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心理复原力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研究者关注对心理复原力的干预研究,特别是有研究者致力于开发能有效提高心理复原力的方案。箱庭疗法虽然仍鲜见于心理复原力的干预研究,但是箱庭疗法所强调的通过激发来访者的自我治愈力来达到治疗效果的理念与后现代思维下产生的新的心理干预理论——心理复原力理论——具有异曲同工之处(王丹,张日昇,2014)。所以,我们从理论上有理由相信箱庭疗法应用于心理复原力的干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一、心理复原力的概述
心理复原力,在国内又译作复原力、心理弹性、韧性等。尽管心理复原力的概念提出已有40多年的历史,但学界尚无统一的界定。
(一)心理复原力的定义
对于心理复原力的定义,目前主要有三种取向:特质取向、结果取向与过程取向(Mancini &Bonanno,2010)。特质取向将心理复原力视为个体的一种稳定的能力或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一种认知或情感的心理特质、能力或潜能,包含人格特质和自我概念。例如,Wagnlid(2009)将心理复原力定义为“在面对压力或困境时个体有效应对的能力”。结果取向认为心理复原力是个体经历高危险后产生的积极结果。例如,Masten(2001)认为“心理复原力是即便在严重威胁下,仍能适应良好或发展顺利的一种现象”。过程取向将心理复原力视为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是成功应对困境的过程。例如,Rutter(1990,1993)认为心理复原力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应对的过程。
现在一般认为这三种取向没有本质的不同,都是依据“困境”和“适应良好”这两个核心特点来定义的,都揭示了心理复原力的本质属性(Mancini &Bonanno,2010)。但过程定义实质上涵盖了特质定义和结果定义的关键属性,它既强调个体的良好适应能力和变化过程的结果,也强调危险因子和保护因子之间的动态作用,因而更加受到认可。同时,过程取向的定义也为心理复原力的干预提供了理论支持。本研究正是基于心理复原力的过程取向的定义,采用箱庭疗法对心理复原力进行干预的一次尝试。
(二)心理复原力的构成
心理复原力是一个内涵很广的心理变量,目前针对心理复原力的干预多从心理复原力的各个成分入手。因此,本次干预研究在干预前对心理复原力的构成进行了梳理。
一般认为心理复原力由外在保护因子和内在保护因子构成。保护因子是指能缓和或调节暴露在危险因子中带来的影响的因子,它能降低问题行为的发生率或增加成功适应的机会,是个体对危险情境反应的修正。Konred和Bronson(1997)比较了Anthony,Gannezy,Rutter和Wemer四人的主张,总结出四人共同的心理复原力因子:有自我价值感,与父母维持良好的关系,能与他人合作,能延迟需要,有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有问题解决能力,具有内控性人格、幽默感和思考的能力等9个心理复原力因子。Polk(1997)总结前人的研究,确认了16个心理复原力相关的因子并分成四类:①性格类型,指个体具有的作为保护因子的特质,如自尊、自信、自我效能和智力;②关系类型,指能获得社会支持的社交技巧,自觉服从社会规范和群体规范等;③哲学类型,包括目标感、有意义的人生体验和对生活的合理认识;④环境类型,指与环境相关的认知策略、应对策略、问题解决策略、目标管理策略及预测事情结果的能力等。
总体上,尽管研究者关于心理复原力结构没有一致性的结论,但是自尊、问题解决能力或压力应对能力、社会支持以及社交技巧和能力等是大多数研究者都认可的心理复原力的组成成分(Shores,2004)。因此,本次干预研究将这4种心理复原力成分作为具体的干预目标,以检验箱庭疗法对心理复原力的干预效果。
二、心理复原力的干预研究
随着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变迁,在后现代思维影响下,掀起了一种新的心理干预理论——心理复原力理论。诞生之初就具有明确的应用目的,因为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对于影响制定年轻人精神失调和发展性缺陷的公共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后现代思想强调人在环境中是一个主动的精神创造者,而非一个被动的反应者,是经过个体经验的创造并与环境互动从而建构出实体的存在的。因此心理复原力理论摒弃了传统咨询对来访者进行病理分析,发掘问题根源的治疗模式,从一种新的视角出发,强调个体自身的正向积极的能力和特质与环境互动从而获得能量,心理咨询的重点是协助来访者提升心理复原力,建立具有整体互动结构的心理健康环境。
