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案例呈现(1 / 1)

案例7-1:清除“都市牛皮癣”

一、活动背景

一段时期以来,非法小广告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泛滥成灾,被人们形容为“都市牛皮癣”。它的存在既破坏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又有损于北京作为世界大都市的城市形象,人们非常憎恨它。小广告之所以被称为“都市牛皮癣”,就在于它的顽固:一方面,难以找到理想的清除方法。不仅水洗难以清除,即使用去污粉、洗涤剂乃至刀刮的方法,依然会留下顽固、难看的黑斑。另一方面,在于它的屡禁不止。尽管人们想了很多方法清除小广告,可是很快就有新的小广告出现。

此时,我学区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正在开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教育资源开发的研究,我们决定以此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口,整合社区资源开展一系列的清除“都市牛皮癣”的主题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关心市容市貌、维护社区环境的公民意识;通过参与社会公益劳动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在与“非法小广告”的不懈斗争中锻炼学生的耐心与毅力;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的责任感。

(2)通过调查、实验、对比、实地清除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组织、策划能力,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表达能力和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美化环境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并能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为美化环境做贡献。

三、活动特色

本次系列实践活动综合了自然、数学、品德、劳动、社会等课程的内容,将多学科融合在了一起;整合任课教师、少先队、劲松街道办事处团工委、社区辅导员的指导和组织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从课前的实地调查,到课堂上的实验研究,再到课下的亲自实践,撰写体验日记,在学校的广播、电视中宣传,拓展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开发了新的社区教育基地,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整合在一起。活动包含了调查、实验、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社会实践、出墙报、写日记、办展览、做广播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

四、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1)热点问题、课堂教学、社区教育基地的实践、校内宣传等资源的整合;

(2)参加此次活动的人员有:

活动策划:劲松四小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庄重老师

劲松街道团工委:张卫红主任

劲松四小德育处:罗利君主任

“癣克星”的发明人:阎连生经理

活动参与者:劲松四小学生、教师、家长、社区居民

活动报道者:《北京晚报》、《劳动午报》等。

五、活动过程

1.紧跟热点,构思方案

近些年,非法小广告在我市的大街小巷逐渐泛滥成灾,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2003年暑期结束后不久,市政府号召全体市民开展了擦亮北京城,清除小广告的环保行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契机!如果能带领学生、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这样的社会公益活动,教育效果肯定要比在课堂上说那些大道理强多了。可是作为一名普通的科任教师,我们目前还缺乏组织学生参与校外实践活动的各种保障,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力量独立组织和实施这样大型的社会公益活动。于是我想到了整合其他教育资源,利用其他教育力量。恰巧劲松街道团工委张卫红主任找到学校,她们打算开展一次“小手拉大手美化社区”的活动,主要就是联合学校、家长、社区居民以及小广告清除材料“癣克星”的发明人、晚报媒体等一起清除劲松社区的小广告,而她们的苦衷是拥有可供清除小广告的社区基地而缺少参加的人员。我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通过协商,双方(学校与街道办事处)决定共同开展这次活动。学校与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互相弥补了对方的缺憾,从而达到了双赢的目的,这正是我们学区开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思路优势的良好体现。

2.开展调查,课堂实验

学生利用假日小队活动的时间对劲松地区小广告张贴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进行了汇报。通过调查同学们认为:经过一段时期的治理整顿后,非法小广告泛滥的情况有所改观(我们与城管队员提供的最早期小广告的张贴情况做了对比),但要彻底杜绝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同学们意识到清除小广告是一场艰苦的、长期的“斗争”。面对摆在眼前的数字同学们的反应是惊讶,而更多的同学则是愤怒与指责。在随后的课堂活动中,同学们将清除小广告的最佳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并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研究性学习。在最后的汇报中,大多数学生发现“癣克星”这一专业清除材料的效果是最好的;我们把“癣克星”的发明人也请到了课堂,他就像活的教材一样为同学们树立了学好文化服务于社会的榜样,不少同学纷纷表示长大以后要像他那样做一个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人。

