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校携手的情致
教育的成功,取决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三方合力。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联系,必然会促进教育的有效发展。在对孩子的教育中,需要的不是学校与家庭的简单联系,而是彼此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协作、共同分享。学校和家庭应在学习中改进观念,在探讨中寻求方法,在协作中赢得资源,在分享中品味成果。家长需要学校,学校需要家长,家校合作让教育走向成功。
在家校合作中,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使之形成正确的观念并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是首要的任务。
文德路小学的家长在学校有自己的岗位,他们不仅仅是家长,还可能是学校开放日中学生作业习惯的评委,可能是学校运动会上的亲子项目选手,可能是学校文艺会演的观众,可能是文德家长讲堂的讲师……
(一)文德家长课堂:拓宽学习空间
在文德路小学有这样一堂课——家长课堂。家长课堂由家长自主报名授课,没有课本却往往能够深深吸引孩子的目光。
文德家长课堂
听众在课堂中时而争论不休,时而默默思考,时而动手实践。这样的课堂每个学期大概有2~4次,家长导师带领学生走出课本,探索生活中的世界,开阔孩子的视野。
上课后,家长导师颇有感触:
一堂精彩的励志课,孩子们都深受鼓舞。在课堂上,台湾顽强的知名画家谢坤山——一个身残志不残,没有双手却依然创造了奇迹的著名画家——的动人事迹深入浅出地教育了孩子们“心有多宽,世界就有多大”的深刻道理,并且引导孩子们从小就要拥有爱、感恩、宽恕、勇气、祝福等优良品质。课堂上老师让孩子们当堂写下了自己的优点和梦想,鼓励学生把“成功五把金钥匙”的口诀背熟。
这生动的一课让孩子们从繁重、枯燥的学习中蜕变出来,思维得到了升华,心量得到了增容,心灵更加轻松和舒展,更有动力和信心面对人生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六年级(2)班饶思韵的妈妈
在美丽的文德路小学校园周围,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都在这里洒下了热血与青春,留下了串串足迹,并且这些都与“文德学子”有着密切的关系。万木草堂、农讲所,入学新生的开笔礼就在这里举行;与校同名的文德楼,周恩来与邓颖超在这里谱写了爱情与奋斗的曲谱……所有这些,都散发着历史的醇香,等待着小朋友们去探访。
在金秋时节,我非常高兴能走进文德路小学的课堂,与三年级(1)班的孩子们分享这些革命的痕迹。打开那些老照片,让我惊喜的是同学们能一一认出那些人物和地点。短暂的分享时光仅能打开广州革命历史的一扇小窗,但我相信,“文德学子”必将能续写广州历史的辉煌。
——五年级(1)班刘水若的家长
(二)文德家长心经:交流养娃经验
文德路小学校刊上,每一期有一个专门的版面让家长交流养娃经验。近年来,我们做过几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如男儿当自强、“富养”女儿、培养自信的孩子等。
对于如何培养“阳光男孩”,文德路小学毕业生温景翀的家长刘素群说:“第一,拥有强壮的体魄。第二,拥有健康的心理。第三,自信坚强,胸襟开阔。第四,有责任感,肯担当。”
对于如何“富养”女孩,文德路小学六年级(5)班汪子淇的爸爸认为,所谓女孩富养,真义是从小要培养她的气质,开阔她的视野,增强她的阅世能力,增加她的见识。所以,他们一家在子淇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她的独立性及自理能力,带她去不同的城市体验不同的人文地理,在游戏、旅游哪怕是在逛街的过程中,也会循序渐进给她讲解一些知识和道理。同时,只要是她自己愿意,家人就会尽力提供给她不同方面爱好、特长的专业培养。这样一个教育过程,其实也是家长与子女共同成长的过程。
对于如何培养自信、阳光、正能量的孩子,家长们有自己的看法,更有自己的做法。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总会对她取得的成绩报以微笑,给予赞许。当她面临失败和挫折时,我总会告诉她没关系,妈妈支持你,妈妈和你在一起,继续努力,你能做得更好。自信不单单在于一次次成功的积累,更在于面对挫折越挫越勇的心态。
在家里,我们会更多地关注孩子人格的培养、素质的提升。我们要求孩子正直善良、诚实守信、好学上进、乐于奉献和懂得感恩。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始终以鼓励、欣赏、肯定的方式,和孩子一起分享她的点滴进步和成功,不管是在学校学习,还是课外学习,包括阅读、学琴、学画等方面微小的进步。我们更愿意与她一起面对她那小小世界里的困惑与挫折,帮助与引导她从容面对一切。
在这几年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我体察到:孩子需要受重视,需要安全感,需要被接纳,需要爱和被爱,需要被欣赏,需要受管教。更重要的是,孩子需要好的信仰和正确的理念成为他们的正能量。尤其是当她做错事或遇到困惑的时候,我们会心平气和地和她一起分析,走进她的内心,了解她真正的想法,引导她认识到哪些地方处理不当,以后面对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