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辗转祈求的那一件东西,立刻就可以得到,只要你不拒绝给你自己。那即是说,如果你不怀念过去,把将来交付给上苍,以虔诚与公道来面对现在:“虔诚”,以便爱你的命运,因为自然把那命运交付给你,把你交付给那命运;“公道”,以便畅言真理而无需矫饰,凡有所为皆合于法而且与其本身价值相称。不要令任何事物妨碍你,无论是别人的恶意,或你自己的主张,或悠悠众口,或环绕在你肉身的感觉;因为受影响的部分会照顾它自己。
自古以来,有操守、有修养的哲学家历代都不乏其人,位居至尊、叱咤风云的皇帝也是史不绝书的,但是以一世英主而身兼苦修哲学家者则除了玛克斯·奥勒留外恐怕没有第二人。这位1800年前的旷代奇人于无意中给我们留下了这一部《沉思录》,我们借此可以想见其为人,窥察其内心,从而对于为人处世律己待人之道有所领悟,这部书不能不说是人间至宝之一。
——梁实秋批注
如果在大限将至之际你能不顾一切,只是尊重你的理性以及内在的神明,不怕早晚有一天要死,怕的是不曾开始按照自然之道去活,那么你便是一个对天无愧的人,在你的本乡也不算是一个异客,对每日发生之事也不会觉得突兀而为之惊奇,也不至于东靠西靠彷徨无主。
02
天神能看见所有人的脱去糠秕外壳的内心。因为天神用他的慧力,只能接触到由他本身放射到人身上去的那一部分,但是如果你自己也习惯于这样做,你便会解除大部分的烦恼。因为不注意躯壳的人,我相信,不会浪费时间在衣服、居住、名誉以及其他附属的外表的事物上。
03
你是三样东西混合起来的——肉体、呼吸气、理智。前二者确是属于你的,因为你必须把它们保持住,但是真正讲起来只有第三个才是你的。所以,如果你把别人的一切所做所说的、你自己一切所做所说的、一切将来会困扰你的、一切你不能自主的被躯体或与躯体相连的呼吸气所牵涉而无法摆脱的、一切身外环绕着旋动的形形色色完全割除,从你的心上割除,以便使你的理智从命运的偶然性中解脱出来,过纯洁而自主的生活、做公正的事、接受所遭遇的一切、说真实的话——如果,我再说一遍,你把来自肉体影响的一切,以及过去未来之事,全都从你的理性上解除掉,把你自己变成为恩培多克勒手中的浑天仪一般——“浑圆无迹,安稳自如”,训练你自己只过自己的生活,亦即现在,那么你便可宁静地、和平地、称心如意地度过余年。
04
我常惊讶,我们每个人爱自己胜过爱其他的人,但是对于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之重视,远不如别人对于自己的看法。无论如何,如果有一个神或聪明的教师来命令一个人,心中不可起任何不可公开的念头,恐怕这人一天都不能忍受。所以很明显的,我们重视邻人对我们的意见,远超过我们自己的意见。
05
天神把一切东西都安排得好,对人类也怀着善意,何以竟忽略了这一件事——有些人,很好的人,与神有密切交往,靠了虔诚的行为与礼拜和神有极亲切的关系,而一旦死了之后,何以竟不重生,竟完全毁灭呢?如果确实是如此,不必怀疑;如有另作安排之必要,他们会另做安排。因为如果是合理的,一定也是可行的;如果是合于自然之道,自然会使之实现。所以,情形既然不如此,如果真是不如此,你尽管放心,那一定是不应该如此。就是你自己也明白!“你这样大胆直问,是在和神理论。”但是我们不该这样地和天神辩难,纵然天神不是无限的公正与良善。不过天神纵有可议之处,他们也绝不会在他们悉心布置的宇宙秩序之中,粗心大意地留下任何不合理的事物。
06
你没有希望获得成功的事,也要去做。就是左手,因缺乏练习而效率较差,但是握起缰绳却比右手更抓得紧些——因为勤加练习之故。
07
试想一个人垂死的时候,其身心是什么样子?再想想人生的短暂,过去与未来的时间之无底深渊,一切物质之脆弱无力。
08
看看剥去外壳的“因果关系之原则”;一切动作的目标;苦痛是什么?快乐是什么?死是什么?名誉是什么?一个人内心不安,该怪谁?一个人怎样才不会受别人的妨碍?一切事皆由我们的看法而决定!
09
在实际运用行为的原理时,我们应该模仿斗拳者,而不是比剑者。因为后者用剑之后要放到一边,继而还要再拾起来,前者只要握紧拳头便可。
10
看事物的本来面目,分析它们为本质、起因、目标。
11
人是多么有力量,只做天神所赞许的事,并欢迎天神所分配给他的一切!
