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庭疗法(sandspiel, sandplay technique, sandplay therapy) 也称为沙盘游戏或沙盘疗法,在我国台湾地区也习惯称为沙游,是指来访者在治疗者的陪伴下,从玩具架上自由挑选玩具,在盛有细沙的特制箱子里进行自我表现的一种心理疗法(张日昇,1998,2006)。
作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技法,箱庭疗法的有效性已经得到国内外临床实践的广泛验证。箱庭疗法最初用于儿童心理治疗,随着心理治疗领域的发展以及箱庭疗法的普及,其应用范围逐渐从儿童扩大到成人、家庭以及团体。
心理临床实践证明,箱庭疗法适用于自闭症、多动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箱庭疗法也适用于个体及团体,对丰富个体的情感体验,促进自我成长及人格完善,改善团体的人际关系及增强团体的凝聚力也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箱庭疗法已不仅仅是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更是一种为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带来更多快乐并促进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心理游戏或心理辅导工具。
一、箱庭疗法的起源和命名
箱庭疗法起源于英国伦敦,是小儿科医生劳恩菲尔德(M. Lowenfeld)于1929年创立的世界技法。瑞士心理治疗家卡尔夫(Dora M. Kalff)发展了劳恩菲尔德的世界技法并用“sandspiel”(sandplay therapy)对其命名。日本临床心理学家河合隼雄跟随卡尔夫学习了这一技法,并于1965年将这一技法介绍到日本。在日本的民间游戏中,有一种类似的游戏方法叫“HAKONIWA”,汉字写为“箱庭”,是指用一些小模型在盒子中创造图景,如同中国的盆景。由此,河合隼雄将“sandplay therapy”命名为“箱庭疗法”,而不是沙游戏或沙箱游戏治疗。
箱庭疗法是笔者1998年从日本引进中国的。立足于东方文化和中国传统园林盆景艺术的精髓,考虑到其对东方文化的继承以及与中国传统园林庭院和盆景、盆栽艺术的相似性,在“箱子里制作庭园”可以更好地表现卡尔夫的“sandplay”的原意,故沿用河合隼雄将其介绍到日本时命名“HAKONIWA”的汉字“箱庭”这一名称,一般也就将“sandplay therapy”说成“箱庭疗法”。
箱庭疗法的理论精髓与东方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卡尔夫对东方文化的谙熟使得箱庭疗法如同在东方文化的襁褓中诞生,在西方心理学的摇篮里长大。河合隼雄将箱庭从瑞士带到日本,笔者将箱庭从日本带回中国,完成的似乎是回归的历程。这也正是笔者沿用“箱庭”这一名称的原因。相对于“沙游”“沙盘”而言,“箱庭”似乎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在限定的时空(治疗室以及沙箱和玩具)中布山控水、建庭设院的意境,会让我们立刻想到中国的盆景艺术、水墨山水画、江南园林庭院一样讲求空间布局和象征意义,创作的欲望便会油然而生。正因此,箱庭制作及其作品也是健康正常人游戏的表达和艺术的表现。
当然,由于传播者不同,研究者、咨询者对名称的由来及其作用、性质、内容及方法论等的认识、看法也不同,有人愿意使用“箱庭”一词而有人愿意使用“沙盘”或“沙游”等更直观的词语。此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这也如同我们很多人有乳名(小名)和学名(大名),也有字、号等一样。有些人总愿意以所谓“名不正言不顺”来挑起是非,但笔者奉行“是非以不辨为解脱”,只要不离于宗,用“箱庭”也好,用“沙盘”或“沙游”也好。
所谓“宗”就是“经”的东西,也就是笔者强调的“陪伴来访者制作箱庭,欣赏来访者的箱庭作品,倾听来访者的箱庭故事”和“不分析、不解释”的“不作为的真作为”,也就是借助箱庭作品的心象和玩具的象征意义,以适切的视角、整体的观点和系统的立场去理解来访者借由箱庭作品所表达的心理内容,以倾听为基础,从而达到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目的。
二、箱庭疗法的人性观
经过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尤其是箱庭疗法的教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笔者愈发觉得心理咨询师或箱庭治疗者的人性观、世界观是否自在要胜过其技术的娴熟,心理咨询师或箱庭治疗者由内而外所具有的人文关怀以及明心见性、世事洞明的人生境界才是其最大的资源。所以,当考虑箱庭疗法的人性观时,笔者归纳了十六个字,也就是一直所倡导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箱庭疗法的精髓:“人文关怀,明心见性。以心传心,无为而化。”
“人文关怀”,简单地说就是要用一颗有心的“愛”去关怀来访者,信赖来访者,共感和理解来访者;“明心见性”,与禅宗的最高境界“明自本心,见自本性”一样,是指咨询者要有一颗明了、明确、明白的心,并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和来访者本自具足的向上的力量和自我治愈的可能;“以心传心”,可以理解为心理咨询的要义,是指咨询者“将心比心”,把对来访者共感理解的态度、人文关怀的理念传递给来访者并让来访者感受到、体会到;“无为而化”,是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是人文关怀、明心见性、以心传心的必然归结,也就是咨询者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努力做到“不说什么、不做什么”,而来访者却发生了变化的必然(张日昇,2009)。
笔者所倡导的箱庭疗法认为,人的心理有自我治愈的能力及自我整合的趋向,注重对个体心中被忽视成分及阴影的表达与宣泄,通过箱庭制作这一表达形式,为自我走向整合、实现自性提供可能。
