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1 / 1)

行动研究的不同理论背景使得行动研究有了许多模式,每一种模式由于理论上的假设不同,关注的问题也就不同,在实施行动研究的步骤上也有一些差异。但在基本操作方面却一致,它遵循着一个问题研究的程序,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基本过程,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基本阶段。现在介绍计划—行动—考察—反思模式。

1.计划

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阶段,计划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所以,计划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理清行动研究者的困境,提出明确的研究课题。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计划应以所发现的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它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设想是行动研究者(行动者和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以及他们掌握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和各种条件的综合;设想还包含了行动研究的计划。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设计方案,特别重视计划中的第一步、第二步行动。任何研究都是从选题开始的,行动研究也不例外。与其他类型的研究相比,行动研究的选题独具特色,这个特色就是:行动研究既不要求选题对现实问题的普遍代表性,更不追求理论研究选题应具有的高度抽象概括性,它的主旨是随时随地研究和解决具体的问题,凡是工作中的问题,都可能是研究的选题。所以,行动研究的选题都来源于具体问题,有具体的时间、地点、当事人、特定的情境、特定的背景、特定的事物及其发生发展的历程等,行动研究就是针对这些具体情境中的具体问题而展开的。

例如,“解决××问题的尝试”“关于××问题的个案研究”“××问题的对策与研究”“从××入手,解决××问题的研究”。由于教师的时间、精力、工作任务和场所等的限制,这些问题往往都是发生在教室或校园里的身边事或“小”问题,但只要这个问题抓得准,就是值得研究的真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行动研究的课题,应该以教育行动者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的起点:问题即课题。

根据现有的资料及对问题所作的各种分析,拟订切实可行的行动研究计划。它包括:总体计划与具体计划。总体计划是对某项行动研究进行整体规划和安排,具体计划是对某项行动研究的每一具体行动步骤的计划方案。研究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与要求。

①行动研究的总体设想和目标或目的是什么?预期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明确研究或行动的目标十分重要,它既是研究的方向和目的,又是评估和衡量研究成效的重要依据和标准。

②实现研究目标或目的的方式方法、策略、手段有哪些?需要创造哪些新的条件开展行动研究?有哪些理论可以为本项研究提供依据?国内外同行在同类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有哪些好的方法可以借鉴?后两项工作需要教师查阅一定的文献资料和进行相应的理论学习或培训。

③采取何种形式开展研究——是个体研究,还是和同事组成研究小组,或者约请专家与自己开展合作研究?行动的进度及时间的安排如何?最起码应安排好第一步、第二步行动研究内容。如果是采取与同事或专家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在计划中要拟订合作的规则、行动如何协调等事项。

④采用哪些途径和方法收集反映研究过程和效果的资料和数据?如何对行动研究的过程和效果进行检测与评估?怎样对研究活动进行监控和检查?

在拟订计划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行动研究计划中设计的行动必须是行动研究的参与者能够做到的,拟订的计划应与学校的工作安排相协调,应不干扰学校的正常工作;二是计划必须有充分的灵活性、开放性。制订计划时既要考虑和包容已知的制约因素,又要预见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应对策略。

2.行动

行动即实施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执行和实施具有灵活性。随着研究者对问题认识的逐渐明确,以及行动过程中各种信息及时的反馈,不断吸取参与者的评价和建议,对已制订的计划可在实施中修改和调整。行动是不断调整的。将计划付诸行动,收集资料,在实施过程中,研究者不断地回收信息进行研究,修改完善原计划,以达到研究问题的圆满解决。实施计划的行动研究要重视实际情况变化,重视实施者对行动及背景的逐步认识,重视其他研究者及参与者的监督观察和评价建议,行动是不断调整的。

(1)行动的计划性。行动是对行动计划的落实和检验。这时的行动已经不是日常工作中例行公事式的习惯动作和机械操作,而是在计划中选择和确定的,是有计划、有目标、有系统(持续进行的系列行动)、有监控(自我监控和他人监控,以防止研究的随意性)的行动。简单地说,这时的行动已经是研究进程的一部分,是有研究的行动和在行动中研究。同时,它又是教师教育教学行动的一部分,是改进中的教育教学行动。在行动过程中,教师既是行动者又是研究者。作为行动者,教师要将自己拟订的行动计划付诸实施;作为研究者,教师要时刻监控行动的进展,观察新的行动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同时还要不断收集反映研究过程和效果的数据资料,反思、发现研究过程中的新问题。

