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视频的基础知识(1 / 1)

6.1.1 视频的基本原理

通常把快速、连续地随着时间变化的一组图像称之为视频。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电影、电视、DVD、VCD等都属于视频的范畴。视频是活动的图像,正如像素是一幅数字图像的最小单元一样,一幅幅静止的图像组成了视频,图像是视频的最小和最基本的单元。视频是由一系列图像组成的,与静止图像不同,视频是活动的图像。视频信号具有高分辨率、色彩逼真等特点,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有70%的信息来自视觉,其中活动图像是信息最丰富、最直观的呈现,视频信号的处理也是多媒体技术的核心之一,因此视频资源也成为现代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

1.视频的基础理论

(1)模拟视频

在多媒体教学资源中,视频以其直观和生动的特点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视频与动画一样,也是由一幅幅以一定速度播放的帧序列组成,从而使观察者获得连续的感觉。由于世界各国或地区的电视制式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视频的传输、存储方式等也不相同。目前,世界上彩色电视的制式有三种:NTSC制、PAL制和SECAM制,美国和日本采用的是NTSC制,我国和一些欧洲国家采用的是PAL制,而法国等另外一些欧洲国家或地区使用的是SECAM制。

虽然这些制式不同,但它们的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描述视频的参数有图像大小、帧和帧速率。

①图像大小。

一段视频是由若干画格组成的,这些单独的画格就是图像。在播放节目的时候,图像大小的设置是一项重要的参数,在进行拍摄和播出的时候,图像的大小就是长宽比,它是图像水平扫描的长度与全部扫描的垂直距离之比,即帧画面的长宽比,尽管电视的制式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帧画面的长宽比早就标准化为4∶3的格式了。

对于PAL制电视来讲,它规定每帧扫描行数为625行,由于消患现象的存在,在垂直消隐期间,扫描行不可能分解图像,而垂直消隐期约占扫描时间的8%,因此625行中用于扫描图像的有效行数为625*92%≈576行。按照4∶3的比例,如果把像素看作方形,一帧图像在水平方向上就应该有576*4/3=768像素。显然,如果把一帧图像看成栅格的话,它就是由768*576像素组成。另外对于PAL制的图像来说,数字化后常见的图像尺寸是720*576像素,4∶3的比例没变,但像素是矩形的。

②帧和帧速率。

视频领域是利用人眼的视觉暂留特性产生的运动影像,因此必须对每秒扫描多少帧即帧速率有一定的规定。对于PAL制信号来说,帧速率是25帧/s,而NTCS制信号的帧速率则为30帧/s。帧速率虽然用于提供平滑的运动,但它们还远远没有达到使视频显示避免闪烁的程度。有关研究表明,人的眼睛可以觉察到低于以1/50s的速度刷新的图像中的闪烁。然而要把帧速率提高到这种程度,就要显著增加系统的频带宽度,这是相当困难的。为了克服这一点,在电视系统中采用了隔行扫描的办法。

(2)数字化视频

数字视频信号采用基于数字技术的图像显示标准。数字视频技术有两层含义:一是将模拟视频信号输入计算机,进行数字化视频编辑,最后制成数字视频产品;二是指视频图像由数字摄像机拍摄下来,从信号源开始,就是无失真的数字视频,输入计算机后通过软件编辑制成产品,这是纯粹的数字视频技术。

模拟视频的数字化处理、存储和输出,涉及的主要技术有以下两个方面。

①采样与量化。

模拟信号在时间上和幅度上都是连续的,为了把这种连续的信号转化为数字的0、1信号,就必须把这两个量转换为不连续的数值。把时间转化成离散值的过程称为采样,而把幅度值转换成离散值的过程称为量化。这两个过程称为模拟/数字转换,简称模/数(A/D)转换。由于连续的模拟信号经过A/D转换后变成离散值,所以只能建立原始信号的近似值。若选择的采样值和量化值比较合适,A/D转换就能以较高的精度完成,使近似值误差在数字系统中再现时不被观察出来。为保障数字系统能正确地再现原始信号,不存在损失,整个过程最为重要的就是最初的A/D转换所得到的近似值,它决定了整个系统的精确度。

对于采样来说,它采用了一定频率的时间脉冲读取模拟波形的瞬间值,从而产生一系列采样值,因此采样时间频率又称为采样速率。显然在采样过程中,采样频率越高,波形被等分的份数越多,质量越好。需要注意的是,在采样阶段,信号只在时间上是离散的,每一个采样值仍然是模拟信号,而且每一个采样值都可以具有在连续范围内的任意值。最终把这些离散的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的过程,就是量化。量化值可用采样精度表示,即波形垂直等分的数目,等分的数目越多,则采样精度越高,质量越好。若用8位转换器,可把采样信号256等分;而用16位转换器,则可将其65536等分。