12
不要为了自然的程序而指责天神,因为他们做错事,自主的或不自主的;也不要指责人类,因为他们除了不自主的以外,什么也没有做。所以对谁也不要指责。
13
对“一切人生遭遇”感觉惊讶的人,是何等的荒谬可笑!
14
一定是,或者先有一种必然性与固定计划,或者是有一个仁慈的神明,或者是一个毫无计划与主宰的混沌。如果有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受刺痛何必发怨声?如果有一个慈悲广被的神明,要使你自己值得受上苍的眷顾。但是如果是一个茫无指导的混沌,你自己应该庆幸,在这样的汹涌的大海里,你自己有指挥若定的理性;如果波涛把你冲走,让它冲去你的肉体、呼吸气及其附属的一切——因为它永远不会冲去你的理智力。
15
什么!一盏灯在火焰未被扑灭之前是会照耀光明的,难道你在未死之前就先丧失了内心中的真理、公道与节制力?
16
有人使得你认为他是做错了事。“但是我怎么会知道那是一件错误的事呢?”如果他是有过错,也许他自己已受内心谴责,好像是抓破了他自己的脸皮呢?
一个人不要“坏人做错事”,等于是不要“无花果树的果实不流酸汗”,不要“婴儿啼叫”,不要“马嘶鸣”,不要“其他必定如何如何的偏不如何如何”。唉!这样性格的人,不这样又该怎么样呢?如果你看着不顺眼,改正他的性格。
17
如果是不该做的,不要做;如果是不真实的,不要说。要控制住你自己的冲动。
18
永远要看一件事物的整体。使你产生印象的到底是什么?说明它、分析它,其起因如何?其本质如何?其目标如何?其到期必定死灭的生存期间有多么长?
19
你终于会觉察——你在内心里有一点什么,比产生情欲并使你成为傀儡一般的那些东西要好得多,要更近似天神。我的内心在忙着做什么呢?恐惧吗?猜疑吗?肉欲吗?其他类似的事吗?
20
第一,避免漫无目的的行为。第二,以有助于公共利益为唯一的行为目标。
21
要常想到,很快地你就要不复存在,归于乌有之乡,并且你现在所看见的一切,现在活着的所有的人,亦复如是。因为按照自然法则一切事物必定要变化,要变形,要消灭,以便使别的事物接替而生。
22
要记取!一切皆是你的主观见解,而那是可以由你控制的。把你的见解消除,这是你可随意为之的。看吧!一片宁静!像是一个刚刚转过山岬的航海者,你会发现眼前是一片风平浪静的大海。
23
任何单独的一项活动,不论是什么活动,如适时而止,并不会因停止而吃亏,做那活动的人也不会因那活动停止而吃亏。人生亦复如是,我们的全部动作在适当的时候停止,并不因此而吃亏。在适当时候,结束这一连串动作的人,也并无任何困窘之可言。适当的时候及终点是由自然来定的,有时候甚至也可由我们每个人的性质来定,例如老年的来临。不过,宇宙自然之道是不可抗的,其每个部分经常要有改变,因为它并不给他带来耻辱,如果那既非个人所能自主,又无害于公共利益,而且是一件好事;因为就宇宙而言,这是适时的、恰如其分的、符合整体趋势的。与神走着同样的道路,在思想上与神怀着同样的目标,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一个由天神生下来的人了。
24
你必须随时使用三条规律。第一,凡所作为,勿做无目的之事,勿做与公道背道而驰之事;要理解:凡身外遭遇之事,全是由于偶然或由于天意,并且你没有理由去怪罪偶然或天意。第二,想一想一个人如何地由成胎以至于秉有灵性,由秉有灵性以至于交还那灵性,是由什么造成的?解体之后又变成什么?第三,如果被带到半天中,你俯瞰尘寰及其形形色色,会认为那是不值一顾的,因为你同时一眼可以看出天空中环绕你身边的人如何众多。无论你升空下望有多少次,都会看到同样的景象,一切都是属于同一类型,一切都是在消逝,而且,这还有什么值得夸耀?
奥勒留的文笔确实是相当朴拙。书中前后重复之处甚多,句法有时奇简,意义有时不甚清晰。此中文译本亦曾妄想努力保持原作风味,殊不可知,译成重校,不禁汗颜。幸原书价值俱在,过去曾感动无数读者。此中文译本如能引起读者兴趣,成为人格修养之借镜,则是我所企望的。
——梁实秋批注
25
放弃主见,你就会平安登岸。又有谁阻止你把它放弃呢?
