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开特教选修课(1 / 1)

研究室建立之初,还没有正式建专业招生,所以老师们也没有上课。1980年下半年,我跟着教育系的学生听了心理测验和比较教育学两门课,下半年我又跟着电台自学了英语。同年12月,我应沈适函老师之约,在教育学课上给教育系二年级的学生讲特殊教育。受此启发,也为了给将来授课做准备,我与系里商议,能不能让我给其他三个专业(教育学、心理学和学前教育)的学生以选修课或讲座的形式开课,讲特殊教育的相关知识,系里同意了。于是,1981年春,我为教育系77级、78级的15名学生开设了一个学期的特殊教育选修课,让他们了解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当时没有教材,备课时间也非常紧,但我都非常认真地准备。这是中国高校首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当年5月16日《光明日报》第二版的“教育新闻集锦”还对此事做了专门报道,标题为“北师大设特殊教育选修课”,日本等国也对此进行了报道。

77级的6名学生选修特殊教育课程后,全部申请了赴美国留学攻读特殊教育的研究生。当年下半年,我在80级教育学专业学生的教育学课上也讲过特殊教育,还组织学生参观特殊教育机构两次;为78级学前教育专业四年级学生举办过4次“学前儿童特殊教育”的讲座,当场就有学生表示要回家乡办“特殊教育幼儿园”;1982年,又为心理学专业学生开设缺陷儿童心理课程;1982年至1984年,为79级至82级的83名学生开设了特殊教育课程。授课期间,我们会带学生到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参观、学习和交流,这为将来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见习和实习打下了基础。1981年秋,我指导77级的4名学生(陈爱苾、钟铃、谢萌、王大伟)在北京市第三聋哑学校进行教育调查并实习了一个月。后来我还指导他们撰写特殊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方面的毕业论文。1983年至1987年,我先后指导过教育系9名学生的毕业论文。1982年春,我还为教育系78级、79级学前教育专业和学校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专业俄语课;1983年上半年为博士研究生开设专业俄语课的听说练习课;1986年为陈孝彬老师的一位研究生开设专业俄语课等。刚开始开设专业俄语课时,我花了很多时间认真备课。一学期的课我全都用俄语讲,结果学生反映听不懂,后来我就改为用俄语和汉语双语授课。1984年,我为来中国进修的美国学员讲授了中国特殊教育的课程。

1981年编写的特殊教育选修课讲授提纲(部分)

1981年教育系选修特殊教育课程的学生名单

1981年特殊教育课程上课通知单

从研究室成立之初到1986年专业招生,我给教育系三个专业的学生讲特殊教育的知识,为自己后来的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也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些人才。学习了特殊教育的相关课程后,有些学生开始对特殊教育感兴趣,并在毕业后从事了这项事业。比如,77级的钟铃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代表,1982年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毕业后成为北师大第一位国家公派赴美留学并学习特殊教育的研究生,在加州大学萨克拉门托分校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在特殊教育教研室任教。另外,有些学生从事了相关的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也间接促进了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比如关于特殊教育的“八五”规划总结会期间,我在长沙见到湖南省基础教育处负责人,他是我们北师大的毕业生。他激动地对我说:“我在一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准备讲特殊教育相关内容时,就把您当年讲的笔记翻出来用上了。”这表明他当时所学的知识在他的工作中发挥了作用。再比如,教育部特殊教育处原副处长王洙,大学期间听过我的特殊教育选修课,后来到教育部主管全国的特殊教育工作,一直到退休,现在还一直在为盲教育做贡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王大伟是教育系77级的学生,他当年也听过我的选修课,2012年回北师大座谈的时候,他告诉我:“朴老师,您当年讲的聋童心理,对我现在做犯罪心理的工作和研究还是很有用的。”这是我没想到的。

近几年来,我国不少高校也开始建立特殊教育专业,其中昆明学院的特殊教育专业负责人李里,当年就曾经修过我的特殊教育选修课。2014年,我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上遇到她,她对当年的情形仍记忆犹新:“我1983年进入北师大学校教育专业学习,1985年选修了您的特殊教育课程。您上课时旁征博引,特别吸引我们,您对我们很温和,总是笑眯眯的。印象最深的是您带我们参观了许多特殊教育机构。我们观摩过聋校的律动课、盲校的语文课、培智学校的课堂教学。每次一到教室,孩子们就围过来与我们聊天。有一次我们去清河福利院,您带着我们早上8点就到了。一间简陋的平房里,孩子们热情地拍着手,唱着‘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看到那些重度残疾的孩子只能躺在**,我的心情像那天的天空一样灰暗。您说过,从事特殊教育的人要有一颗慈悲的心。当年学习特殊教育的经历对我影响至深,现在我们学校正准备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并让我负责专业建设的相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