②压缩编码。

通过数字化处理后的视频信号在计算机中所占的存储量是巨大的。例如,显示分辨率640*480像素的一帧视频图像,若每个图像用24位颜色来表示,则一帧视频图像占640*480*24/8=900KB。如果按25帧/s的速度播放,则每秒视频图像需占22MB的存储空间。可见,将不经压缩的数字视频存放到计算机里是不现实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对视频数据进行压缩。数字视频数据具有很大的压缩潜力,像素与像素之间在行和列上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整体上数据的冗余度很大。在允许一定失真限度的前提下,可对视频图像数据进行大幅度的压缩。

衡量一种数据压缩方法的优劣有三个重要指标:一是压缩比要大;二是实现压缩的方法要简单;三是恢复的效果要好。目前,常用的压缩编码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冗余压缩法,又称无损压缩,主要采用哈夫曼编码、算术编码、行程编码等;另一类是熵压缩法,又称有损压缩法,主要包括预测编码、变换编码、子带编码、矢量化编码、混合编码和小波编码等。由于无损压缩不会产生失真,因此常用于文本类数据的压缩,它能保证完全地恢复数据,但这种方法的压缩比低,一般在2∶1~5∶1。而有损压缩法由于允许一定的失真,其压缩比可达到100∶1~200∶1,故可用于图像、声音、动态视频等数据的压缩。

视频图像的压缩主要遵循MPEG(Motion Picture Experts Group)动态图像压缩国际标准,MPEG是压缩比可达到100∶1~200∶1的帧间压缩方法。它是通过实时将帧内编码单独地压缩在每一帧,主要将频域里人眼不敏感的部分滤除,而且帧在时域里是均匀分布的,因此在编辑的时候可随便编辑任意帧,而与其他的帧不相关,这对于以帧为精度单位的后期编辑处理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不过用MPEG压缩后的数字视频,所占用的空间仍然很大。

2.输出图像

随着网络多媒体资源的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利用网络浏览视频、学习课程,相应地,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又推动了视频资源的新发展,也为视频资源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市场。教师可将一些视频资源放到网络上供学生观看,也可制作VCD或DVD在课堂上播放,还可保存起来以供重新编辑使用。总之,就是要根据不同的用途,把各种不同格式的视频文件用相应的软件输出成既定的格式以供后期使用。软件生成的相应文件格式如表6-1-1所示。

表6-1-1 不同用途输出软、硬件需求对照

6.1.2 获取视频的方法

要学习视频资源的制作,就要从视频的获取开始,即要学习怎么样得到视频素材。

获取视频的常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摄像机拍摄,获取视频信号;另一种是通过视频采集卡从视频源(录像机、电视机、影碟机等)获取模拟视频信号,并将其转化为计算机数字视频信号。

采集卡是一种将数据源(如摄像机、录像机、电视机、影碟机等)输出的视频信号或者视音频信号采集到计算机,并转化为可供编辑处理的数字信号的设备。视频采集卡是将视频信号采集到计算机内的采集卡,其中包括采集数字信号的1394卡和采集模拟信号的压缩卡,而同时能采集两种信号的采集卡一般比较高级,属于采集编辑卡。

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适用于数码摄像机的采集卡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IEEE1394卡

IEEE1394卡仅仅是将数码摄像机记录的数据传输到电脑硬盘中,其他功能如编辑、压缩均由软件实现,一般只具有1394数据接口。IEEE1394接口可以高速、快捷、无损失地传输数字视频信号,使采集工作更加简单、有效。

(2)带有IEEE1394接口的编辑卡

这类产品除了具备以上数据卡的功能外,还带有实时编辑功能、添加字幕、特技效果,这些都是由硬件完成的,不需要太多生成时间,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非线性编辑卡。除了IEEE1394接口以外,这类卡一般还配有**、S-Video等接口。

6.1.3 数字摄像机的使用

数字摄像机又称数码摄像机(Digital Video),它的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也不同,按摄像机的性能划分,可分为广播级摄像机、专业级摄像机和家用级摄像机。其中,广播级摄像机应用于广播电视领域,画质最好、性能稳定、功能完善,但这类摄像机体积大、重量重、价格昂贵。如SONY公司的HDCAM SR系列、XDCAM系列、数字BETACAM系列,Panasonic公司的DVCRO50系列、P2系列,JVC公司的GZ-MG40AC、GZ-MC500等系列,如图6-1-1、图6-1-2所示。专业级摄像机一般应用于文化、教育、医疗、工业生产等领域,其各项技术指标略逊色于广播级摄像机,且体积较小、重量较轻、价格适中,如SONY公司的DVCAM系列,Panasonic公司的DVCPRO系列等。家用级摄像机适用于家庭使用,自动化程度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价格低廉,其各项技术指标均低于专业摄像机。如SONY公司的DCR系列(如图6-1-3所示),Panasonic公司的NV系列等。

