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曾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在文德路小学,会欣然忘食的,是那些可爱的书虫。
(一)小书虫的“小贩众生相”
六年级的林沛蕾同学就是一个小书虫。在《那些日子,那些神一般的小贩》一文中,小蕾用她最美好的笔触写下了小贩的众生相。
文章开头是这么写的:
小贩处处都有,而且是生活中不可缺失的角色……小贩,一种生活中的天才人物……
在一个孩子的心目中,原来,那些让我们感到腻烦的小贩竟然如此可爱。小蕾更是以“那些日子,那些默契的小贩”“那些日子,那些互相帮助的小贩”“那些日子,那些无私的小贩”“那些日子,那些天才设计的小贩”写出了平凡而生动的小贩群像……
文章的结尾一部分,是“那些日子,那些别人笔下的小贩”。小蕾是这么写的:
《父与子全集》里有一页,是说父与子成名了,但他们不习惯吃王宫里的东西,到路边摊去买了热狗和面包,他们还是觉得自己习惯的东西好吃。
杨红樱的《马小跳系列》里有一幕:毛超说:“这可不一样,好比学校食堂大师傅,就比门外炒饭摊炒得难吃得多。”对此我深表同意。
《意林》有一期写道:“我妈妈为了我上学,成为一个在路边摊卖果子的小贩……”
《读者》有一期写道:“那些香气四溢的小巷,那些刺激的黑暗料理,已经成为我记忆里的一页,就算我再回到那里,也回不去那青葱的记忆……”
对于很多人都用只言片语描写过那些平凡的小贩,孩子通过阅读,用他们独特的手法写出了不一样的小贩。
(二)小书虫“蛀进书魂里”
再来看看几个小镜头,我们会发现,“文德小书虫”都“蛀进书魂里”了。
镜头一:书虫在家里
刘熹拿着一张印满符号的表在家里摇头晃脑地背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妈妈不解地问:“你絮絮叨叨地在念什么?”
刘熹得意地说:“不懂了吧?这是《千字文》。”
妈妈看了看纸,又看了看儿子,说:“这么艰涩难懂,你会背?”
孩子自信地点点头说:“老师已经为每个字都注了音。她还告诉我们,这是古代孩子的识字文,他们会的东西,绝对难不倒我们现代的精英。”
看着孩子一脸的自信与稚气,妈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镜头二:书虫在音乐室
“老师,这句对白怎么念?”泽鑫向黄老师请教道。
黄老师摸摸泽鑫的脑袋说:“你这个孔融做得非常棒,只要挺起胸,自信地看着观众就会很成功。”
泽鑫难为情地说:“老师,我可从来没试过表演啊,要不,您还是请一些演过的同学上台吧。”
黄老师笑着说:“我们就是要把机会给你们这些从来没有上过舞台的‘小鲜肉’。加油哦,泽鑫。”
泽鑫仿佛从黄老师的眼睛里看到了力量,他用力地点点头,继续练习自己的对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