26
你如果对任何事情恚怒,那是忘了这一点:一切事物都是按照宇宙自然之道而发生的。一个人的错误行为不干你的事。不过,一切发生之事,过去如此,将来亦如此,目前到处亦皆如此。你忘了人与人类的关系如何坚强,那关系之密切不仅有关血球或血统,而且有关理智。你也忘了这一点:每一个人的理智即是一个神明,而且是从那里来的,没有什么东西是属于一个人自己的。他的孩子、他的躯体、他的灵魂全是来自神明。还有,一切都只是主见;一个人只是在现在活着,他失掉的也只是这现在。
27
你要不断地思念着那些对一切极端不满的人,以名誉或灾难或敌意或任何特殊命运而与众不同的人。然后考虑一下:“而今安在哉?”烟、尘、传说,甚至连传说都不存在。这一类的例子俯拾即是——在乡间的法毕乌斯·卡特林诺斯,在他的花园里的陆舍斯·卢帕斯,在拜爱的斯特丁尼阿斯,在卡波利的提贝利阿斯,以及维利阿斯·茹佛斯——对任何事物之纵情耽嗜,其结果又当如何?被人狂爱的东西,到头来毫无价值!一个人在他自己范围里,毫无虚矫地做成为一个公正的、有节度的、崇拜神明的人,那是何等的哲学家的风度!自以为毫不自负的那种自负,乃是最令人难堪的事。
28
如果有任何人问:“你在什么地方看见了天神?你如何能确信天神之存在?以至成为这样虔诚的崇拜者?”我这样回答:首先要说,他们是甚至眼睛都可以看见的;再说,我也没有看见过自己的灵魂,但是我尊敬它。所以不断地证明他们的威力,我确信神是存在的,我尊敬他们。
29
人生的幸福,在于洞察每一事物之“整体及其实质”,明了其“本体及其起因”;全心全意做公正的事、说真实的话。做完一件善事,紧接着再做一件,使中间毫无空隙,这样便可有人生的乐趣,此外更有何求?
30
太阳光是的确有的,虽然被墙、山及无数别的东西所遮蔽。共同的本质也是的确有的,虽然它分裂为无数的个体而各有其特征。一个整个的灵魂也是的确有的,虽然它分配给无数的生物而各有其限度。理智的灵魂只有一个,虽然好像是分裂的。上述事物之中,例如呼吸气等等部分,乃是物质的基层,既无感觉亦无互相关联。但是就是这些部分,也是靠了理智及其吸引力而被交织在一起。但是心灵特别地好与同性质者相结合,其团结的精神是没有间断的。
31
你有何希求?继续生存吗?但是是否还要感觉?欲望?生长?使用语言?运用思想?这些事物之中哪一样是你想要的?如果这些事物全然不值一顾,你最后就只好努力追随理性、追随神明。但是重视人生的一切,又怕一死万事皆空,那是与追随理性与神明相冲突的。
32
每人能享受的时间乃是广大无垠的时间中多么渺小的一部分!一转瞬即消逝于永恒中,人又是宇宙本质之多么渺小的一部分!你是在大地上,多么渺小的一块土地上面爬!想着这一切,什么事都是不重要的,除了按照你的本性做事,接受宇宙自然所带给你的一切。
33
理性如何使用?那是关键之所存。其他一切,无论你是否有选择余地,只是尘埃与烟云而已。
34
下述事实可以最有效地帮助我们蔑视死亡——把快乐当作好事、把苦痛当作罪恶的人们,也都蔑视死亡。
哲学家伊壁鸠鲁关于免除对死亡之恐惧有如下之三段论法:“我们生存时,死尚不存在;死来时,我们已不生存,所以死与我们毫无关系。”
——梁实秋批注
35
对于视及时而死为乐事的人,死不能带来任何恐怖。他服从理性做事,多做一点或少做一点,对于他是一样的,多看几天或少看几天这世界,也没有关系。
36
人,你已是这个世界的一公民,延续一百年或五年,有什么关系呢?法律是对大家一样的。从这世界中被赶出去,不是被一位暴君赶出去,也不是被一位不公正的法官赶出去,而是被当初把你安放进去的自然之道所赶出去,那又有什么难过之可言呢?雇用喜剧演员的地方长官,随时可以命令那演员从台上下去。“但是我尚未演完我的五幕戏,我才演完三幕。”很可能是这样,不过在人生中三幕也可算是一整出戏了,因为这戏是否已经完成,要由当初编戏的和现在宣布终场的人来决定。你不负任何责任。愉快地离去吧,因为那解放你的人也是很愉快的。
我们中国的民族性,以笃行实践的孔门哲学为其根基,益以佛学的圆通深邃和理学的玄妙超绝,可以说是把宗教与伦理熔于一炉。这样的民族性应该使我们容易接受斯多亚派哲学最后一部杰作的启示。
——梁实秋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