图6-1-1 硬盘DV摄像机(JVC GZ-MG40AC)

图6-1-2 JVC GZ-MC500

图6-1-3 SONY DCR-DVD703E

图6-1-4 SONY 3CCD VX2100E

另外,近年来出现的高清级摄像机(HDV),如SONY公司的HDCAM SR系列、XDCAM系列等(如图6-1-4所示),能提供最高品质的图像,拍摄效果和画面质量可与电影胶片相媲美。现在多用于电影、电视广告、电视剧制作中。

1.基本概念

(1)色温

色温是以绝对温度来表示,乃是将一个标准的黑体(如铁)加热,温度升高到某一程度时颜色开始由深红→浅红→橙黄→白→蓝白→蓝﹐逐渐改变﹐利用这种光色变化的特性,当光源的光色与黑体的光色相同时﹐我们将黑体当时的绝对温度称为该光源的色温。色温在3000K以下时,光色就开始有偏红的现象,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色温超过5000K时,颜色则偏向蓝光,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例如,白炽灯的光色是暖白色,其色温表示为2700K,而日光色荧光灯的色温表示方法则是6000K。

(2)白平衡

白平衡是描述显示器中红(R)、绿(G)、蓝(B)三基色混合生成后白色精确度的一项指标。白平衡是电视摄像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它可以解决色彩还原和色调处理的一系列问题,实现了摄像机图像能精确反映被摄物的色彩状况,有手动白平衡和自动白平衡等方式。

白平衡是图像信号处理电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图像色彩还原的准确程度。摄像机调白平衡是以白色物体为基准,调整电路中对红、蓝两种颜色的放大量(绿色放大量保持不变),以达到白色平衡,使其输出到电视机荧光屏上时,能够不偏色地显示出原白色图像。

2.摄像机的分类

(1)按成像质量分类

①广播级。

主要应用于广播电视领域,图像质量高,性能全面,但数码摄像机价格较高,体积也比较大,它们的清晰度最高,信噪比最大。当然几十万元的价格也不是一般人能接受得了的。如松下的DVCPRO 50M以上的机型等。SONY公司的数字Betacam(DVW)系列摄像机采用了数字Betacam格式,代表了当今压缩数字设备的最高档次。DVW系列数字摄像机属于专业广播级摄像机。

②专业级。

一般应用在广播电视以外的专业电视领域,如文化宣传、教育、工业、交通、医疗等领域。图像质量低于广播用摄像机,不过近几年一些高档专业摄像机在性能指标等很多方面已超过旧型号的广播级摄像机,价格一般在数万元至十几万元之间。如SONY公司的DVCAM系列机型,又称教育级摄像机,主要用于电化教育及宣传,图像质量稍逊,价格较为便宜。

③家用级。

这类机型主要是适合家庭使用的摄像机,应用在图像质量要求不高的非业务场合,比如,家庭娱乐等。这类摄像机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操作简单、价格便宜。在要求不高的场合可以用它制作个人家庭的VCD、DVD,价格一般在数千元至万元不等。如MINIDV、DIGITAL8等。

(2)按电视节目制作方式分类

①ESP方式。

ESP“电子演播室制作”(Electronic Studio Production),主要是指演播室的录像制作。ESP方式包括演播室录播和直播两种。有单机、双机、多机拍摄。

目前为电视台自办节目的主要制作方式。在新闻、谈话、综艺节目中被广泛运用。这类摄像机要求图像质量最好,通常非常沉重,需要一些机架或一些其他类型的摄像机底座设备来支撑,不方便随意搬动。高质量的DP用摄像机包含有三个CCD和许多电子控制装置,它们装配有一个大的镜头和大的取景器,因此整个摄像机头比一般的便携式摄像机重很多。它们也往往需要通过电缆把摄像机头和摄像机控制器CCU、同步信号发生器、电源等一系列制作高质量的图像所必需的设备相连接。

优势:易于操控;灯光照明、布景道具、声音视频等能满足电视节目的制作需求。

②EFP方式。

EFP,即电子现场制作(Electronic Field Production)。它是以一整套设备连结为一个拍摄和编辑系统,进行现场拍摄和现场编辑的节目生产方式。

利用EFP方式,可以在事件发生的现场,如演出、竞赛现场制作电视节目,进行现场直播或录播。

优势:“多机摄录、即时编辑”,摄录过程与事件发生发展同步进行,因此,现场性特别强烈。这是EFP方式最突出的优点。

ESP/EFP摄像机是高质量的摄像机。用于各种各样的演播室节目制作,例如,新闻、谈话和小组讨论,或电视剧、音乐会、大会堂、球场、医院等。这类摄像机只能作为摄像机系列的一部分使用,必须依赖其他辅助的控制设备工作,包括CCU摄像机控制器,脚架和云台,摇臂和轨道车等。

