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庭疗法在中国走过了近二十个年头。1996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有缘结识樱井素子老师,并去京都大学在岡田康伸教授的陪伴下体验学习了三个月的箱庭疗法。1998年,笔者将岡田康伸教授送给我的沙箱以及玩具背回中国,同年在《心理科学》上发表了拙文《箱庭疗法》,并预言“20年以后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盛行箱庭疗法的国家”。2006年,拙著《箱庭疗法》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极大地推动了箱庭疗法在中国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中国箱庭疗法使用的沙箱(沙盘)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全世界其他各国的数量,使用箱庭疗法或沙盘游戏的心理老师、心理咨询师的数量也已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
在拙著《箱庭疗法》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十个年头和箱庭疗法传入中国将迎来第二十个年头之际,对箱庭疗法取得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进行必要的梳理、总结与回顾,将极大地促进箱庭疗法今后更加健康的发展,也将有利于箱庭疗法作为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辅导的技术和方法更好地被了解、普及与应用。
我们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表明,箱庭疗法可以成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一个良好平台,强调治疗者陪伴来访者制作箱庭,欣赏来访者的箱庭作品,倾听来访者的箱庭故事,由此就可以帮助来访者将自我的心理冲突或矛盾有意无意地进行释放和整理,情绪得到宣泄,问题得到处理,自我治愈力得到发挥,从而达到问题解决和自我整合的目的。箱庭疗法作为游戏的本质,已不仅仅是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更是为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带来更多快乐并促进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心理游戏,在幼儿园以及大中小学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
近年来,箱庭疗法作为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辅导的技术和方法逐渐被接受,作为深层心理学的心理临床应用也开始得到精神科医生、临床工作者与咨询工作者的一定认可。特别是把箱庭疗法推广到大中小学、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箱庭疗法在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健康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受到心理老师的青睐。
作为一门人生哲学,箱庭疗法的理论精髓也进而提炼和升华为“人文关怀、明心见性、以心传心、无为而化”,并逐渐深入人心。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妙的故事而且可以在箱庭中创造自己的故事,不论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将来的,箱庭作品所表达和体现的是每个人的人生缩影,而表达即治疗,就会在所有接触和制作过箱庭的人们心中支撑出蓝天一片。
笔者在授课的时候曾经说过“将箱庭疗法介绍到中国是我留学日本的梦想”,现在可以说“梦想刚刚开始”。在“梦想刚刚开始”的今天,很想表达我的感恩之情。感恩我的导师林崇德教授引领我进入心理学的殿堂,林老师不仅对我赴日本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而且还能招我回归门下,在我完成了老师督导下的青年心理学中日比较研究之后,又鼓励我从事咨询心理学特别是箱庭疗法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可以说没有林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不仅我的心理学生涯无从谈起,中国箱庭疗法的发展也不会有今天的势头,也非常感恩林老师愿意给拙著写序。
感恩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张侃先生,还有河合隼雄先生对我的支持和帮助。张先生是箱庭疗法的理解者,也有过箱庭制作的体验,所以在拙著《箱庭疗法》的“序一”中表达了对箱庭疗法的理解,他说箱庭不仅很好甚至超乎寻常地表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箱庭疗法作为一种不需要来访者说很多话就能了解来访者的心理状态并能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其有效性已经得到论证。给拙著《箱庭疗法》写“序二”的河合隼雄先生已经过世。非常难忘在2006年6月16日,我带着刚刚出版的拙著《箱庭疗法》拜访时任日本文化厅厅长的河合先生时,他看到新书后欣喜不已并给我题字“無為にして化す”(无为而化),也用一句禅语“日日是好日”表达了对箱庭疗法在中国的发展的祝福和祈愿。这一次的见面成了永别,但能在先生临终前见上一面,可谓“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感恩支持我把箱庭疗法传播到中国的贵人。在箱庭疗法的学习、研究和传播过程中,我一直获得了岡田康伸先生、樱井素子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刘嘉院长、张西超副院长和林丹华副院长的支持下,北京师范大学于2015年开设了应用心理专业硕士(MAP)“临床心理与箱庭疗法”方向的硕士课程。北京心知堂、京师博仁、安徽阳光心健等作为我的合作单位,一直致力于箱庭疗法治疗师的专业培训工作,为箱庭疗法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感恩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德育心理部侯玮主任。她是将箱庭疗法带到西城区中小学的领头人。她领导的团队能够很早就认识到箱庭疗法成为游戏活动特别适合在学校情境下的心理辅导中使用。感恩德阳市教科所罗毅所长、唐瑛老师。自汶川地震以来,我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时任院长许燕教授)的团队一直在德阳开展着心理援助工作。时至今日,德阳教育局仍然每年都接受着我们心理学院的本科生前往德阳市的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
感恩柏林禅寺的明海大和尚和明宣法师,还有法眼寺方丈明一法师、药山寺方丈明影法师等。自2005年以来,各位法师不间断地接待我和我的学生前往这些禅宗祖庭禅修并给我们很好的人文关怀和禅修指导。在那里,禅与心理学、禅宗与箱庭,特别是箱庭禅的观山看水、访古幽探、问道禅茶、减压修心、养生修行以及“生活禅”所倡导的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修行与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与我所强调的“一只脚在岸上,一只脚在水里”的咨询规范和场面设定是相和相融相通的,使人感同身受,获益终生。
感恩我们的来访者。如同柏林禅寺方丈明海法师所言,世界上最难的事是帮助他人。帮助他人在方法论上的出发点应该是:他人本来没有什么问题,本不需要外来的帮助,我们所给予的帮助不过是一点助力,使他发现、认识他本具的宝藏而疏通他堵塞的地方。禅宗叫“解黏去缚”,中医叫“扶正祛邪”。 也就是说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来访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治愈力”。由此,如果说我们通过箱庭疗法帮助了来访者,我们的着眼点在于使其自性自觉自立,而达于自由自在,而非让他对治疗者(心理咨询师)或箱庭(沙盘)疗法乃至心理咨询产生依赖性。反对抱着“彻底癖”的治疗态度,也允许并鼓励来访者带着症状去生活。
需要表达感恩的还有许多。我领导的团队中的主力是我的学生,每章节的治疗者(陪伴者)就是主力的缩影。这些学生按章节先后分别为:吴怡娜(北京铁路公安局)、石伟(河北省河间市职业教育中心)、夏秀芳(北京师范大学)、张雯(中华女子学院)、林雅芳(北京教育学院)、杜玉春(北京邮电大学)、孙菲菲(北京市三里屯第一中学)、徐洁(北京化工大学)、李佳(长沙师范学院)、李长樱(首都铁路卫生学校)、孙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姜智玲(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王斌彬(北京师范大学)、吴林桦(北京师范大学)、吴思语(北京师范大学)、寇延(西安欧亚学院)、王丹(兰州大学)。吕仁慧、吴林桦、马西娟、吴思语等同学参与了最后的校稿、文献整理等工作。何琳策划编辑一直在出版社和我的研究室之间奔波往返,付出了相当的努力,反映了很强的编辑功底;张凌敏责任编辑对书稿润色修改,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焦丽美编能依据我的“心象风景”进行封面设计并使得我能制作封底《陪伴:我要回家》的箱庭作品,如同“睁着眼睛做梦”回了一趟老家的感觉,也督促自己要多陪伴父母,常回家看看。
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向各位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2016年4月20日于北京师范大学
发展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