阶魔方,以及初步了解高级复原方法CFOP、桥式的复原思路,且尝试使用。
这样学外语——DC同学开设了《韩语》。学员通过学习相对常用的韩语,了解韩语的语法;并且向语言外拓展,走进特别的韩式风俗、礼仪。学习形式有日常用语讲解,自由讨论,观看韩语影片(节目)。特别是用韩国热门娱乐节目、影片中的韩语信息,制造出轻松的学习环境,深受学员欢迎。
体育老师供不应求?PZ同学开设了《快乐篮球》!六年级学生篮球社,是由具有一定篮球基础的爱好者组成。他们通过体能训练、篮球基本功训练、比赛技巧及分组比赛,锻炼了身体,磨砺了意志,提高了竞技水平,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讲解,示范,起跳,投篮,这是运动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想画就画,画得热闹!吕嘉怡同学开设了《漫画天堂》。此课程将介绍世界著名的漫画作家及他们的作品欣赏;指导老师也将他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欣赏;讲解漫画描绘的基本技巧,并让大家通过故事情节创作属于自己的漫画。老师先教技巧,然后同学自己讨论并加以呈现,好有创意的作品出炉了!
小军事迷们开个沙龙吧!WY和QSY开设了《战争与和平》。此社团通过讲解、小组讨论、书籍传阅、经典战役纪录片观看,为军事迷们营造沙龙气氛,通过战争史来了解历史,通过武器的基本原理来了解机械原理。根据经典战役,结合同学们对枪械和各种武器的兴趣,讲解武器的演变及基本常识、战略和战术的变化及运用。小老师的幻灯片图文并茂,质量一流,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请谈谈NS外国语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拓展
补充读物
1 汪霞.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该书对美国、加拿大、苏联、英国、法国、德国、瑞典等国20世纪中小学课程改革进行了细致的分析。2Edmond Hau-fai Law and Nienke Nieveen(eds.),Schools as Curriculum Agencies:Asian and European Perspectives o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Rotterdam: Sense Pubishers,2010.该书集中了亚洲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部分欧洲国家(包括英国、芬兰、德国、爱尔兰、瑞士、荷兰等)的作者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看法。从中可以发现亚洲、欧洲国家与地区之间校本课程开发的差异与共同取向。
在线学习资源
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 http://www.edb.gov.hk/mobile/sc/ curriculum-development/cs-curriculum-doc-report/wf-in-cur/index.html涉及课程发展处校本课程组向中小学提供专业支持,如以下列方式协助学校将教师层面的经验联系到学校整体课程:制定校本课程政策;整合各项课程措施;进行教师专业发展;为小学校长培训课程提供有关课程及课程领导的资源等。
[1] 靳玉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30.
[2]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4.
[3] 马骥雄.战后美国教育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4]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26.
[5] 临近“二战”结束,1944年美国教育政策委员会发表了题为《为美国所有青年的教育》的报告。该报告指出,教育必须满足青年发展的十大迫切需要:经济及职业技能、健康的体魄、社区及公民责任、家庭责任、消费技能、科学技能、文学艺术与音乐技能、消遣活动、道德价值、推理能力。1945年6月,在美国联邦教育局会议上,查尔斯·A·普罗瑟提出了“生活适应教育”的主张,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所有的美国青年过上称心的民主生活并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家庭成员、工作者和公民。“生活适应教育”运动的主要思想是:学校教育的办学目标不应仅限于学术方面,而应满足学生社会的职业的各种需要;反对统一、固定的课程,采取多样化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及社会的多种需要;衡量学生的进步不能仅以其在学科中所掌握的抽象概念为依据,还应包括那些通过参与家庭、工作及公民活动所获得的各种技能。
[6] 此前,1956年8月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报告,苏联于1955年培养的科学家是美国的两倍,但没有引起美国政府的足够重视。
[7] 6—1957年间,由国家科学基金拨付经费制订的国家课程计划有53项。其中,43项属于自然科学方面,10项为社会科学方面。
[8] Lewy,A. ,National and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Paris:UNESCO,1991:19.