缺点:结构笨重、复杂,灵活性差。

③ENG方式

ENG,即“电子新闻采集”(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也是一种基本的电视节目制作方式。指的是使用便携式的摄像、录像设备,来采集电视新闻。拥有最简单的采集设备,就是一台摄像机和一条编辑线。

ENG制作方式通常是摄录一体机,主要用于现场新闻采访、外景拍摄等。摄像机的体积小,质量轻,携带方便,拍摄时可肩扛或架在三脚架上。

3.电视景别

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电视屏幕框架结构中所呈现的大小和范围。决定画面景别大小的因素是焦距和物距。物距不变时,焦距长(短),景别小(大);焦距不变时,物距近(远),景别小(大)。

景别可以划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1)远景

远景是电视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景别。远景一般用来表现远离摄影机的环境全貌,展示人物及其周围广阔的空间环境、自然景色和群众活动大场面的镜头画面。它相当于从较远的距离观看景物和人物,视野宽广,能包容广大的空间,人物较小,背景占主要地位,画面给人以整体感,细部却不甚清晰。

画面造型特点:提供广阔的视觉空间,画面造型开阔、壮观、有气势,具有较强的抒情性。

远景的作用:全方位展现自然景观;渲染人物所处的环境氛围;常作为电视片的开篇或结尾镜头;具有特殊的抒情作用。

拍摄注意事项:构图时不用前景,注重将观众的视线引向远方;选择侧光或侧逆光以形成画面层次;画面内容删繁就简,表现时间要充分;新闻片和广告片中尽量不使用大远景。

(2)全景

全景是表现人物全身形象或某一具体场景全貌的画面。全景画面中包含整个人物的形貌,既不像远景那样由于细节过小而不能很好地进行观察,又不会像中近景画面那样不能展示人物全身的形态动作。在叙事、抒情和阐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功能上,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画面造型特点:与远景相比有明显的内容中心和结构主体,注重具体对象整体形象的表现。

全景的作用:完整表现人物的形象和运动;能够容纳较多的视觉形象,增加画面的信息含量;利用环境对主体做进一步的说明和解释;“定位”画面中人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

拍摄注意事项:注意主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突出主体形象;注意纵深空间的调度和表现;切忌全景残缺和“顶天立地”;全景往往是一个场景中的总角度;控制好表现时间和使用频率。

(3)中景

中景是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中景是叙事功能最强的一种景别。在包含对话、动作和情绪交流的场景中,利用中景景别可以最有利、最兼顾地表现人物之间、人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中景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身份、动作以及动作的目的。

画面造型特点:与全景相比更重视具体的动作和情节,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中景的作用:对人的手臂活动实现了较完美的表现;加强了对物体内部结构的表现力;在有情节的场景中,常用中景画面作为叙事性的描写。

拍摄注意事项:掌握好画面尺寸的大小,准确构图;注意主体和环境、背景的关系;表现时间不宜过长。

(4)近景

近景是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部分或物体局部的画面。由于近景画面视觉范围较小,观察距离相对更近,人物和景物的尺寸足够大,细节比较清晰,所以非常有利于表现人物的面部或者其他部位的表情神态、细微动作以及景物的局部状态,这些是大景别画面所不具备的功能。

画面造型特点:表现空间进一步缩小,环境和背景的作用进一步降低,被摄主体的部分形象成为观众的视觉中心。

近景的作用:是表现人物面部神态和情绪、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景别;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容易产生交流感;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拍摄注意事项:注意选择主体动作较少的内容;主体形象通常只有一个;注意取景范围和表现时间的控制。

(5)特写

特写是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头像或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由于特写画面视角最小,视距最近,画面细节最突出,所以能够最好地表现对象的线条、质感、色彩等特征。特写画面把物体的局部放大开来,并且在画面中呈现这个单一的物体形态,所以使观众不得不把视觉集中,近距离仔细观察接受,有利于细致地对景物进行表现,也更易于被观众重视和接受。

画面造型特点:画面形象充实饱满,通过对细节的描写揭示被摄对象的内部特征和本质内容。

特写画面的作用:强化观众对所表现形象的认识,达到揭示事物本质的目的;画面内的形象呈现出一种突破画框向外扩张的趋势;准确地表现出被摄对象的质感、形体、颜色等;具有很强的强制性;常被用做转场镜头。