(2)行动的情境性。按照研究计划一步步地采取行动,至少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本保证。但是,由于教育行动研究中的行动是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的,许多因素不可能事先确定和预测,更不可能全部控制,在行动的过程中,教师也可能形成新的认识、新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和各方面参与者的监督观察和评价建议对问题和计划进行修订,相应地,行动也要随之调整。因此,行动研究中的行动是灵活的、能动的,根据情境而进行调整的。

3.考察

考察是第三个环节。考察主要指对行动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的检验和考察。总的说来,考察就是综观整个行动研究过程,评价该研究设计是否正确?过程是否科学?结果是否有效?等等。找出计划与结果的不一致性,从而形成总体计划和下一步行动计划是否需要修正,需做哪些修正的判断和构想。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反思是第四个环节。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考察”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

这一环节需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第一,监控行动的全过程。即对教师及其行动的背景、过程、效果、特征等进行全面观察,并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以对研究过程进行监督控制。为了提高行动研究的质量,在观察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各种已知的观察技术保证观察的科学性、客观性。除自我观察外,还可以约请局外人与当事人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多视角的观察。

第二,搜集研究资料和数据。行动研究过程中应搜集的资料主要是能反映研究过程和效果的材料、数据。常见的有:教师的研究日志、教学日志;学生的作业、作品、测验或考试成绩;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记录;研究过程中与同事、领导、专家交流、开会的记录;相关的问卷、访谈材料;录音、录像等。

4.反思

将反思放在上述几个环节之后提及,并不意味着反思只是在行动研究的后期进行。实际上,反思是推动行动研究不断深化的重要机制,它伴随着行动研究的全过程。在行动研究后期的反思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归纳、整理和描述工作。这部分工作主要是教师对已经观察和感受到的、与制订计划和实施计划有关的活动与各种现象进行归纳、分类整理,对行动研究的过程进行系统描述,将获得的数据及时进行分析,必要时可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解释。在此基础上,教师对照行动方案,主动检查教育教学改进的成效与存在的不足,总结行动研究的得失,根据问题的情境、行动的步骤等撰写研究报告。

第二,评估与解释工作。主要是对行动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与评价,对有关现象与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如有必要,可提出下一步行动研究的基本设想或建议。由于教育实践问题的复杂性,教育行动研究对问题的解决常常不是直线推进和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从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到新一轮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直至问题解决的螺旋式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使行动研究区别于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基于零碎或偶然思考的随意的问题解决,也不同于一般的“经验总结”活动或简单的、零散的、短期的“反思性教学”行为。行动研究是对行动中的问题的系统而持续的探究直至问题解决的活动,是一种有效的专业化的创造性工作方式。

【案例】

和学生一道面对家庭变故

(一)问题的发生:A赖学

A今天没来上课,不知是生病了,还是碰到什么意外?担心着上完两节课,马上与A的父亲电话联系,得知A既没有生病,也没有碰到“意外”,好端端待在家里,“又哭又闹,死命不肯上学”。问题看来很严重。A是不是和同学发生了矛盾?是不是他家里出了什么事?这个学期开学以来,他情绪低落,上课常开小差,作业马虎,屡受任课老师的批评,昨天语文课上我还责备他不专心。A会不会因为受不了老师的批评赖学在家呢?

(二)问题的症结:A担心什么

中午,A的父亲赶到学校,悄悄向我道明了原委。原来,最近—段时间,他们夫妻不和,吵过几回架,影响了孩子。昨天,他们吵得特别凶,孩子给吓哭了。今天早上,他怎么也不肯上学,谁劝都不听。说到这里,A父叹了一口气:“我的话,他是更加不听了。所有的人都只好顺着他。”

听完这席话,我大致弄清了A不上学以及近来情绪低落、上课不专心、成绩退步的原因:第一,父母失和,使他担心失去父母的爱,思想负担重;第二,A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孩子,自小备受娇宠,学习自觉性较低,三、四年级时虽有好转,也需在学校和家庭多方面的关注下才能按时完成作业,现在,A家夫妇因为自身的问题,更加迁就孩子了;第三,我们教师工作不够细心,没能及早发现A在校表现失常的真实原因,简单的批评反而加重了A的思想负担。