[9]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9.
[10] Lewy,A. ,National and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Paris: UNESCO,1991:20.
[11] 李臣之,陈铁成.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与综合实践活动.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3.
[12] 李臣之,陈铁成.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与综合实践活动.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4~5.
[13] Lewy,A. ,National and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Paris:UNESCO,1991: 21.
[14] Eggleston,J. ,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ritain,London: Routledge & Kegon .Paul Ltd. ,1980.
[15] Mash,C. et al,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London:The Falmer Press,1990: 17.
[16] Mash,C. et al, 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London:The Falmer Press,1990: 16.
[17] Eggleston,J.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England and Wales // OECD,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Paris: OCED,1979: 77.
[18] Mash,C. et al,Reconceptualizat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London:The Falmer Press,1990: 15~17.
[19] 两个全国性的基金组织积极参与了这场课程改革。其一是纳菲尔德基金会,它是一家为促进教育、健康、社会福利和照顾老人而设立的私人信托机构,颁发教育资助和科研经费,并同许多大学、政府团体和研究单位等合作积极支持课程开发。其二是学校委员会,它是一家公立基金组织。学校委员会兴趣高涨,因为它充当了教师专业联合会、地方教育当局和中央政府的代理人。各学科联合会也承担了许多工作,如英语教学联合会、数学教师联合会和科学教育联合会。高等学校在指导国家课程开发方面发挥了领导作用如基尔(Keele)主持的综合研究项目。教师团体申报了一些课程研究项目,并获得课题资助。
[20] Mash,C. et al,Reconceptualizat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London:The Falmer Press,1990: 20.
[21] Eggleston,J.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England and Wales,In OECD,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Paris: OCED,1979:80.
[22] Mash,C. et al, Reconceptualizat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London: The Falmer Press,1990: 17.
[23] Chimwenje,D. D. , Curriculum Decision-making and Management,London: The Falmer Press,1990: 315.
[24] Mash,C. et al,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London:The Falmer Press,1990:15~16.
[25]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背景进展及现状.比较教育研究,2001(8):26.
[26] 张嘉育.学校本位课程发展.中国台湾:师大书苑,1999:80~81.又见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7.
[27] 3年,“美国优质教育委员会”经过18个月的调查研究发表《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严厉指责美国学校教育中存在课程内容肤浅、教育质量日趋下降、校园暴力不断恶化、教育有走向平庸的趋势等问题。
[28] Brady,I.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Curriculum:Can They Coexist,Curriculum and Teaching,1993,10(1):47~54.此处摘引自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8.
[29] 张嘉育.学校本位课程发展.中国台湾:师大书苑,1999:81.
[30] Brady,I.,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Curriculum:Can They Coexist, Curriculum and Teaching,1993,10(1):47~54.转引自靳玉乐主编.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41.
[31] 张嘉育.学校本位课程发展.中国台湾:师大书苑,1999:70~71.
[32]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80.
[33] 张嘉育.学校本位课程发展.中国台湾:师大书苑,1999:85~86.
[34]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背景进展及现状.比较教育研究,2001(8):25.
[35]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86.
[36]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84.
[37]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84.
[38] 靳玉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44.
[39] 汪霞.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337.
[40] 5年法国教育部部长萨瓦里采纳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列格朗的建议,加强学校自主性,提出“学校计划”,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为宗旨,充分考虑校内外条件,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使学校获得良好声誉。后任部长尧斯班极力推崇“学校计划”,主张“每个中学都应有计划”。
[41]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84.
[42] 杨元华,等.中华人民共和国55年要览(1949—2004).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407.
[43] 吕达.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向何处去?——“国家教委普通高中课程问题研讨会”述评.课程·教材·教法,1990(8):14~18.
[44] 吕达.“课程教材改革与21世纪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述评——兼及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等问题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1994(7):1~7.
[45] 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全日制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学习指导(试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46.
[46] 靳玉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48.