笔者在箱庭疗法中强调无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无意识比意识对个体的行为和态度具有更强大的控制权,但同时也确认意识本身的作用及其与无意识的平衡,而且主张只有实现意识和无意识的整合、平衡与转化,个体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仅仅强调无意识的意识化没有任何价值。
箱庭疗法强调心的整体性,特别注重对心中被忽视部分及阴影的表达与宣泄,认为表达即治疗,表达是个体心灵趋于整合、平衡与转化所必需的过程和途径。箱庭疗法可以成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良好平台,强调陪伴来访者制作箱庭,欣赏来访者的箱庭作品,倾听来访者的箱庭故事。由此就可以帮助来访者将心理冲突或矛盾有意无意地进行释放和整理,情绪得到宣泄,问题得到处理,自我治愈力得到发挥,最终帮助来访者达到解决问题和整合自我的目的。
由于箱庭疗法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一种技法,因此该疗法强调在共感理解下的倾听技术。倾听是心理咨询的基本。倾听,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倾听,也不仅仅是我们在咨询中要加强练习的技巧,更是我们在生活中需要下手用功的地方。
在箱庭疗法的心理咨询中,来访者才是主人公,他们不是来寻求答案的。实际上任何问题的提出都有其内在原因、动机和理由,心理咨询应注意对问题背后的动机和原因的考察,借以帮助来访者处理当下的情绪,而不是给出答案。如同禅语“答在问处”一样,咨询者的工作就是通过真诚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共感理解的态度和静默的陪伴与倾听,帮助来访者自己找到原因并克服它,而不是直接提供答案。
因此,箱庭疗法的第一要义就是人文关怀,其宗旨就是助其自助,帮助来访者与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把自己的无意识内容和想法表达出来并寻求平衡。这种将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外化到箱庭中来的做法,本身就是让来访者处理自己的情绪,整理自己的思路,最终得以超越现实的矛盾和生命的痛苦,追求思想的解放和心灵的自由。
箱庭的玩具及其摆放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借助对象征意义的理解可以起到“明心见性”的功效。但是,箱庭疗法主张不分析、不评价。将心比心,我们其实都不愿意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他人面前暴露无遗,因此,不管分析是对还是错,都可能是有害的,而且过多的分析和解释可能激活来访者的防御机制,产生阻抗,也达不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箱庭疗法看似就是让来访者玩沙子、摆玩具、做游戏、玩过家家。实际上,当个体在做这样的游戏的过程中,或许就会退行到问题出现的年龄阶段并进行自我整合与修复,这也就是箱庭疗法对个体成长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治疗者并不需要给来访者提出要求、给予指导,只需要静默地陪伴、欣赏和倾听,似乎什么都没做,什么都没说,来访者却发生了变化,获得了自我治愈,这就是箱庭疗法“无为而化”的治疗效果。如果误解这个“不作为”或者说“无为法”是什么也不干,这是大错特错的。其实,“不作为”或者说“无为法”是超越对结果的执着,是更加努力的全方位的真作为。
三、箱庭疗法的治疗假设
箱庭疗法的治疗假设可以简要归纳为以下五点(张日昇,2006)。
第一,重视与来访者的关系,即母子一体性(mother-child unity)。箱庭疗法重视与来访者建立母子一体性的信任的咨询关系,这一关系本身即具有治疗功能。母子一体性以“母”代表治疗者所应具有的“母性原理”态度,即关怀、保护和接纳,用“子”代表来访者本具的发展可能和潜力。
第二,以沙箱为中心,创造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箱庭治疗(游戏)室本身的包容及沙箱和玩具的限定,给来访者创造了自由与受保护的物理空间。治疗者的人文关怀、将心比心、以心传心的共感理解、母子一体性的态度和“静默地陪伴”“不评价、不解释、不要求、不期待”的理念,为来访者提供了自由与受保护的心理空间,加之箱庭边缘对来访者表达内容的容纳,在这样的多重保护下,来访者通过箱庭制作就会促使自己恢复自信,得以面对自己的问题,释放压抑和累积的怨怼或压力等,进而接纳它、处理它、放下它并超越它。
第三,相信人都会成长,都有自我治愈力。箱庭疗法的基本前提就是相信人都会成长,都有自我治愈心灵创伤的倾向。以沙箱为中心创造出的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在治疗者的关怀、保护和接纳下,箱庭制作可以使来访者的自我治愈力得到发挥,心理问题得以解决。
第四,普遍无意识的心象表达。心象(image),简单地说就是意识与无意识、内界与外界相互交错时产生的由视觉捕捉的映象,属于意识和无意识、内界和外界相互交错的领域。箱庭作为连接意识与无意识的桥梁,来访者通过使用箱子、沙和玩具来表达所思所欲,以唤醒本有的能力。箱庭制作就是在表达内心,寻求平衡,表达即治疗。
第五,玩具的象征意义。象征是无意识的语言或表达,是描述未知和复杂事实的最佳表达方法,是推动、促进心理发展的动力资源。箱庭玩具、作品场景这一有形的象征表达,可以将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进行疏导,从而整合自我并促进自性实现。
四、箱庭疗法与游戏疗法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推广,箱庭疗法目前已在大中小学、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得到了广泛的接受与应用,而箱庭疗法和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切合点就是游戏这一形式。众多的实践已经证明了箱庭疗法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适用性和良好效果。