3.参加实践,服务社区

在一个周六的上午,我校部分师生参加了由北京晚报发起的、劲松街道团工委与学校共同组织的“擦亮北京、擦亮社区”的活动。在此次活动中,劲松街道把劲松西口过街天桥命名为劲松四小的红领巾环保桥,同时这也意味着我校第一个社区教育基地由此诞生。在随后的活动中,广大同学与家长、教师、社区居民一起用“癣克星”把过街天桥擦得干干净净,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为劲松地区、为首都北京的环境美化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4.交流反馈,加大宣传

回到学校后,同学们纷纷撰写了体验日记并送交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及校电视台进行播报;各班同学还以此次活动为主线,召开了主题中队会,制作了手抄报、电脑小报、展板等宣传材料。在学校的支持下,全校师生利用校会的时间,集体观看了各班的展板,并做了评比;就这样,新一轮的环保教育活动在我校生机勃勃地开展了起来。

5.活动延伸,不断深入

在此次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京城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在天安门广场以及其他重要公共场所遭到口香糖污迹污染的消息。我校的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又投身到这一问题的调查、实验、研究当中,而学校也正在积极和街道、社区等部门进行联系、策划这一主题的活动,我们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将会更加蓬勃地开展下去。

六、活动体会

同学们在此次活动中不仅接受了环保教育,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调查分析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公民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以前,我很难想象自己这样的一个科任教师能成为这样一次大型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者,当然,这依赖着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在活动中我深深体会到:一个现代教师,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不能仅仅发挥自身有限的教育功能。我们周围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其实很多,如果把它们利用起来,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如果我们不去利用,就是一种严重的浪费。

案例7-2:寻找春天[1]

(一)活动主题:寻找春天

(二)活动设计

(1)迎春的植物调查(分4组):花、草、树、庄稼;

(2)迎春的动物调查(分2组):野生动物和家禽、家畜;

(3)送春的气候调查:天气与自然;

(4)庆春的节日调查:节气、节日;

(5)颂春的篇章调查:诗、词、歌、画、散文等;

(6)春天的实践:每人播一粒种子、移栽一棵花或栽一棵树。

(三)活动目标

(1)调查春天有哪些花盛开,花的特点、种类、生长等情况,哪一种花最先开放;

(2)春光明媚的季节,走向大自然,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四)活动过程

1.开题宣讲

(1)课题组成员

(2)选题理由

(3)成员分工

第一小组:调查草本花

第二小组:调查灌木花

第三小组:调查乔木花

第四小组:关于花的培育和实践

2.调查过程

迎春花是欢迎春天的花,它是春天最早开放的花吗?

通过调查,了解到春天常开的花有:报春花、君子兰、兰花、郁金香、天竺葵、石竹、马蒂莲、迎春花、牡丹、紫荆、茉莉、月季等。

3.成果展示

(1)关于草本花的调查

学生进行CAI展示,主要介绍了报春花、君子兰、兰花、天竺葵、石竹、马蒂莲、芍药等草本植物的生理特征。

(2)关于灌木花的调查

通过CAI课件展示:迎春花、吊钟花、牡丹、杜鹃、海棠、月季、紫荆等。

(3)关于乔木花的调查

杏花、桃花、苹果花、槐花、梨花、枣花、石榴、春梅、山茶花、丁香花、榆叶梅、玉兰花、樱花等。

(4)关于花的培育实践

(5)活动体会

4.总结

案例7-3:白色污染的调查研究

一、活动背景及意义

当你完成繁忙的学习、工作后,是否想到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地方,放松心情、享受大自然呢?

然而,呈现在你眼前的又是什么?浑浊的空气,满地狼藉的垃圾,随风乱舞的垃圾袋,散发着腥臭味的泥土……作为一名追求幸福,希望享受生命的世界公民,你是否为这样的地球而感到不安,甚至为此担心。地球只有一个,它是全世界六十亿人民,唯一赖以生存的环境。为此,我们从白色污染的调查研究开始。

二、活动提纲

(1)白色污染的概况

(2)构成污染的物质

(3)白色污染实例

(4)解决白色污染的措施

三、活动内容

第一阶段:

(1)目的(想解决什么问题):最近白色污染的状况

(2)形式(小组讨论,访问专家,查阅资料,调查,实地测量等):小组讨论,查阅资料

(3)过程:

