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1314—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县(今滁州市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
明太祖的“萧何”
李善长年少时就喜欢读书,心怀高远,又富有智谋,精通法家学说,预测事情很少有说不中的,在当地很有名声。
明太祖平定滁州(今滁州市)时,李善长前去投奔。太祖问他关于平定天下的事情,他举秦朝末年汉高祖崛起的例子,告诉太祖如果像汉高祖一样知人善任,注重仁德,就可以轻松平定天下。太祖深以为然,很欣赏李善长的才能品行,以礼待他。
此后,李善长便伴随明太祖左右,为他出谋划策,深受信任。随着太祖的名声变大,吸引许多人前来投靠。
李善长就负责检验他们的才能,逐一禀报太祖,同时替太祖传达慰问于众人。太祖麾下有人闹矛盾,也是李善长想办法从中调节,团结人心。
当时,起义军将领互相争权夺势,见明太祖逐渐发展起来,便传播谣言打压太祖,逐渐剥夺他的兵权。还有人想趁机把李善长纳入麾下,许诺更好的职务,李善长不为所动。太祖得知后,对他更加看重。
有一次,明太祖亲自率军外出征战,带走了大部分兵力,元军趁机前来偷袭大本营。面对危机,李善长冷静应对,利用少量兵力设下埋伏,成功打败元军。
太祖出战时,李善长就负责管理后方,确保秩序稳定,同时筹措粮草,保障运输畅通,大家都听从他的调遣,人心很稳固,极大地解决了后顾之忧。
朱元璋担任吴王之后,让李善长主管国政。李善长通晓典故,裁决事务很迅速,在元朝制度的基础上修订了盐法、茶法、钱法等一系列法规,促进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李善长还主持制定法律。有一天,太祖问他说:“法律规定的连坐罪有三条,是不是太多了?”李善长趁机请求除了大逆不道罪以外,免除其他连坐罪,以示天下已经太平。
1370年,明太祖称帝已经三年,决定大封功臣,说:“李善长虽然没有汗马功劳,但跟在朕身边这么久,负责后勤,供应粮草,功劳很大,应该晋封大国国公。”于是加官进爵,授予三道免死金牌。
当时,被封国公的开国功臣有六人,李善长位列第一。太祖在诏书中将他比作汉高祖的萧何,极力称赞。
李善长位极人臣,一天天变得傲慢。虽然外表温和,心里却爱嫉妒,为人苛刻。有官员稍微冒犯,他就向明太祖数落他们的罪过,予以黜免。
有一次,开国功臣刘基与李善长争论法令,李善长竟然辱骂刘基,刘基内心恐惧,只好告老还乡。太祖察觉到了这点,开始不喜欢他了。
丞相胡惟庸谋反案发,很多人受牵连被处死,而李善长弟弟的儿子,也就是胡惟庸的侄女婿却幸免于难。后来,有人告发此事,但太祖没有处死他弟弟父子,反而妥善安置。李善长并没有感谢太祖,太祖很不高兴。
1390年,有一群百姓被流放边疆,其中有李善长的亲戚,他便几次请求明太祖赦免他们。太祖很生气,不但没有答应,反而将他的亲戚治罪。
这个亲戚以前在胡惟庸家做事,举报了与胡惟庸相关的人,经过层层关系牵扯到李善长,供认说胡惟庸企图谋反,多次劝李善长一起谋反,李善长不同意,只是叹气说:“我已经老了,我死之后,你们好自为之。”
李善长的仆从也告发他与胡惟庸之间互相赠送礼物,经常偷偷商量什么。于是,官员们争相弹劾李善长。最后,太祖将李善长一家七十多人全部处死,李善长终年七十七岁。
明太祖曾经说:“李善长的功劳,别人不一定知道,朕心里清楚。当年萧何的功绩,千年以来人人传颂。但和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能比得过。”
然而,最后君臣嫌隙,李善长落得了完全不同于萧何的悲惨结局。
【原文】太祖略地滁阳,善长迎谒。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留掌书记。尝从容问曰:“四方战斗,何时定乎?”对曰:“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太祖称善。——摘自《明史?卷一百二十七》
【译文】明太祖朱元璋平定滁州,李善长迎接谒见他。太祖知道李善长是乡里的长者,对他以礼相待,并留他主管书记事务。太祖曾经从容地问李善长:“天下的战争什么时候能平定呢?”他回答:“秦末战乱,汉高祖从普通百姓中崛起,性格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胡乱杀人,五年成就了帝王的基业。现在元朝纲常已经混乱,国家四分五裂。……如果效法汉高祖的所作所为,天下就很容易平定了。”太祖称赞他说得有道理。
词语积累
知人善任:指善于识别人才、使用人才。
龃龉(jǔyǔ):上下牙齿对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互相抵触。
刚愎(bì)自用:愎,固执。倔强固执,自以为是。形容十分固执己见,不接受别人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