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论文的基本结构(1 / 1)

1.标题部分

(1)标题名称。论文标题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来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尽可能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写省略词、字符、代号、符号和公式等。论文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作者姓名和单位。署名一般放在论文题目下面。论文的署名包括:参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的人员,直接参与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做出贡献的人员,参加撰写论文的人员。如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联合完成的论文,应根据每个人员的贡献大小或根据约定排列名次。论文的著作者应是积极参与整个研究过程,并对全文的观点和依据有全面而一致的认识,以及对论文承担学术责任者。有些集体研究的课题成果,可以用课题组署名、对执笔者加以说明。有些集体署名的,可以在正文后面列出课题组参加者的名单。

(3)论文摘要。摘要即摘录要点,是对论文内容的简短陈述,提示论文的主要观点、见解,论据或概括地简单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摘要文字要简明、确切。论文的中文摘要一般以200~400字为宜。

(4)关键词。关键词是指用来表达论文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供资料查询之用。每篇论文的关键词一般选取3~5个词语。

2.正文部分

(1)引言。引言也称引论,前言,导言,绪论,序和导论,内容复杂、篇幅长的论文,称“绪论”“序”。引言作为研究论文的开始部分,要求讲清写作此文的动机,它的内容、意义、欲达之目的。应使读者了解课题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阐明课题可以是平铺直叙的,也可以从揭示矛盾,提出问题的角度开始,提得好的问题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积极思考。对课题的阐述还包括对题目中主要概念和术语的解释。尤其是一些一般人不熟悉的术语和容易引起歧义的概念。

引言部分还要借鉴本领域中前辈及他人的研究情况和理论基础,简要阐明全文的主要观点,提出作者本人对该领域理论和实践的继承与发展的研究设想以及研究方法,达到的预期成果等。引言部分也应说明研究目的、方法和意义,如果是调查报告还可以交代背景,说明调查方法。这部分内容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意在概括与领起全文,但文字以“少而精”为宜。

引言部分还应揭示课题的意义。课题的意义总是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指出课题的学术价值,说明它在哪些方面能提供新的认识;另一方面,指出课题的现实意义,它对教育实践的直接或间接、当前或长远的指导意义。在前言中阐述研究课题的意义时,简单介绍一下前人有关这个课题的研究情况以及达到的水平,然后引出本研究有何发展的叙述。在撰写这部分文章时,研究者要注意避免出现几个问题:首先,课题的阐述含糊不清,或一带而过,没有给人形成清晰的印象,这会影响读者对研究中心问题的注意;其次,用夸大或空泛的词句来说明课题的意义,或者无根据地否定前人的研究成果,歪曲事实的方式来突出自己研究的价值。这也许能博得不知情者的喝彩,但必然会引起严肃的同行研究者的不满。

(2)正文。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也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其功能就是:展开论题,分析论证。正文的内容就是深入分析文章引言提出的问题,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进行分析论证,揭示出客观事物内部错综复杂的联系及其规律性。正文撰写的内容反映出文章的逻辑思维性和语言表达能力,决定了论文的可理解性和论证的说服力。正文撰写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备充分,思维逻辑清晰,层次分明,通俗易懂。正文撰写时采用的层次结构方式有直线推论、并列分论和直线推论与并列推论相结合的方式。

直线推论方式是指由文章中心论点出发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由一点进行到另一点的逻辑推演,呈现出直线式的逻辑深入。并列分论方式是指把从属于基本论题的若干个下位论点并列起来,分别进行论述。直线推论与并列分论相结合的方式是指直线分论中包含并列分论,而并列分论下又有直线推论,形成复杂的立体结构。

3.结尾部分

结尾部分,要照应开头,要体现全文的整体性。全文浑然一体,首尾呼应,既可以给人一种结构上完整的感觉,又可以收到概括全文,突出中心,加深读者印象的效果。“结语”“结束语”等字眼,在正文里不必写出,视论文体裁和内容而定,照应开头的,应是一个独立部分,应与上段之间空一行;若是上部分行文言尽而止的,则不用空一行,等于言尽即止,没有全文结束部分。

结论在论文中所占的篇幅往往不多,但这丝毫也不意味结论是写起来十分轻松的部分。有必要把结论与研究所获得的事实结果区别开来。“事实结果”告诉我们的是最终得到了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而“结论”涉及的是为什么,说明了什么,应该怎么办,还需做什么等。所以,不要以为有了结论,或者自然就获得了结论,也不要以为结论只是把自己的观点再简要列出。结论是更高一个层次的概括以及由表及里引出的一系列思考。不同的人完全可能从同一结果中引出不同方面和不同深度的结论。结论未必是肯定的。它可以是否定的,也可以是假言式的。结论部分往往还包含着对研究的简要自我评价,指出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不足,提出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可继续开展研究的问题或方向,有时还可以谈一下自己对与研究有关的某一方面问题的答案的猜测与可能性分析等。总之,不要使结论徒有其形,好的结论是研究者深思熟虑的产物,又能激起阅读者深思与回味的思想。结论的措辞力求精练和富有表现力。通过对以下案例的结尾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这一部分,明确提出研究结论和指出了后续研究的方向。