研究者发展了心理复原力干预方案,例如,斯滕伯格等提出的“另一个3R”培训计划(Cogan,2004),旨在让学生学会推理、心理复原力和责任,实质是一个问题解决模型,更关注个体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关注人与环境的互动。Henderson和Milstein(1996)提出了“六种策略训练计划”,分别是为学生提供参与有意义活动的机会、创立一个相互关爱和支持的学校氛围、建立并保持对学生的高期望、增强每个人的亲社会倾向、为学生传授生活技能和社会技能及制定清楚一致的行为规范等。此外,美国心理学会公布了10种建立心理复原力的方法,包括建立连接、避免将危机看成无法应对的问题、接受改变是生活的一部分、将目标向前推进、采取果断举动、寻找自我复原的机会、养育一个积极的自我观点、长远地看待事物、保持一个希望性的展望、照顾自己。
总体上,在已经存在的心理复原力培训方案中,有的从提高个体能力入手,有的从提高外在保护力度入手,也有两者兼具的。然而,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心理复原力干预体系。心理复原力的干预方案和工程的研究还在继续。
近年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逐步应用于心理复原力的干预。Kathlee等(2000)发展了一种女性压力管理小组的整合模式,运用认知行为理论和群体动力理论来提高女性的压力管理能力。Jang和Choi(2012)采用团体艺术治疗成功干预了低社会经济条件青少年的自我心理复原力。国内研究者也开始尝试用团体辅导的形式来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复原力(滕秀杰,2008)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团体辅导干预心理复原力的方案和效果初见雏形,但远达不到成熟的地步,不同的团体干预方式及其过程与效果的研究值得继续。
三、箱庭疗法与心理复原力的相关研究
Hunter(1998)做了大量的儿童箱庭和心理复原力的研究。她关注被社会打上“情绪障碍”和“坏”的标签的孩子。她认为她的研究中的儿童使用了沙、水和很多小玩具的语言来探索内在力量,并发现心理复原力存在于他们的想象中。
Mejia(2004)采用混合研究设计调查了箱庭治疗对墨西哥农妇心理健康状态和心理复原力态度的影响。研究被试是40名出生于墨西哥不同区域,目前生活在佛罗里达中心城区的妇女。控制组20人,经历前后两次焦点小组治疗;治疗组20人,参与6次个体箱庭治疗。箱庭治疗对被试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通过心理咨询效果问卷(OQ-45)来测量,该量表评估了治疗中的进步;心理复原力态度量表来测量心理复原力态度。研究还包括了20名被试的个体治疗转录,以解释被试的箱庭治疗体验。数据分析采用三角测量,即分析和比较个体访谈、小组访谈的言语转录及箱庭照片。前后测显示箱庭治疗对心理健康状态和心理复原力有显著影响。研究揭示了影响墨西哥农妇心理复原力和力量的主题有家庭、孩子、宗教、教会支持小组和朋友。研究还总结了墨西哥农妇箱庭治疗中最常用的两大类心理复原力意象:其一是家庭,包括孩子、成人、房子、栅栏;其二是自然,包括植物生命、动物生命和岩石、石头。
这些宝贵的研究为箱庭疗法干预心理复原力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如前所述,心理复原力是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重要研究成果,而箱庭疗法本质上也是一种积极心理学取向的治疗方法。箱庭疗法所强调的通过激发来访者的自我治愈力来达到治疗效果的理念与心理复原力理论极其一致。而且团体箱庭发挥治疗作用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团体心理场的存在,它影响着团体的人际关系和其中每个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团体辅导干预心理复原力的良好效果提示了团体箱庭疗法干预心理复原力的可行性。
四、团体箱庭疗法
箱庭疗法有三种基本治疗形式:个体箱庭、平行箱庭和团体箱庭。所谓个体箱庭,即一般意义上的箱庭疗法,一名治疗者陪伴一名来访者做箱庭。平行箱庭是一名治疗者同时陪伴多名来访者分别在不同的沙箱中进行创作的治疗方法。团体箱庭是一名治疗者同时陪伴多位来访者遵循一定的规则,在一个沙箱中进行创作,是一种限制性的团体活动。
张日昇将箱庭疗法引入中国后,参照岡田康伸的团体箱庭的尝试,结合临床经验和国内箱庭疗法的发展情况,开发了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其基本前提是承认团体心理场的存在,它影响着团体的人际关系和其中每个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张日昇,2006)。
张日昇(2006)认为,限制性团体箱庭是现实社会生活的模拟,更符合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不能随心所欲,都要受到一定限制,个体需要调整自己以适应和接纳社会现实和他人并且不伤害他人,是一个十分不易的过程。限制性团体箱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感悟他人心理和学习适应技能的途径。在一同制作团体箱庭作品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不自觉设想一个场面的构成,但由于是跟其他人一起创作一个作品,开始阶段难免出现冲突和摩擦,这就需要每个成员主动进行自我调整,互相地进行共感和理解,并达成一种默契,最终实现团体的整合。换句话说,团体箱庭具有共同的目标和志向,与此同时,每位成员仍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大家都能坦然地对待彼此及团体这个大家庭,进而促进团体的成长。