(三)解决问题的尝试:解开A的心结

1.对策与方案

A所面临的显然不是学校和教师完全能够解决的问题,但我们依然可以做一些工作。例如,第一,帮助他尽快稳定情绪;第二,激发他的学习兴趣,设法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学校生活和学习上来;第三,以真情引导他感受来自父母、老师、同学等各方面的关爱,消除他内心害怕被遗弃的担忧。第一条和第二条是治标之策,第三条为治本之策。因此,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组织教师、A的家庭和同学三方力量帮助A走出困境上。

处于家庭危机中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爱,一种不被遗弃的安全感。这是我们做教师不能给予的,但我可以提醒A的父母不要忽视孩子。如果需要和可能的话,还可以向A家夫妇提出一些如何对待孩子的建议。做父母的让年幼的孩子面对家庭失和的不幸事实,也应该让孩子真实地感受到父母一如既往爱他的事实。

家庭不幸的孩子,往往对老师和同伴的关爱有一种特别的渴望。师爱和友爱虽不能代替父爱和母爱,但至少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生活的温情和暖意。这不只是一种爱的补偿,更是一种爱的启迪。一个感到人世间充满着爱的孩子,一定会走出心中的阴霾,鼓起生活的勇气,乐观地面对现实。如果我和其他教师与全体学生一道,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鼓励他,关心他,他一定会从学校和班集体中源源不断地汲取信心和力量。如果A更多地寄情于学校生活,他也许会淡化对父母争吵的情绪反应,从学习进步及与同学友好交往中得到快乐和安慰。

遭遇不幸的孩子,渴望真心实意的关心和帮助,同时又对自己的不幸特别敏感,不能忍受别人的怜悯,更不能容忍别人歧视或取笑他的不幸,所以不愿意自己不信赖的人知道自己的不幸。我吃不准A是不是信任我,愿不愿意让我知道他家中发生的事情,所以在A面前不能轻率从事。于是,我事先给A写好了一封信,陈述老师和同学这段时间里对他的牵挂和想念,盼望他回到学校和班级。同时表示,“老师永远不会舍弃自己的学生”“同学永远不会孤立自己的同伴”“父母更不会遗弃自己的孩子”。我准备在适当的时候交给A。

我担心的是,学生们年纪尚小,阅历不足,对类似于A那样的处境和心情体会不深,在关心和帮助A时大大咧咧,轻率地提及A的家庭争端以及由此发生的赖学事件,触痛A心灵的创伤,结果好心办坏事。为了防止发生这种事,不能轻易把A遇到的实际困难透露给全班学生。可以先组织班级开一个小型欢迎会,表达全体师生对A重返学校和班级的喜悦之情。根据学生的表现和A的反应,再作定夺。

可是,终究得让学生们了解和感受到像A那样的处境和困难。否则,就不可能引导学生真正关心和帮助小A。唯有对同伴及人类的幸福与不幸富于细腻的敏感性,才可能真正懂得怎样关心人、帮助人。我希望每个学生通过关心和帮助A,自己也受到教育,学会关心人。我还希望借助班级内发生的一些小事,或者结合课堂教育的某些内容,使学生逐渐懂得,乐于助人是不够的,还应当学会善于助人。

2.方案实施及其结果

(1)小型欢迎会 A同学回来了。按事先的布置,全班组织了一个小小的欢迎会。会上,我隐瞒实情,和学生们一道热烈欢迎他归来。整个班级的气氛一直很活跃,许多学生表达出对A的关切之情,以及他回到集体的喜悦。显然,这个小型欢迎会给了A意外的惊喜。上午的几堂课,他始终听得极认真,这是近来少见的。我觉得与A交谈的时机已基本成熟。

