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常用文体举例(1 / 1)

1.调查研究报告的格式

(1)标题部分。调查研究报告的题目类型主要是“……调查研究报告”或“……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标题不仅简洁、明了,而且在内容是确切的,读者通过题目就可以了解此项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引言部分。引言部分是研究报告的问题提出部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即告诉读者本研究所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和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问题的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调查问题的提出主要说明为什么要进行这项调查研究。在这一部分一定要详细指出学校或者课题负责人面对的教育、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问题的阐述要清楚、具体、明确。

在提出研究问题之后,就要对此问题的研究背景作一些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的认识当前的研究。主要说明问题的缘起和该问题研究的现状。撰写此部分内容,切忌简单堆积收集到的已有研究资料,而应在分析、整理的基础上,梳理出问题研究的脉络,指出以往研究者是如何认识这一问题的,采用何种方法来研究此问题,取得了什么样的结论。近年来,关于此问题研究的动态是什么,有哪些进展,哪些争议等也成为综述部分的重要内容。阐述该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与已有研究的联系和区别,区别之处就是该研究的创新之处。在阐述研究问题的联系与区别的基础上,指出当前研究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调查的目标与内容:研究目标就是通过研究该课题要达到什么结果,研究内容部分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研究者还要把研究中的关键名词提出来给予界定,说明其在当前研究中的确切含义。

研究的价值或意义:说明该项课题研究的主要价值是什么,与已有研究相比,该研究的独到之处是什么。

(3)过程与方法部分。研究过程主要说明课题研究过程是如何分阶段进行的,各个阶段主要做了哪些工作,组织了什么研讨活动,进行了哪些研究,取得了哪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样本设计主要是向读者交代清楚研究者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调查对象的相关情况,说明调查对象的代表性如何。如调查对象来自何处,何种群体。选取调查对象的方法是什么,是随机取样还是分层抽样。发放了多少问卷,有效问卷是多少。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如性别、年龄、种族、职业、学历、经济地位等。有时候还要说明调查对象的身体健康状况、智力水平等。

调查工具设计主要说明研究者在调查研究过程中用来收集数据资料的测验、问卷等工具。调查工具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如智力测验、人格量表等)。对于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应说明其版本或修订版,基本构成与计分方法。另一类工具为自制或自编的。对于自己的量表、测验、问卷要说明编制原则(或理论依据)、程序、内容构成以及一些简单的标准化指标,必要时要附于附录之中。无论哪一类工具,一般情况下都要给出题目形式的样例,以帮助读者更为具体地了解工具的特征。

数据材料处理方法:对于已经量化的数据,一般报告使用何种统计软件处理即可,如社会科学统计套装程式(SPSS)、统计分析系统(SAS)等,对于定性测量的分析,还要报告评判的指标体系,例如,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的材料处理,就有一整套评分规则系统。

调查活动的组织,调查活动的实施过程,如调查时间、地点,方式等。进行调查研究的人员构成及各自职责,如何培训调查人员,避免因为调查人员导致的调查数据失真。调查阶段的划分,调查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4)结果与讨论部分。结果部分以结果的呈现与分析为主,即把调查研究过程中通过问卷、访谈、测量等方法所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按一定的格式罗列出来。对调查所获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以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呈现结果的顺序一般以研究假设或待回答问题为架构,即分别以研究假设或待回答问题为标题,然后辅以简要文字描述,之后紧跟图表。

分析与讨论部分是研究报告的最关键部分,不仅要对调查研究所得结果进行解释,同时还要对导致或产生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进行阐述和说明。撰写这部分内容,一方面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充分考虑本项研究所得的结果;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以理论思维为基础,揭示调查研究的深层次原因。一般情况下,讨论部分包括如下几部分内容。

概括问题及其成因,说明出现调查结果的原因,对调查研究结果进行理论的分析和论证。

提出改革建议,依据调查研究结果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或革新方案。例如,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师范院校培养学生的课程设置方案与学校对教师素质的需求存在矛盾,可向师范院校提出建议,改革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新教师。另一种建议是对研究方法上的科学性和局限性进行探讨。说明调查工具设计的合理性,同时对下一步进行同类调查研究应该注意的问题,指出当前调查的不足之处,指出进一步研究应注意的问题,或应当进一步研究的相关问题。

经过分析与讨论后,就可把研究所获得结果归纳、概括出来,即研究结论。撰写结论应当注意:文字要简练概括,通常是研究假设验证结果的表述,或待答问题的答案;切忌主观臆测,只交代结果,不包括原因分析、探讨与推测;避免结论概括化程度过大,小样本或特殊样本得到的结论不能推论到总体上。

2.质的研究报告的格式

质的研究报告有很多种不同方式,因研究的问题、目的、理论框架、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研究结果、研究者本人的特点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因此研究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灵活选择。但不论研究者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一般来说,质的研究报告通常包括如下部分。

(1)问题的提出,包括研究的现象和问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包括个人的目的和公众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等。

(2)背景知识:包括文献综述、研究者个人对研究问题的了解和看法,有关研究问题的社会文化背景等。

(3)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包括抽样标准、进入现场、与被研究者建立和保持关系、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方式、写作的方式等。

(4)研究的结果,包括研究的最终结论、初步的理论假设等。

(5)对研究结果的检验,讨论研究的效度、推广度和伦理道德问题。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质性研究报告所要求的程式与定量研究的报告格式基本一致。但是,与量的研究报告相比,质性研究的形式一般比较灵活。在质性研究报告中,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不一定在所有质的研究报告中出现,研究报告中的各个部分的内容也不一定严格按照上述秩序排列。

另外质性研究报告特别强调对研究的对象进行整体性的、情境化的、动态的“深描”。质性研究报告在讨论研究结果之前有一定的篇幅介绍研究的地点、时间、社区、任务、事件、活动等。即使在研究结果本身进行报道时,研究者也十分注意事情的具体细节,有关事件之间的联系、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境以及事情发生和变化的过程。质的研究在写作中特别强调把读者带到现场,使读者产生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在“深描”中,研究者大都详细引用当事人自己的原话,提供较多的未经研究者分析过的原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