A.教室讨论,分配各组每人任务:二人网络查寻,其余五人查阅资料,记录并整理。

B.各行其是。

C.展示个人研究成果:首先从全世界来讲污染状况,再从外国的白色污染及减少污染的方案到我国的情况。得到主要污染物为塑料饭盒,塑料薄膜及包装材料等。这些污染物极难分解。一些高压聚乙烯等需200~400年才能分解。

第二阶段:

(1)目的(想解决什么问题):白色污染的原因

(2)形式(小组讨论,访问专家,查阅资料,调查,实地测量等):小组讨论,查阅资料

(3)过程:

A.分配本组每人任务。

B.查阅资料后,小组讨论。

C.白色污染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产生,必然有利有弊。虽然便捷,但是引起的污染却是社会几百年乃至几万年难以解决的问题。

第三阶段:

(1)目的(想解决什么问题):在农业上,白色污染所带来的严重问题

(2)形式(小组讨论,访问专家,查阅资料,调查,实地测量等)小组讨论,查阅资料

(3)过程:在我国,农业领域塑料制品广泛。在农村广泛采用的地膜麦田,由于每亩残留地膜碎片6公斤或9公斤,使小麦减产9/100,若继续使用5年地膜,小麦不仅不增产,反而会减产1/4。这些散碎在土地里的地膜难于清除和收集,白色革命成了令世人头痛的白色灾害。

第四阶段:

(1)目的(想解决什么问题):构成污染的物质

(2)形成(小组讨论、访问专家、查阅资料、调查、实地测量等):小组讨论,查阅资料

(3)过程:构成污染的物质是塑料。

乙烯塑料中包括聚乙烯、聚氯乙烯,研究这些物质的化学性质(包括优、缺点),生成方式,及使用方式和范围。

四、活动的心得体会

叶燕强: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环保氛围,是解决白色污染及其他各种形式污染的前提。例如,要回收废塑料,就要实行垃圾回收分装制度,把不同类的垃圾放在不同的垃圾桶内,这就需要我们有高度自觉的环保意识。

潘德顺:加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目的还在于向全社会宣传环保知识,因此建议学校多方面向社会开展公益活动,如在每年4月22日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时,组织学生上街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等知识,只有全社会都在讲环保,才会从根本上防治白色污染。

符铭:经过查资料和实际调查采访,我感受很多,受益匪浅。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同时,我也懂得了:我们是社会的主人,应该自觉改善地球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吴卓谕:建议大家要响应“地球是我家,环境靠大家”的号召。少用一个塑料袋;少用一个饭盒;少扔一个垃圾……地球会为你而感到骄傲的!

案例7-4:嘉陵江下游观音峡段鱼类资源现状调查

重庆市北碚区王朴中学 陈渝德老师 2010年

一、课题背景及意义

嘉陵江是重庆的重要河流。其生态环境的状态,直接影响重庆的可持续发展。河中鱼类的种类、分布及生长情况,是江河流域的重要生态指标,观音峡到悦来镇河段是鱼类生长发育和繁育后代的重要场所,其中水土镇的回水湾,曾是鱼类重要的产卵区。

现在由于环境恶化,水土镇的回水湾早已不见产卵鱼的踪影。据这里打鱼为生的渔民讲,近些年来,捕捞量急剧下降,他们的收入每况愈下。为此,在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王朴中学课题组对嘉陵江下游水土河段进行了鱼类资源的调查活动。

二、活动过程

课题组在该河段一家渔民的协助下,在王朴中学生物、科技老师和西南大学、欧盟——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组的专家指导下,开展了为期一年的鱼类现状调查活动。采用定船(固定1艘渔船)、定点(在该河段选取有代表性的13个捕捞点)的作业方式,除去节假日、禁渔期外,这家渔民共出船138天,下网量为1380网,采集鱼类标本53631尾。对其每天捕获的鱼进行分类、记数,对超过50g的分尾测量其体长和体重,填表作好记载。平日这一工作交由这家渔民具体负责,周末和节假日我们与他们一道完成。对一时难以确定科属的鱼类,用福尔马林溶液(浓度为10%)浸泡保存,请教我校生物老师和鱼类专家,在他们的指导下,参照《中国动物志》《中国鱼类系统检索》和《四川鱼类志》等进行检索、排序、定名。