[47] 张嘉育.学校本位课程发展.中国台湾:师大书苑.1999:106~107.
[48] 学校的职责: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的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从实际出发,参与本社区学校课程具体方案的编制,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学校的课程,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学校有权利和责任反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实施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建立学校课程的内部评价机制,以保证学校的课程实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目标上的一致性。
[49] Zeng W J,Zhou T,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Mainland China: An Analysis of Literature from 2001 to 2010 //Edmond Hau-fai Law and Chenzhi Li(eds.), Curriculum Innovations in Changing Societies:Chinese Perspectives from Hongkong,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Rotterdam: Sense Pubishers,2013: 273.
[50]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教育改革大纲(2011a). http://www.edb.gov.hk/tc/about-edb/policy/edu-reform/index.html
[51]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教育改革大纲(2011a). http://www.edb.gov.hk/tc/about-edb/policy/edu-reform/index.html
[52]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回顾与前瞻(2011b). http://www.edb.gov.hk/tc/edu-system/primary-secondary/ applicable-to-primary-secondary/sbss/school-based-curriculum-secondary/introduction/index.html
[53]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教育改革大纲(2011a).http://www.edb.gov.hk/tc/about-edb/policy/edu-reform/ index.html.
[54] 中国香港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中学概2013/2014项目阐释.http://www.chsc.hk/ssp2013/chi/explanatorynotes.php.
[55]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7~40.
[56] 崔允漷,等.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研报告.全球教育展望,2002(5):10.
[57] 参阅Chenzhi Li and FeiFei Shuai,School 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Mainland China//Edmond Hau-fai Law and Nienke Nieveen(eds.),Schools as Curriculum Agencies:Asian and European Perspectives o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Rotterdam: Sense Pubishers,2010: 36~39.
[58] 谭彩凤.教师校本课程决定及其影响因素之研究:香港个案研究.教育研究与发展,2010(2):1~32.
[59] 王嘉毅.课程决定中的校长与教师——基于我国中小学的调查.课程·教材·教法,2008(8):3~10.
[60] 马云鹏,王波,解书.校长课程领导: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纵深推进的重要保障.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30~33.
[61] 罗生全,靳玉乐.社会力量:课程变革的第三领域——一种基于课程权力的有效参与.中国教育学刊,2007(1):45~47.
[62] Zeng W J,Zhou T,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Mainland China: An Analysis of Literature from 2001 to 2010 //Edmond Hau-fai Law and Chenzhi Li(eds.), Curriculum Innovations in Changing Societies:Chinese Perspectives from Hongkong,Taiwan,and Mainland China,Rotterdam: Sense Pubishers,2013: 279~280.
[63] 谭彩凤.教师校本课程决定及其影响因素之研究:香港个案研究.教育研究与发展,2010(2):1~32.
[64] 谭彩凤.校本课程政策透视:中文教师的观点与实践.教育曙光,2006(53):57~67.
[65] 谭彩凤.教师校本课程决定及其影响因素之研究:香港个案研究.教育研究与发展,2010(2):1~32.
[66] 李美鹤.多元文化学校本位课程实施之研究——以台北市一所高级中学为例.中国台湾: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2009.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7NTNU5332015%22.&searchmod e=basic.
[67] 李美鹤.多元文化学校本位课程实施之研究——以台北市一所高级中学为例.中国台湾: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2009.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7NTNU5332015%22.&searchmod e=basic.
[68]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案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6~37.
[69]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案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6~37.
[70] 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应关注学生的利益.教育科学研究,2007(3):39.
[71] 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基本问题.课程·教材·教法,2012(5):10.
[72] 王斌华.加拿大校本课程开发.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2):38~39.
[73]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85。
[74]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基础教育课程指引: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学校整体课程规划——贯彻学习宗旨及学校课程发展短期目标(2011c).http://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pe/ curriculum-doc/chapter3_c.pdf .
[75] 深圳市南山二外小学教学处.学生校本课程:不一样的精彩.http://www.sflsn.com/show/Read.asp?ID=1501&class=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