4.摄像机的运动拍摄

运动摄像就是通过推、拉、摇、移、跟等方式单独或综合运用所拍摄的镜头。运动摄像可通过移动摄像机的机位,也可通过变化镜头的焦距来拍摄。运动镜头与固定画面相比,具有画面框架相对运动,观众视点不断变化的特点。通过运动摄像,能使画面产生多变的景别、角度和多度空间层次,形成多变的蕊面结构和审美效果,赋予电视画面丰富多变的造型形式,使电视更加接近生活又高于生活,更具艺术性。正是由于运动拍摄而产生的丰富多彩的画面效果,才能使观众比身临其境更能仔细全面地欣赏到被摄对象的全貌、细节和精彩场面。运动拍摄较多用于电视现场直播(如体育比赛、舞台演出等)。转播现场通过多台摄像机(少则几台,多则几十台)的推、拉、摇、移、跟等各种运动镜头及蒙太奇组合,呈现在观众前面的是多机位、多景别、多角度的精彩场面,这是观众在现场无法感受到的,这也正是运动拍摄奉献给观众的无限魅力。因此,每个摄像师一定要努力学习好各种运动拍摄的理论和方法,多拍多练。

(1)推镜头

推镜头指方向向前移动摄像机机位、机身不发生运动,镜头焦距由短焦距调至长焦距的拍摄方式。推镜头可以在同一镜头内改变画面的景别,强调重点,使观众了解总体概况中的局部重点,以及被摄主体和环境的关系。

推镜头的特征:

①推镜头形成视觉前移效果。

②推镜头具有明确的主体目标。

③推镜头将被摄主体由小变大,周围环境由大变小。

功用和表现力:

①突出主体人物,突出重点形象。

②突出细节,突出重要的情节因素。如《焦点访谈》“收购季节访棉区”节目中,为了突出情节,镜头特写收棉女工头发上的棉绒。

③在一个镜头中介绍整体与局部、客观环境与主体人物的关系。

④推镜头在一个镜头中景别不断发生变化,有连续前进式蒙太奇组合的作用。

⑤推镜头推进速度快慢可以影响和调整画面节奏,从而产生情绪力量。

⑥推镜头可以通过突出一个重要的戏剧元素来表现特定的主题和语义。

⑦推镜头可以加强或减弱运动主体的动感。

(2)拉镜头

拉镜头是摄像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或摄像机机位、机身不发生移动,镜头由长焦距调至短焦距的拍摄方式。拉镜头同样是在一个镜头内改变画面的景别,可以使观众在同一镜头内从局部了解到整体,还有先突出问题,再渐次回答问题的意思。

拉镜头的特征:

①形成视觉后移效果。

②拉镜头使被摄主体由大变小,周围环境由小变大。

功用和表现力:

①有利于表现主体和主体所处环境的关系。

②取景范围和表现空间是从小到大不断扩展的,使得画面构图形式成多场落变化。

③拉镜头可以通过纵向空间和纵向方位上的画面形式变化形成对比、反衬或比喻效果。

④拉镜头以不易推测出形象的局部为起幅,有利于调动观众对整体形象逐渐出现直至呈现完整形象的想象和猜测。

⑤在一个镜头中景别连续变化,保持了画面表现时空的完整和连贯。

⑥拉镜头内部节奏由紧到松,与推镜头相比,较能发挥感情上的余韵,产生许多微妙的感情色彩。

⑦拉镜头常被用作结束性和结论性的镜头。

⑧利用拉镜头来作为转场镜头。

(3)摇镜头

摇镜头是指摄像机的位置不动,只作角度的变化,其方向可以是左右摇或上下摇,也可以是斜摇或旋转摇。其目的是对被摄主体的各部位逐一展示,或展示规模,或巡视环境等。

摇镜头的特征:

①犹如人们转头环顾四周或将视线由一点移向另一点的视觉效果。

②一个完整的摇镜头包括:起幅、摇动、落幅三个相互连贯的部分。

③一个摇镜头从起幅到落幅的运动过程中,迫使观众不断调整自己的视觉注意力。

功用和表现力:

①展示空间,扩大视野。

②有利于通过小景别画面包容更多的视觉信息。

③介绍、交代同一场景中两个物体的内在联系。

④利用性质,意义相反或相近的两个主体,通过摇镜头把它们连接起来表示某种暗喻、对比、并列、因果关系。

⑤在表现三个或三个以上主体或主体之间的联系时,镜头摇过或作减速,或作停顿,以构成一种间歇摇。

⑥在同一个稳定的起幅画面后,利用极快的摇速度使画面的形象全部虚化,以形成具有特殊表现力的甩镜头。

⑦用追摇的方式表现运动主体的动态、动势、运动方向和轨迹。

⑧对一组相同相似的主体用摇的方式让它们逐个出现,可形成一种积累的效果。

⑨摇出意外之物,制造悬念,在一个镜头内形成视觉注意力的起伏。

⑩利用镜头表现一种主观性镜头。

⑾利用非水平的倾斜摇、旋转摇,表现一种特定的情绪和气氛。

⑿摇镜头也是画面转场的有效手法之一。

(4)移镜头

移镜头是“移动”的简称,是指摄像机沿水平作各方向移动并同时进行拍摄。移动拍摄要求较高,在实际拍摄中需要专用设备配合。移动拍摄可产生巡视或展示的视觉效果,如果被摄主体属于运动状态,使用移动拍摄可在画面上产生跟随的视觉效果。