(一)团体箱庭疗法的基本技法
1.场面设定
团体箱庭疗法的环境设定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张日昇(2006)认为,团体箱庭疗法环境的设定本身就是其规则限定的一部分,就跟现实生活环境中的各种限制一样。因此,沙箱的形式和数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来访者如何应对这个环境,这能为开展治疗提供更多有用的线索。所以,张日昇主张团体箱庭疗法采用标准规格的沙箱,箱庭室的大小和布置也应方便、适度。
治疗者在团体箱庭过程中是一个见证者和促进者,为团体中的个体营造安全和受保护的心理环境,给团体成员提供一种安全感和自由感,这对他们成长非常重要。
2.治疗过程
团体箱庭的治疗过程由两个主要部分构成:团体箱庭的制作和制作后的讨论。制作阶段,治疗者要在团体成员开始制作箱庭前向成员说明团体箱庭的规则:①制作之前先决定组员制作的顺序,尽量保证每个组员都有做“第一”的机会;②每人每轮只能有一个作业,如放一个玩具或同类的多个玩具或堆一座山等;③制作过程中成员之间不能交流,以避免相互了解意图,但组员可以与治疗者有简单的互动;④放进沙箱内的玩具不能拿走,但可以移动,并算作这一轮的动作;⑤制作过程中,组员可以选择放弃某一轮的制作;⑥最后一轮中,最后一个制作者可以有一次修饰的机会,制作完后可以对整个作品进行一些调整,但不能放玩具;⑦制作时间并无严格规定,但一般4~5人的团体以50~60分钟为宜,7~8人团体以90分钟为宜,判断结束与否的标准主要依据陪伴者与制作者成员之间对整个箱庭制作过程的互动和共感,当治疗者感觉制作将要结束时,应该提醒成员这是最后一轮,让组员做好心理准备。
团体箱庭的特色就在于它的规则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为保证团体箱庭的开展,设定这些规则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减少组员间的矛盾和冲突。在无规则的状态下,可能很多问题,如有的组员不接纳他人放的东西便把它们拿走,有的组员常常一次摆放很多的玩具,企图一次完成自己的愿望,使得其他人没有足够的空间再摆放等。这些行为都可能影响或伤害组员间的感情,妨碍团体箱庭疗法的开展。另一方面,规则的设定可以提供更多有用的治疗信息,如有的组员在明知规则的情况下仍然违反,可能反映出其待人处事的方式或某方面的人格特质。随着团体箱庭疗法的深入,有的组员会因这些规则逐渐调整自己,组员的变化和进步即体现了团体箱庭疗法的疗效。
制作结束后,组员要进行彻底讨论。每个人谈自己摆放的玩具的想法和感受,对他人摆放的玩具的感受以及作品的主题。制作阶段组员间通过玩具的摆放、移动等进行非语言的交流,内心会充满各种疑惑和感受,彻底的讨论能满足组员充分了解他人,了解自己,表达自己的渴望,让组员体验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进而获得领悟。讨论起到提升整个活动的深度的作用。
(二)团体箱庭疗法的治疗者
箱庭治疗者在团体箱庭治疗过程中作为陪伴者,而不是控制者或指导者(Baum,1994),可以在彻底讨论时分享经验,但不指导箱庭(Stewart, 1995)。在创造箱庭世界期间,治疗者通常坐在离沙箱足够近的地方记录组员每一轮的摆放,观察显露了什么,但不会近到好像会干扰来访者(Stewart, 1995),对来访者及其创作进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通常维持一种“集中精力的沉默”的氛围非常重要(Ryce-Menuhin, 1992)。在观察期间,治疗者应该小心关注来访者用了和不用什么以及他是怎么用这些物件的(Earle,Earle, & Osborn, 1995),包括置放、分组和边界。
(三)团体箱庭疗法的干预研究
尽管箱庭疗法的干预研究以个案研究最为常见,但近年来,团体箱庭疗法的干预研究逐渐增多。
Zhang,Zhang,Haslam等人(2011)用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干预了中国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发现经过8次团体箱庭治疗后,被试人际交往中的交流焦虑和回避行为问题得到缓解。研究者经过深入质性分析,将团体箱庭的治疗历程总结划分为冲突呈现、协调学习、理解整合三个阶段。
Jang和Kim(2012)用团体箱庭对韩国跨国婚姻的移民女性的社交焦虑、孤独和自我表达进行干预,发现团体箱庭能有效减轻与社交焦虑和孤独相关的负性情绪,产生积极的自我表达。
Shen和Armstrong(2008)用团体箱庭疗法对37名低自尊年轻女孩进行干预,前后测结果表明干预组控制组在儿童自我觉察量表的6个子量表的5个子量表上呈现显著差异。
总结文献可知,团体箱庭疗法是一种颇具潜能的治疗方法,有必要进一步对其干预效果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