(一)箱庭就是游戏
阅读过拙著《箱庭疗法》的读者一定清楚地知道,箱庭疗法首先是一种儿童游戏,是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发现并利用了箱庭疗法本身的游戏机制所具有的发展与治疗功能,才使其逐步与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体系相结合,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心理临床的方法,应用于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并逐步扩大到成人中。但是,从事箱庭疗法的治疗者与咨询师包括笔者,从来都没有忘记箱庭疗法作为一种游戏,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和效能,也更加关注箱庭疗法作为一种游戏对儿童心理世界的作用与影响。毕竟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也许擅长游戏并从游戏中获益的不仅是儿童,但最擅长游戏并从游戏中获益最大的一定会是儿童。这也正是我们关注儿童箱庭游戏和儿童心理世界的原因。
游戏是儿童的梦想乐园,伴随着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也必将影响人的一生并以“梦想成真”的游戏形式使人在一生中充满希望。箱庭就是游戏,箱庭游戏如同“睁着眼睛做梦”。
(二)咨询关系本身即具有治疗的功能
游戏疗法中的治疗关系或称为咨询关系,强调的是温暖、关爱、接纳和信任。尽管各游戏疗法流派在是否有指导性上还存在着分歧,但对上述四点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温暖是指治疗双方都融入治疗,投入热情,但不过度,防止出现移情。关爱是指治疗者对来访者的情感非常敏感,对来访者的问题感兴趣,同时,来访者也感受到这一点。接纳则是指治疗者接纳来访者本身具有的发展潜能,认可他们在治疗中的一切发展变化,来访者也认可治疗者在治疗过程中所做的一切努力。有了温暖、关爱和接纳做基础,信任关系自然也就形成,治疗双方会为了治愈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同样,箱庭疗法主张与来访者建立母子一体性的治疗关系,而这种关系与游戏疗法所倡导的治疗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母子一体性中,母子的核心就是治疗者用母性原理的宽容、慈爱、信任和理解,把来访者看作一个有主观能动性、自我治愈力和成长潜能的孩子,来访者则通过制作箱庭来挖掘这种力量和潜能,对治疗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给予反馈。这对来访者来说可能是无意识的,但他们的箱庭作品却是其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对来访者来说,在母性原理的陪伴和关注下玩游戏,无疑是最惬意的事情。他们感到安全、自由、被重视、被信任、被爱,于是就会在游戏中充分地表现,用游戏的语言进行交流和反馈。所以,箱庭疗法中的母子一体性就是治疗者以母性原理的态度陪伴来访者成长,来访者则用自己的箱庭作品告诉治疗者“我在成长”,以此形成治疗关系的核心。
然而,在箱庭治疗中必须看到,母性原理的态度也包含着种种限定,譬如,来访者被限定在一定的时空和沙箱中游戏,也不允许来访者破坏玩具或攻击治疗者等。我们认为,完全地放纵来访者在制作室内游戏其实是不负责任的,如同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放纵不是一位合格的母亲应该做的。如果对来访者没有任何约束,他们反而会觉得自己被忽视了,不利于治疗双方信任关系的建立,这也充分体现了限定即治疗的观点。
(三)游戏疗法的治疗目标在箱庭疗法中的体现
游戏疗法的治疗目标原本是治愈,不仅包括心理症状或心理不适的消失,更重要的是使来访者获得自我实现,即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主决策、自我负责。换句话说,就是使来访者拥有自我治愈的力量,确立牢固的自我。
箱庭疗法的治疗目标是“自性实现”而非症状本身。箱庭疗法重视在治疗者、治疗室和沙箱本身所限定的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中,来访者通过箱庭游戏使无意识的心理内容意识化并整合到自我中,这是更深层次的心理治愈,也就是唤醒自我治愈的力量。来访者在制作过程中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游戏中对自己的无意识心理内容进行着操作。一个个看似无关的玩具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他们无意识心理的“代言人”,一个玩具就是一个心象表达,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们与沙箱配合,共同建构着来访者心中的自我,从而释放被压抑的心理潜能,增强自我的力量。同时,自我力量的增强会引起其自主力量的觉醒,调整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增加适应性行为。通过一系列的箱庭制作,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和自我确立的目标。
可见,来访者通过制作箱庭,可以关注自我,进而处理自我发展课题,放下并超越自我,自性最终得以实现。可以说,箱庭疗法作为游戏治疗的过程及其作品的呈现,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心理的深层治愈,因此游戏即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