移镜头的特征:

①摄像机的运动使得画面框架始终处在运动中。

②摄像机的运动直接调动了观众生活中运动的视觉感受,唤起了人们在各种交通工具上及行走时的视觉体验,使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③移动镜头表现的画面空间是完整而连贯的。

功用和表现力:

①移动镜头通过摄像机的移动开拓了画面的造型空间,创造出独特的视觉艺术效果。

②移动镜头在表现大场面、大纵深、多景物、多层次的复杂场景时具有气势恢宏的造型效果。

③移动摄像可以表现某种主观倾向,通过有强烈主观色彩的镜头表现出更为自然生动的真实感和现场感。

④移动镜头摆脱定点拍摄后,形成多样化视点,可以表现出各种运动条件下的视觉效果。

(5)跟镜头

跟镜头是摄像机始终跟随运动的被摄主体一起运动而进行的拍摄。跟镜头大致可分为前跟、后跟(背跟)、侧跟三种情况。跟镜头的特征:

①画面始终跟随一个运动的主体。

②被摄对象在画框中的位置相对稳定,画面对主体表现的景别也相对稳定。

③跟镜头不同于摄像机位置向前推进的推镜头和前移镜头。

功用和表现力:

①能够连续而详尽地表现运动中的被摄主体。

②跟镜头跟随被摄对象一起运动,形成一种运动的主体不变,静止的背景变化的造型效果,有利于通过人物引出环境。

③从人物背后跟拍的镜头,由于观众与被摄人物视点同一,表现出主观性镜头。

④跟镜头对人物、事件、场面的跟随记录的表现方式,在纪实性节目和新闻节目的拍摄中有着重要的纪实性意义。

(6)甩镜头

甩镜头是指一个画面结束后不停机,镜头急速“摇转”向另一个方向,从而将镜头的画面改变为另一个内容,而中间在摇转过程中所拍摄下来的内容变得模糊不清楚。

甩镜头所产生的效果是极快速度的节奏,可以造成突然的过渡。

5.拍摄要领

(1)平

是指画面中的地平线一定要平,不能倾斜。肩扛操作时,画面中景物的垂直线与寻像器垂直边框平行。三脚架拍摄时,调平三脚架上的水平仪。

(2)稳

画面要保持稳定,消除任何不必要的晃动。

①使用三脚架、轨道。

②手持。可借助物体作支撑物;掌握好呼吸;多用广角镜头,少用长焦镜头。

(3)准

①构图准。

②聚焦准。

③色彩还原要准。

④运动镜头的起幅落幅要准确。

(4)匀

是指运动镜头的速度要均匀。运动的速度不要时快时慢,断断续续。起幅、落幅时的加速和减速也应缓慢、均匀。

6.摄像机的基本操作

(1)安装电池

电池是摄像机的动力源泉,如果在户外摄像,就要用充电式电池作为电源。目前大多数便携DV的电池多在机尾部分,这时你只要抬起取景器,将电池顺着电池槽推入直至发出咔嗒声,然后放下取景器即可。如果要取下电池,只需抬起取景器,然后向下按住电池松开钮,再向上拿出电池即可。

(2)安装录像带

新的DV带会保存在一个塑封的磁带盒里面,打开塑封,拿出DV带,然后在录像带上贴上标签,并写清楚主题内容。再打开DV机上的带仓,一般录像带是从摄像机的底部装入的,操作步骤为:①首先接通电源;②然后平放摄像机,再按箭头方向推动OPEN/EJECT开关打开盖子,这时录像带仓自动升起并打开;③推录像带背后的中间部位将它装入,注意要将录像带带窗朝外笔直插入录像带仓底部;④最后合上带PUSH标志的录像带窗盖,录像带仓完全降下后,关上盖子使它发出咔嗒声即可。

这样,DV机就有了存储能力,可以进行实际影像拍摄了。

(3)设置日期

一般来说,对于第一次使用的DV,要先设置一下它的日期和时间。如果没有设定日期和时间,每次将POWER开关设定于CAMERA/MEMORY位置时都会显示时间设置标志。在SONY DCR-TRV17E设备上,日期与时间的设定方法为:①打开MENU键显示菜单设定;②转动SEL/PUSH EXEC拨盘选择日期与时间设置选项,然后按拨盘;③再按CLOCK SET键,然后按拨盘调整年、月、日及时间即可。

