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程实施和开发中,应把握并遵循以下特征和基本理念:
(一)注重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即在操作活动中进行技术探究和技术学习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的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中学”和“学中做”。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旨并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技术操作过程中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技术能力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强调规范操作与技术创新意识的统一。学生的操作学习过程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的学习过程,是手脑并用的过程。
(二)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
小学3~6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顺应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提倡用可感而形象的技术作品来引导、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技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模型、一件工艺品,也可以是一盘菜、一个生长着的作物等。通过作品的制作,学生可以获得材料认识、工具运用、操作程序、技术要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通过作品引导学生的设计、评价以及作品宣传等活动。
(三)立足学生所处的现实世界,逐步增加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技术含量
注重教育内容的生活取向,选择那些对学生发展有意义、对未来生活有用、与科技发展趋势有关的内容,作为核心组织来设计活动。同时劳动与技术教育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要反映技术发展的内在机理,还要体现一定的时代特征。小学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强调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形成的同时,应注重通过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教育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技术启蒙。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特点,逐步增加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技术含量,充实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内容,以增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代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
当然还要注意体现农村和城市的不同特点,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农村有农村的特色,要充分利用农村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势。
(1)农村有多种多样的创新教育基地。如家庭养殖场、种植田、果树园。
(2)农村有种类繁多的创新教育材料。如鱼、鸡、猪等;塑料日光温室、农用机械;野生的山菜、栽培的蘑菇;花草、药材等。
(3)农村有丰富多彩的创新教育活动。如参加田间管理,维修使用农业机械,去市场出售自家产品等。
(4)农村还有频繁的创新教育实践活动机会。绝大多数的农村中小学生,课余时间、节假日在家要参加一定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这些劳动实践为提高劳技教学质量,搞好创新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育教学中可恰当运用。
(5)有许多技术人才。农村有许多在某一方面是行家里手的技术人才。在劳技教学和创新教育中,他们可以成为教师的益友,学生的良师。
(四)拓展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经历,追求工具价值与发展价值的统一
通过劳动与技术教育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拓展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实现劳动与技术教育工具价值与发展价值的统一。如工艺制作的学习对象应从单纯的作品制作向作品设计、作品评价两方面拓展,农业技术的学习对象应从单纯的作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向品种改良、产品贮存与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拓展。这样,既能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又能拓展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经历,发展学生的共通能力。
(五)可感的操作对象和多学科的视野
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过程伴有与工具、与材料、与物体的接触过程,同时综合运用各学科的基本知识,融合心理、伦理、法律等教育视野,从而加深对材料、工具、物体和技术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加深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等正确的认识。
(六)强调开放的学习领域
主要包括劳动、技术、家政、职业指导等学习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