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的一系列变革,特别是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最为突出的是赋予教师“研究者”的角色,要求教师逐步从“知识型”“教书匠型”向“研究型”“专家型”转变。与此相适应,教师的研究能力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涵,教师研究能力的培养也已成为我国当前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内容。
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育科研能力一直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很多高等师范院校都把培养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作为一个主要的培养目标和方向。教师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贯穿教师专业发展整个过程之中的。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体现在诸多方面、环节,如课堂教学活动、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研究活动及毕业论文撰写等。毋庸置疑,课堂教学活动在培养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这门课程承担对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重任。为了满足对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需求,很多院校非常重视《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这门课程的建设,近年来出版了大量的《小学教育研究方法》教材就是一个例证。我国开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院校目前已达到近200所,据我们的了解,所有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院校都开设《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这门课程。我们在编写这本教材之前,对我国现有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小学教育科研方法》教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通过对我国小学教育专业《小学教育研究方法》教材内容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小学教育研究方法》教材内容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小学教育研究的实际需要
虽然很多教材明确指出该教材是初等教育专业或小学教育专业教材,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忽视小学教育研究的实际需要的问题。一些教材中所介绍的研究方法理论性过高,在中小学教育研究中运用不普遍等。一些标注为小学教育专业的教材与其他专业研究方法教材体系雷同,照搬其他专业教材体系的情况并非个别现象。《小学教育研究方法》作为小学教育专业中的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同样应以面向小学为其宗旨,应突出小学中所需要的教育研究方法。
2.各种研究方法缺乏整体性
在《小学教育研究方法》教材中,各种研究方法的选择缺乏依据,各种方法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各种方法知识之间的关系比较凌乱。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深切地体会到,由于在介绍各种研究方法时缺乏联系和整体性,各种方法之间有重复的地方,知识没有系统性。师范生们对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兴趣不浓,容易出现混淆等问题。
教育研究方法虽然多种多样,其实不外乎两个基本的范式,即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瑞典教育学家胡森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了教育研究中存在两种主要的研究范式:“一是模仿自然科学,强调适合于数学工具来分析的经验的、可定量化的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进行解释。另一种范式是从人文科学推演而来的,所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的信息,通信说明的方法。”
在所有的教材编写中,没有突出这两种研究范式的基本思路,而过于分散到对于各种具体方法的介绍,使学生对于各种研究方法的掌握则过于零碎。如果教材按照这两种主要的研究范式分别介绍不同范式下的研究方法时,则容易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对质性研究方法概念模糊
质性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传入中国,已经开始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但通过对教材的分析,还是可以发现人们对这种研究范式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在一些样本教材中,把质性研究和行动研究、叙事研究作为两个章节并列,没有认识到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是质性研究中的主要研究方法。编者们对质性研究、个案研究、叙事研究、行动研究、校本研究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不是很明晰。
我们根据以上对于我国《小学教育研究方法》教材内容的现状分析,进行教材的编著。本教材在编写上体现出如下特点。
1.以提高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为目的
编写任何一本教材,首先应当明确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对开设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尚不明确,或者理解得不全面、不准确,那么编出的教材就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这门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因此能力的培养是其主要的目标。《小学教育研究方法》教材应将教育理论学习与实际能力培养相结合,在编写的内容和体例上应有所突破等。
2.量化研究应与质性研究两种研究范式齐头并进
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是教育研究方法中两个主要的研究范式,两种研究方式无所谓孰好孰坏,它们只是一种研究范式。师范生应深刻地了解这两种研究范式各自的优势、局限性及适应的范围。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量化研究一直在教育研究方法中处于主导地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不再赘述。教育活动属于人类实践的领域,实践生活世界是人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人类的生活是由个体丰富而又独特的不同经验和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而呈现的一个复杂的人文现象所构成。教育是这种复杂的社会人文现象的一个部分,既包含着客观事实,又包含价值和意义,它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以自然科学所特有的方法来把握教育这种人文现象,对教育的活动的描述以达到数学化和精确化,这只能造成曲解。纯粹地把教育现象等同于没有参考的自然现象进行研究,很难揭示教育现象的独特性和本质性。因此,用量化研究方法来研究教育,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并且由于教育现象是多层次的、复杂的,人们力求做到客观、精确而从某一角度对它进行有限的研究,必然带有某种主观性,不可能是纯客观的。质性研究特别适合教育这类实践比较强的学科。因为它强调对社会现象的深入了解,尊重实践者对自己行为的解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促进教育实践的发展。我们应使教育研究开始从迂执一种理论范式转向多元,促进教育研究方向更深层次发展,加强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3.六大模块凸显教育研究全过程
我们认为《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这门课程应以研究过程的阶段形成不同模块,按照这些阶段模块进行教学:我们在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时,按照教育研究的过程共设计了六个模块进行教学:如何选题、如何搜集文献、如何进行研究设计、如何搜集研究资料、如何分析研究资料、如何撰写研究成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模块是前后相连的关系,彼此具有先后顺序之分。模式化的组织教学内容突出了教材的整体性,这样使学生对研究过程形成一种整体感,而不是一堆教育研究的理论知识。凸显选题、搜集文献、研究设计、撰写研究成果这几个环节在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性。模块化地凸显《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从教育研究的总体过程来感受研究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的教育研究能力,即学会如何选择课题、如何查阅文献、如何进行研究设计等。
加强对小学教育专业《小学教育研究方法》教材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为提高我国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为提高我国教师向研究型转变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