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历史研究法的研究步骤(1 / 1)

1.确定研究问题

任何研究的第一步都是确定研究的问题。历史研究法中的研究问题可以是研究假设的陈述或是对研究目的的陈述。确定研究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关键术语的界定和使用。历史研究是寻找过去的事实,并在这个信息基础上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所以,关键术语的逻辑一致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在现实的研究中,有些术语总是有些模糊不清,如果术语不加以特别的界定,在研究中可能会造成误解。任何特定情境下术语的含义都是具体的。比如“教育”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含义是很不一样的。在研究“教育”历史的时候,就要理清哪些是我们视野中的“教育”,哪些“教育”与今天有很大的不同。

2.收集和评价原始历史材料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收集评价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层次。历史研究法的基本准则是尽量使用第一手资料。研究者必须确定哪些是第一手资料,哪些是第二手资料。收集资料不仅是收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资料,还应注意收集背景性和旁证性的资料。收集资料应充分全面,不仅要收集相同观点的资料,还应注意收集不同观点,甚至相反观点的资料。

史料的来源主要是书面文字材料,如书籍、报刊、日记、信件、会议记录等。但书面材料并非是唯一来源,还有实物资料,如遗迹、出土文物,以及具体的物品、图片、录音、录像等。另外,有关的故事、传说、民谣、礼仪、风俗等口头传播的信息也是史料的来源。

历史资料通常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第一手资料是对要研究的事件或经历的首次描述,作者以第一见证人(直接目击者)的身份出现。第一手资料也称原始资料。如:学校的规划、工作日志、工作报告、会议记录、学生情况登记表、活动录像;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工作小结;学生的作业、日记、成绩册、试卷、作品,以及研究者的手稿,首次发表的论文、研究报告、专著等。第二手资料是对要研究的事件或经历至少加工处理一次以上的资料,作者以间接见证人的身份出现,是对第一手资料的加工整理。如:摘录、综述、述评、书评介绍、心得体会等。当然两者的划分并非是完全绝对化的,例如,某校的校务会议的会议记录是第一手资料,某报社记者依据会议记录,对会议做出评论,这是第二手资料。如果报社记者亲自参加校务会议,那么他的报道就是第一手资料。又如,学校的学生入学登记表、基本情况表是分析学生个人基本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如果我们将这些原始资料加工整理,经分析、概括写出评论性文章发表,这样的文章就学生基本情况这个层面而言是第二手资料,但在对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研究这个层面上,这样的文章属于第一手资料。

收集史料并不仅仅意味着收集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历史文献,而且要掌握鉴定史料的方法,以确定史料来源的真实性和价值。研究者要善于鉴别史料,史料必须首先服从于外在批评即史料文献的有效程度——文献在哪里产生的、什么时候产生的、谁记录的,只有在回答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文献的真实可靠;其次还必须服从于内在批评即文献内容的意义、精确度和可信程度。内在批评涉及作者的风格、技巧以及大量文献的相互参照。内在批评和外在批评对于确定史料来源的真实可信与可用性是十分必要的。通俗地讲,如果材料来源不真实,不能用;即使内容真实但与本研究问题无关,同样不能用。无论是外部评价还是内在批评,都是通过比较的方式来实现评价的,目的是去伪存真,确定文献资料的可信性和可利用性。通常比较是客观的,公正的,没有比较则难以对事物进行鉴别,没有鉴别则难以对事物进行正确的评价,没有正确的评价则容易人云亦云,失去主见。历史研究法中确证文献资料真实性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常用的是以下三种。

简单判定法是人们最常用的方法,即根据研究者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主观的定性判断。此法简单省时,但判断结果会因人而异,可信度、精确度较低。研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研究者自身的科研素质。

二重证据法源于近代学者王国维,他用地下出土的史料与古书上所记载的内容相互印证,得出了不少可贵的见解和结论。他把这种方法叫做“二重证据法”。因为,一份文献即使是第一手资料,也很少能自己证明自己,这就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在不同的文献之间加以印证。

三角互证法是对同一研究问题,用三个不同来源或不同方式得来的资料或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看是否具有一致性,以此来评价资料的真实性。此法的特点是:在研究同一问题时,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研究策略,然后通过比较不同来源的信息,以确定它们之间是否交叉印证。如果信息是一致的,那么资料的真实性便被确证。如果信息不一致,资料可能不是真实的。三角互证法不仅用于历史研究,也可用于现状研究。不仅是评价资料来源真实性的方法,也是多种资料收集的方法。例如,我们要了解幼儿园儿童负担是否过重问题,可从教师、家长、儿童三个不同来源收集资料,也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收集资料。

3.综合信息

收集和考证文献资料是历史研究法的基础工作,但研究者不能停留在收集、整理和考证的阶段,分析、概括史料是研究的最终目的。综合分析文献中的信息就是对自己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理性的思维加工,形成对事实本身的科学认识,对史料的理性加工形式主要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

研究者要学会在不同来源的史料的相关价值确立以后,就应该将所得的史料加以综合整理。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必须解决史料之间的不一致所带来的矛盾,并根据研究目的决定这些材料的取舍。研究者不能将芜杂的史料堆积在一起,他必须从中梳理出中心观点的连续性,注重时间的顺序或逻辑的顺序。在反复提炼史料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研究者会发现同一史料来源可能包含着对同一事件的各个叙述,不同的史料也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基本一致的证据和信息。这些都需要研究者去总结和综合。在研究过程中,可能形成一些研究假设,也可能随时修正假设,不断修正假设的过程,也就是向研究结论逼近的过程。

4.形成结论

历史研究法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做出研究结论。结论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资料信息的逻辑分析。当然对信息做出客观的、合理的解释是必不可少的,通常解释采用举例说明的方式进行。历史研究形成的结论是从文献中所得的逻辑分析,历史依赖于解释,解释是历史研究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