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献,对于研究者来说是很重要的环节,不可忽视。通过阅读文献要力求达到对一个方面或一个主题,或者一个概念的历史发展都清楚其来龙去脉;通过阅读文献要知道目前对这个问题的共同看法是什么,还存在哪些分歧;通过阅读文献要知道,在该研究的领域谁的文章被引用的次数多,谁的文章最多最新最有启发性;通过阅读文献学习别人是怎么发现解决问题的,然后根据兴趣和研究的目的,逐步扩展自己的视野,构建个人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看法。研究者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以后,对于繁杂的文献,要有个人的判断,培养个人的学术修养。研究者同时要养成对于高质量高水平的期刊定期浏览的习惯,从而了解学术进展和热点,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工作进展,逐篇仔细阅读新作。
1.阅读什么文献
(1)根据目的进行选择。文献阅读包括可以阅读的所有出版形式,如教科书、专著、会议摘要汇编、期刊、网页、甚至PPT文件。比如要知道最新进展,最好是查阅期刊;文献有新有旧,有重要不重要之分,因此研究者要有目的地进行选择。经典文献需要重点阅读,一般文献需要泛读,有些文献可能只需要读读题目,看看摘要就可以了。研究者要重视论文的题目和摘要,这是很重要和简洁、精练的信息,一篇论文的精华部分都在这里了。
(2)大量阅读文献。对于初次进入一个领域的研究者,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献,才能把握本领域的动态和方向。要坚持不懈通过阅读,掌握专业领域的方法和知识。阅读文献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阅读量大了,积累多了,需要总结的方面就多了。这样日久天长,通过知识的整合,知识框架会逐渐完善。
(3)阅读重要文献。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要有意识阅读权威学者的文献,阅读某个领域或专题中里程碑式的文献或文献综述,这些文献需要精读。因为这些经典的文献对于初学者了解一个学科或领域的发展很有帮助,对于某个阶段的重要文献提供了一个查找的捷径,从中可以很快了解一些相关理论和学说、重要结果的进展。研究者要善于分析本领域一些代表性学者的论文,通过分析这些引领学科或领域发展的论文来了解所研究问题的发展。
2.怎样阅读
研究者阅读论文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看论文中是否有感兴趣的东西。论文含有摘要,通过阅读摘要可以了解作者的研究结论,从而确定其研究是否有价值。一旦搞清楚了论文的大概和创新点,就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第二阶段了。在第二阶段,要找出论文真正具有内容的部分。很多十几页甚至几十页的论文可以重写为一页左右的篇幅,因此需要研究者去寻找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最后,如果觉得该论文确实有价值,需要通篇精读。读论文时要牢记一个问题,“我应该如何利用该论文?”“真的像作者宣称的那样吗?”“如果……会发生什么?”理解论文得到了什么结论并不等同于理解了该论文。理解论文,就要了解论文的目的,作者所作的选择(很多都是隐含的),假设和形式化是否可行,论文指出了怎样的方向,论文所涉及领域都有哪些问题,论文所表达的策略观点是什么,诸如此类。准备引用的文章要亲自看过,转引造成的以讹传讹不胜枚举。
研究者应集中一段时间看文献,这样能形成整体印象。看过总会遗忘,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看过的文献要经常复习,多思考,做好记录和标记。
研究者应对文献进行批判性阅读,古人说得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阅读文献以追踪当前研究发展动态时,务须切记发挥自己判断力,不可盲从,即使是知名科学家和教科书有时也会有错误。只有持批判性阅读才会有创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