虽然过程很辛苦、很单调,但同时也很快乐、很丰实。我们完成了一件令人难以置信但很有意义的工作。并形成了有一定学术价值、对政府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论文。

三、调查结果

通过历时一年的调查研究,我们采集到的鱼类多达95种,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尚有46种未采集到。在已采集到的95种鱼类中,有48种为中国特有鱼类。对照过去嘉陵江鱼类目录,参照历史资料,发现嘉陵江鱼类个体减小,有些过去的优势种群,极度衰落渐入濒危状态。学生们对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做出了客观分析;对保护嘉陵江鱼类资源,提出了独到的、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捕捞量变化分析

从渔民的捕捞总量与过去相比,变化不大。但从捕捞的个体数量上看,却是越来越多,而从个体的质量上看,却是越来越小。这直接导致渔民的收入下降。

(二)从捕捞品种上分析

从捕捞品种上看,现在增加了外来物种,新增鱼类共1目2科3种(鲟形目;鲟科、丽鱼科;小眼薄鳅、罗非鱼、俄罗斯鲟);这些新增鱼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嘉陵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对于如何解决好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河流,在师生们的共同探讨下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由渔民管理渔民的模式

我们发现嘉陵江水土段渔民的捕捞作业各自为政,对使用什么捕鱼工具,采用何种方式,捕鱼时间地点等缺乏有效的组织,对那些极端粗暴的捕捞行为和外来渔船的盗鱼行为等,缺乏有效的管理。如果把该河段的渔民组织起来,成立一个渔民捕鱼的专业协会,建立由渔民管理渔民的模式,并且参与到该河段鱼类资源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中去,必将对偶发性、隐蔽性强的粗放型、掠夺式的捕鱼行为起到遏制作用,对改善该河段的水域环境,提高该河段鱼类资源的品质,起到积极的作用。

2.加强执法管理力度

渔政部门、环保部门以及当地的政府,应加强管理力度,严格执法,对违反《水产资源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行为,对用极端方法捕鱼,禁渔期捕鱼,在河道乱采砂石,以及乱扔垃圾等行为进行严厉处罚。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对检举有功者进行保护和重奖。这对于恢复该河段鱼类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禁渔期给渔民发放生活补贴

蒋国福等人在2003年《嘉陵江下游鱼类资源现状调查》一文中建议禁渔期应修订为从3月1日至5月30日。我们建议禁渔期应修订为从2月下旬至6月中旬。禁渔期延长一个月,保证各类亲鱼有充裕的繁育时间、幼鱼有充分的生长时间,对快速恢复嘉陵江下游的鱼类资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禁渔期间,建议给渔民发放适当的生活补贴,使渔民在禁渔期生活无忧。

四、活动体会

王朴中学是北碚区的一个普通中学,但是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一支素质过硬的科技辅导教师队伍,他们利用课外时间和节假日,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带领学生搞科研,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努力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学到了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和技能。

活动中展示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影响力。为什么要设立禁渔期?禁渔期为什么不能捕鱼?其实渔民也知道,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偷着捕捞的情况时有发生。亲历这次活动,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懂得了相关法规,并且还利用他们的智慧,正面导向这段河上的渔民。比如,课题组的刘媛媛同学的父亲就是那里的渔民,在她的要求下,她的父亲在禁渔期不再下河打鱼了,这样的宣传效果,比起渔政执法更好一些。同时她也因为这一探究活动获得了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的入选答辩提名。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肯定。

复习与思考

1.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2.请为你所在的学校和地区,设计一个具体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3.读下列的案例和材料回答问题。

案例:美国的高中生获得毕业证书,除了学分、成绩等要求外,还要求无偿地为社会服务数十个小时。美国是一个崇尚个人主义的国家,但美国社会又特别重视个人为社区作出的无偿贡献。社会上有很多组织和基金会为申请大学的高中生提供各种各样在社区服务上有突出贡献的奖学金。

问题:你认为这是否矛盾?如果你是那里的高中生,你准备进行哪些社会服务?试试了解美国为高中生提供的社区服务有哪些?

推荐阅读

1.李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案例.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郭元祥,沈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钟启泉,安桂清.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崔允漷.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专家点评:小学卷.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

5.柏云霞,陈旭远,熊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 李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案例.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