【案例】

通过以上对于保持案的分析,我们认为教师的多元文化意识对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本民族认同具有重要作用。但通过对该项研究的反思,我们发现该研究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例如教师的多元文化意识是如何形成,如何培养教师的多元文化意识,教师的多元文化意识是如何影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的,包括影响的过程、途径、效果等问题,都是可以继续研究的问题。我们期待有更多的研究者能够深入地分析教师的多元文化与少数民族学生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以提高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和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

——引自欧群慧,Teachers’Multicultural Awareness and the Ethnic Identity of Minority Students:An Individual Case Study of a Hani Student,原文英文版发表在《中国教育前沿》2012年第1期,有改动。

在研究报告全文结束后,还可能有一些附件,主要是指附录、参考资料目录和注释等。

附录并非是每一种研究报告必备的部分。被收入附录的通常有:调查或实验、观察所用的问卷或量表,研究过程中得到的主要原始资料,很难插入正文但与正文有较密切关系的资料或论文,某些具有旁证性的文献等。附录的作用有二:一是使正文简洁集中;二是为读者提供一些可供分析的背景材料和原始资料,这既有助于读者对报告的深入具体的理解,也为读者在原始材料基础上分析研究过程、方法、结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提供了依据。因此,附录的编制要避免杂与乱,又要防止过分简单。总之,若要设附录,就要发挥出附录的功能。附录如果由几份材料组成,要作编号。在正文中相关部分上标注,说明附录与正文的联系。参考资料目录是每一类研究报告都需具备的。其中包括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涉及的、与课题相关的主要书刊、文献的全部目录。

参考文献是指撰写或编辑论著而引用的有关图书资料。参考文献是出版物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凡引用前人或他人的观点、数据和材料等都要在文中出现的地方标明,并在文末或书末列出,这项工作叫参考文献。参考文献附在论文的后面,较多的应加页列出,至少要离开文末四行。书写论文引用的文献资料方式,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直接引用原文,需要加上引号;间接引用,只是转述大意,又称意引,不加引号。对于引用的文章内容,要忠实原文,不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不能前后矛盾,牵强附会;论文写作中,作者应表明对引文的观点,立场即称赞或反对的态度。

参考文献,规则为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研究报告;S——技术标准;P——专利。参考文献应写成:

[序号].编著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年代,起止页码

[序号].作者.论文名称[J],期刊名称,年度,卷(期):起止页码

注释,指对文字作品中的字、词、句进行解释。目的是为了让别人和自己很容易看懂。为了让别人一看就知道这段代码是做什么用的,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包含的内容很广。诸凡字词音义、时间地点、人物事迹、典故出处、时代背景都是注释对象。注释有脚注、篇末注、夹注等形式。

研究报告撰写时需要用到各种不同的注释方式,在此我们列出其中最常用的几种:①题注。题注紧接在题目后的注,常用符号*表示。当研究是由某一集体进行的、研究报告由集体或集体中的几个代表人物署名时,题注主要用来说明研究活动参加者的姓名,各人承担的具体任务,研究报告的执笔者以及向提供过资料、意见的人或其他合作者致谢。有时题注用来对题目作某一方面的说明。题注视需要而用。②引文出处注。报告作者在撰写的报告中,引用了其他资料的原文时,一定要加引导和加注。引文注有页注、夹注和尾注之分。页注又称脚注,写在每一页的下面,用一横线与正文隔开;夹注紧接引文夹在行文之中,按引文出现先后统一编号。如果在专著中把全部注都放在书后,称为书后注。各种注都有各自的长处,选用哪一种可由作者自己决定,但在一篇报告或一本专著中,加注方式应前后一致。注的具体内容除了与上述参考资料目录中每条的内容相同外,还需表明引文所在的页码。③引文原作者注。当引文中正遇上有原作者加注之处,而该注与研究报告相关的话,研究报告撰写者可把注也引入,但在注的最后要写明此注为原作者注。④作者注。这是报告撰写者除引文出处注以外所写的注,有几种不同的内容:其一是作者对文中一些术语、人物、著作的简要的知识性介绍,意在帮助读者破除一些由专门化知识带来的阅读或理解障碍;其二是作者介绍一些相关的参考资料(这些资料的重要程度又不足以收入参考资料目录),便于读者就某一相关方面作进一步查阅;其三是写出作者由文中观点引申出来的一些想法,或者对文中某一观点的评论,这些想法和观点虽然都是由文中的相关内容引出的,但若是把它放在正文中,就可能使文章结构松散或破坏上下行文的连贯性,于是就用加注的办法来解决;其四是补充一些与报告中某一内容相关的,但还不足以列在正文中的事实或观点方面的说明。

有的论文在结尾部分还有致谢部分,致谢是对在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中给以切实指导和帮助的老师、同志公开致谢,这既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学术道德,也是应有的文明礼貌。致谢一般放在全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另起一行,加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