(4)拿好摄像机

掌握正确的摄录像持机方式是每个摄像师必备的基本功。正确的持机方法如下。

①用双手紧紧地托住摄像机,右手穿过机带握紧摄像机的主体部位,然后把拇指放在拍摄按钮处,将其余的手指搭在机器的前部即可。

②肩膀要放松,右肘紧靠体侧,将摄像机抬到比胸部稍微高一点的位置。左手托住摄像机帮助稳住,采用舒适又稳定的姿势,确保摄像机稳定不动。双腿要自然分立,约与肩同宽,脚尖稍微向外分开,站稳,保持身体平衡。

(5)拍摄

①按住开关上的小绿键并将POWER开关设定在CAMERA位置使本机进入待机状态。(注意:在POWER开关上方有一个LOCK开关,如果把LOCK开关滑向左侧,POWER开关就不会被无意中设定于MEMORY位置。)

②打开液晶显示屏,液晶显示屏可打开到90度,还可朝取景器一侧旋转约90度,朝镜头一侧旋转约180度。(注意:打开液晶显示屏后,取景器中无图像显示,关闭液晶显示屏,我们可以在取景器中观看图像。)

③按POWER开关中的START/STOP键,开始拍摄。液晶显示屏出现“REC”指示,位于本机前面和后面的摄像指示灯亮。再按一次START/STOP键可停止摄像。

摄像期间液晶显示屏上会出现各种指示,这些指示不记录到录像带上。它们代表的含义从左向右、从上到下依次是:

电池剩余时间、正在拍摄、拍摄时间、DV格式、音频方式。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使用START/STOP键进行拍摄,但有时我们会进行低处拍摄,而这时使用START/STOP键进行拍摄就会很不方便,此时使用位于摄像机手柄上或前面的REC START/STOP键将会更加便捷。

拍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到变焦功能,摄像机共有三种变焦方式(以下操作将在摄像机全自动模式前提下进行)。

在带舱上方有变焦杆,轻按可以慢速变焦,重按可以快速变焦,“T”侧用于望远拍摄,主要使拍摄对象拉近;“W”侧用于广角拍摄,主要使拍摄对象推远;在摄像机手柄上也有变焦杆,变焦方式与变焦杆一样,但在手柄一侧有手柄变焦开关,设定为“OFF”时手柄变焦开关将不能使用,设定为“H”时为快速变焦,设定为“L”时为慢速变焦;最后在摄像机镜头后有变焦环,它可以随意控制变焦速度并进行微调。

当拍摄对象背后有光源或背景明亮时,拍摄的对象就会变黑,这时我们就可以使用摄像机的逆光功能。在待机、摄像或存储状态下按BACK LIGHT键,这样我们所拍的对象颜色就会趋于正常。

常用拍摄操作基本完成,如果我们想查看我们拍摄的内容,在待机状态下我们可以按“END SEARCH”键,这样我们就可以查看上次拍摄的最后5秒的内容;另外我们还可以在液晶显示屏上播放拍摄画面,将POWER开关设定于VCR上,此时录像带控制键变亮,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进行倒带,然后按“停止”键停止倒带,再按播放键播放拍摄内容,这样我们就会清晰地看到拍摄的画面的好坏。

(6)关机

拍摄结束后,我们需要使用正确的关机方式:首先退出录像带,其次将电源开关设定于关闭上,关闭液晶显示器,最后取下电池,合上镜头盖即可。

7.录制操作流程

本节以SONY DCR-SR37E 摄像机为例介绍摄像机的操作方法。

①打开镜头盖,如图6-1-5所示。

图6-1-5 打开镜头盖

图6-1-6 打开液晶显示屏

②打开摄像机的液晶显示屏。若要在液晶显示屏已经打开时摄像,按POWER键,如图6-1-6所示。

③通过显示屏检查电池储量。

④开始拍摄。

按“开始”/“停止”键,屏幕显示“[●拍摄]”。

⑤变焦拍摄。

利用变焦杆获得拉摄/推摄的变焦效果或迅速改变图像的放大率,如图6-1-7所示。

图6-1-7 变焦拍摄

拉摄:将电动变焦杆推向“T”。

推摄:将电动变焦杆推向“W”。

推动变焦杆力度的轻重,直接影响变焦速度的快慢。

⑥停止拍摄。

●按“开始”/“停止”键,屏幕显示“暂停”字样,摄像机进入拍摄待机状态模式。

●利用“开始”/“停止”键进行拍摄操作或暂停。

●在未准备好的状态下,请将摄像机置于暂停模式,避免杂乱无章的镜头被记录下来。

●为了节约电池的电量,当待拍摄状态持续5分钟以上时,摄像机将自动关闭,无任何显示。要再次打开摄像机时,请将取景器先推回再拉出,或将液晶显示屏先关闭再打开。

6.1.4 常用视频格式

1.Real Video(RM、RAM格式)