(2)致A的信及与A谈心 中午,我把事先准备的那封信交给了A,然后等待他的反应。下午上课前,A来到办公室,悄悄走近我的身边,叫了一声“陈老师!”接着就哽咽了,但他那双泪光闪烁的眼睛告诉我,他好像有许多话要说。何不趁此机会好好和他谈谈,帮他驱逐心头的阴影,重新树立信心?于是,我用温和的口气与他交谈起来。谈到了他今天的感受,谈到了大伙对他的关心,谈到了他父母对他的爱护,还谈了身边的一些亲人。最后,A似于明白了什么,对我说:“陈老师,我知道了,大家都很关心我,希望我好。我会振作起来的!可是,我的爸爸妈妈……”说着说着又哽咽起来,大颗大颗的眼泪滚落下来。

欢迎会、信、私下的谈心,对A确实有所触动。但是,光凭学校给予的一份真情,弥补不了孩子心灵上的创伤。我该再和他父母谈谈。

(3)给A父母的建议 几天后,A的母亲应邀来学校。从她那里了解到:A与母亲感情很深,甚至达到了一种依恋的程度。但是,A母工作很忙,几乎抽不开身陪陪儿子。我建议她多抽时间陪伴儿子,与儿子多交流,让他多得到母爱的温暖。这样的孩子是很怕被冷落、被抛弃的,要让他知道自己始终在父母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当他父亲来时,我建议他摆正为父位置,既不要像过去那样动辄呵斥和打骂,也不能像现在这样过于迁就孩子,而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情感感化他,用理智说服他。

我不清楚A的父母后来做了什么,对待孩子有什么改变。但令人欣喜的是,在此之后A在学校时的情绪稳定了许多,学习上和表现上也有了不小的进步,有时还主动帮助班集体做一些事。这些难得的进步应该及时予以鼓励。

(4)思想品德课与A致全班同学的信 记得在思想品德课上,讲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的时候,我启发学生们看看身边的人和事的变化,就有一个学生提出“A同学也在变化发展”,得到全班同学的赞同。于是,围绕这一点,我组织大家讨论:“怎样帮他变得更好?”不少学生发表了意见。有的还提出把座位调到他的旁边,帮助他一起学习。还有的学生当即热情洋溢地鼓励了A一番。课后,A找到我,告诉我他心里也有许多话想和同学们说,就是不好意思开口。我建议他先把心里话写下来,然后读给同学们听。

后来,A果然写了一封给全班同学的信。他写道:以前,我学习上懒懒散散……同学们一直在帮我改。我决心不负众望,努力学习。

(四)问题的再思考

在家庭和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关心和帮助下,逐渐唤起了A心中被爱的意识。A在他本人的努力下,逐渐找回了学习和生活的信心,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是,暴露出的和隐含着的问题还不少。

首先,A的父母现已离婚,将A判给父亲。在父亲和祖父祖母面前,A显得脾气暴躁。一家人本来就十分疼爱他,娇纵他。家庭破裂,更使一家人都觉得歉疚,就越加疼爱他,迁就他。但是,A本人并没有多少感动,他更多的想法是,大人们都欠了他,没有给他一个完整的家。我觉得,A的一家对待A的方式存在问题,使A在父母离异之后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甚至受到了误导。由于这是个家庭问题,我们做教师的不便插手过问。不过,我还是可以从侧面做一些疏导工作的。A已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与他一起讨论父母离婚的合理性,不是没有可能。即使他还理解不了离婚对感情破裂的父母来说是一种正确的选择,这样的讨论至少可以给他一次设身处地替父母着想的机会。重要的是,帮助他勇敢地面对父母已经离婚的事实,同时,帮助他认识到父母离异并没有影响他们各自对他的爱。他失去了一个完整的家庭,却没有失去父母,也没有失去爱,相反得到了更多的爱。

其次,A的家庭遭遇,已经开始影响他对老师和同学的态度。同学有几次好心帮他,结果招来他的奚落。造成这种令人痛心的尴尬局面,既有来自A方面的原因,也有来自我们教师和学生方面的原因。A的处境和心情,容易使他误解别人的善意。如果不设身处地,格外防止触痛他内心的创伤,帮助他就很可能变成伤害他。我们还想帮助和关心他的话,比以前难度更大了。但我觉得,这正好给了我们教师学会关心学生的机会,也给了我们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同学的机会。对一个家遭不幸、深受刺激的孩子,该怎样设身处地关心他、帮助他,而不伤害他?这是摆在我和我的学生面前的一道难题。

——引自陈桂生.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