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优势与不足(1 / 1)

1.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优势

小学教师有许多从事教育研究的有利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教师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作为教育实践的直接参与者,对实践往往有着比较深切的感受,因而最了解教育的需要,最清楚为了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研究什么问题。

其次,教师不仅知道教育实践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而且还拥有丰富的研究机会。教师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教室,教室正好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实验室。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来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这使教师拥有了研究的机会。“对那些钟情于自然观察的研究者而言,教师是当之无愧的有效的实际观察者。”因为任何外来研究者都会改变课堂的自然状态,如果想既达到观察目的,又不改变原有的气势与状态,就只有依靠教师。由此,“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理解教育研究,都不得不承认教师充满了丰富的研究机会”。

最后,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教育的经验,有大量的教育教学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最便于将研究结果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这相对于实际情境的了解非常肤浅的外来研究者而言,教师提出的研究建议往往更能切入问题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处在了一个极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因此,教育研究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许多优秀的小学教师,如李吉林老师等在教育研究中都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2.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不足

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对于教育研究存在一些片面错误的认识。这些错误的认识主要体现在教育科研无用论,教育科研神秘论,教育科研经验论,教学、科研冲突论等。

教育科研无用论是指一些教师对教育科研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不了解小学教育科研的真正目的,把教育科研看成是游离于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以外的事情,认为科研只是花架子,不解决实际问题;教育科研神秘论是指一些教师对小学教育科研的特殊性认识不清,认为只有教育专家才能搞科研;一些教师由于没有掌握研究方法,在研究中遇到困难难以解决,使教师产生了畏难情绪和不正确的认识;片面经验论是指一些教师没有对自己的经验进行科学的总结,坚持一些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偏见而不能科学地探索现存的问题,则会对其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产生负面的影响;教学、科研冲突论是指一些教师不懂得常规教育教学工作和教育科研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他们把日常工作和教育科研割裂开来,认为教育科研影响日常教学,会破坏常规工作。不可否认,教育科研需要花一定时间和精力,然而,“磨刀不误砍柴工”。其实,教育科研能促进常规教育教学工作,会让教师从一定的高度、更新的角度去审视常规工作,并且提高常规工作的效益和效率。

当然,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研究除了教育观念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些教师存在工作繁忙、教学压力大、对于教育理论的陌生等不足。小学教师应努力克服这些不足,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下工夫,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研究水平。

同时教师所在的学校或行政部门,应积极鼓励教师从事教育研究。学校应该以教研室作为教育研究的中心,形成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教育研究的计划,组织教师进行研究,在制订研究计划时,应该将研究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最后,学校和相应的行政部门应为教师提供一定的研究时间、资料、设备和经费,组织教师研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和推广,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研究顺利进行,并对教育教学改革起到推动作用。

复习与思考

1.什么是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2.怎样理解小学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3.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分类的标准有哪些?谈谈你对分类标准的理解。

4.请阅读以下文字,谈谈你对这一段话的认识。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可以让人有反思能力,让我们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每次都会进行反思,作为教师来说,学这门课让我对自己的科研要求更高,我以为我们只天天面对教学和教育,其实往往是特别小的问题,我们要从这些真实的教学问题中,抓住细节,研究出教育的根本意义。刚开始我认为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上提高自己就可以,但是我发现我们应该在教育研究能力上加强。如果遇到问题没有反思的话,那么问题的存在价值就大打折扣,而我们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应该对其进行反思,并加以研究才可能解决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自己所学知识,用质与量的研究方法来解决我们在教学上遇到的问题,并自己解决,找出新的教学思路。

——摘自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08级中文二班李雪的学习反思

综合案例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是在苏联教育界有巨大影响的人物,他是乌克兰人,七年制学校毕业后,进了一年师资训练班,17岁起担任农村小学教师,开始了教育生涯。他一边读书,一边以函授方式学完了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的课程,于1939年取得中学教师合格证书。此后,曾担任中学语文教师、教导主任、中学校长、区教育局长。从1948年起,他被任命为乌克兰一所农村十年制中学——巴普雷什中学的校长,一直到1970年去世时止,始终没有离开这所学校的实际工作。他的全部教龄长达35年。

苏霍姆林斯基一边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他一生中写了四十多本书,六百多篇论文,一千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他的创作源泉就是学校生活。他深入观察,细心记录教学和教育工作中的事实,认真地进行思考,不断地做理论上的概括。他每天早晨五点至八点从事写作,白天则亲自上课、听课和当班主任,晚上整理笔记,思考一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几十年如一日。因此,他的教育著作中,既有大量生动活泼的事例,又有深思熟虑的理论概括。他的书被人誉为“获得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苏霍姆林斯基是教育现象的细致而敏锐的观察者,持之以恒的研究者。例如,他身为校长,始终兼教一门语文课,几十年不断地研究这门课的教学问题。又如,他曾试办六岁儿童的预备班;接着又从一年级到十年级,连续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在十年内跟踪观察和研究了学生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期的各种表现。他先后曾为3700名左右的学生做了观察记录;他能指名道姓地说出25年中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的曲折成长过程。作为学校领导人,他有一个小本子,里面记录了全校的各种各样的统计数字,以至上级需要了解的任何数据,他能随时做出准确无误的答复。他的教育科学研究,始终是建立在积累大量事实的坚实基础之上的。

【解析思路】 根本上说,小学教育科研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性,小学教师在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时候,应该从实践出发。

推荐阅读

1.华国栋.教育研究方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李方.现代教育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