Real Video 文件是 Real Networks 公司开发的一种流式视频文件格式,它包含在Real Networks 公司所制定的音频视频压缩规范Real Media中,主要用来在低速率的广域网上实时传输活动视频影像,可以根据不同的传输速率而采用不同的压缩比率,从而实现影像数据的实时传送和实时播放。Real Video开创了视频流技术的先河,可以在56K Modem拨号上网的条件下实现连续的视频播放。

2.ASF格式

ASF(Advanced Streaming Format)高级流格式是由Microsoft公司开发的一种实现在线实时观看视频节目的文件压缩格式。它使用了MPEG-4的压缩算法,所以压缩率和图像的质量都不错。由于ASF是一种可以在网上即时观赏的视频“流”,所以它的图像质量比VCD差一点,但比同是视频“流”格式的RAM格式要好。

3.WMV格式

WMV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一种流媒体格式,它是从ASF格式升级延伸得来的。在同等视频质量下,WMV格式的文件非常小,更适合在网上播放和传输。

4.MOV格式

Quick Time(MOV)是Apple(苹果)公司创建的一种视频格式,开发之初,它只能在苹果公司的MAC机上运行,后来才支持Windows平台,它无论是在本地播放还是作为视频流格式在网上传播,都是一种优良的视频编码格式。

5.**I格式

**I(Audio Video Interleave)是Microsoft Window3.1时代发布的旧视频格式,兼容性好、调用方便、图像质量好,但缺点是文件大,不适宜网上传播。但如果要对视频文件进行编辑处理的话,最好选用**I格式进行储存。

6.MPEG格式

MPEG包括了MPEG-1、MPEG-2和MPEG-4,适用于不同宽带和数字影像质量的要求。MPEG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它在制定之初就被作为一个国际化的标准来研究制定。

MPEG-1制定于1992年,可适用于不同宽带的设备,应用广泛,其传输速率为1.5Mbit/s,每秒播放30帧,具有CD音质,图像质量基本与VHS录像带相当。它使用MPEG-1的压缩算法,可以把一部120分钟长的电影(视频文件)压缩到1.2GB左右大小,目前市面上99%的VCD都是使用MPEC-1格式压缩的。

MPEG-2制定于1994年,提供的压缩比范围较广,能适应不同画面质量、存储容量及宽带的要求。MPEC-2能提供的传输率是3~10Mbit/s,在NTSC制定下的分辨率可达720×486像素,达到广播级的视像和CD级的音质标准。另外,它的音频编码可提供左右声道及两个环绕声道,以及一个加重低音声道和7个伴音声道。由于MPEG-2在设计时的巧妙处理,使得大多数MPEG-2解码器也可播放MPEG-1格式的数据,如VCD等。使用MPEG-2的压缩算法可以把一部120分钟长的电影(视频文件)压缩到4~8GB的大小,它的图像质量等指标远远超过了MPEG-1。MPEG-2主要应用于DVD的制作(压缩),是DVD的制定标准,同时在一些HDTV(高清晰电视广播)和一些高要求视频编辑、处理等方面均有相当广泛的应用。

MPEG-4是一种新的压缩算法,主要应用于交互**以及远程监控服务,如可视电话(Video Phone)、视频电子邮件(Video E-mail)和电子新闻(Electronic News)等,其传输速率较低,在4800~6400bit/s之间,分辨率为176*144像素。MPEG-4利用很窄的宽带,通过帧重建技术,压缩和传输数据,以最少的数据获得最佳的图像质量。为此,MPEG-4的设计目标具有更广的适应性和可扩展性。使用这种算法的ASF格式可以把一部120分钟长的电影(视频文件)压缩为300MB左右的视频流,可供在线观看。

7.DIVX格式

DIVX视频编码技术是一种为了播放流式媒体而专门设计的高质量视频格式,它由Microsoft MPEG-4 V3修改而来,使用MPEC-4压缩算法。它能够保存接近于DVD画质的小体积视频文件,这种文件格式还包含了以前MPEG压缩标准所不具备的比特率的可伸缩性、动画精灵、交互性甚至版权保护等一些特殊功能。

8.H.264格式

H.264是为了解决在尽可能低的存储情况下获得好的图像质量和低带宽图像快速传输这两大难题,而制定的新一代视频压缩标准。H.264克服了MPEG-4的弱点,在混合编码的框架下引入了新的编码方式,提高了编码效率,在低码流下可达到优质图像质量。目前在监控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