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1611—1644年),字德约,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在位十七年。年号崇祯,史称崇祯帝,死后谥号庄烈帝。
最勤政的末代皇帝
朱由检出生于紫禁城慈庆宫,他的父亲明光宗,从小不被爷爷明神宗喜爱,母亲是身份卑微的婢妾,后来被杖杀,因此自幼便不幸福,性格有很大的缺陷。1622年,朱由检被哥哥明熹(xī)宗封为信王。
明熹宗重用宦官魏忠贤,政治腐败,百姓苦不堪言;在北方,女真族建立的后金(后来改名大清)已经崛起,多次侵扰明朝边境,逐渐逼近京城北京的最后一道关口山海关,明朝已经处于倾覆的前夜。
1627年,明熹宗去世,因为没有儿子,遗诏朱由检继位,是为庄烈帝。
当时,朝廷内外大权由魏忠贤掌控,庄烈帝入宫后,自带麦饼藏在袖中,害怕吃宫中的食物。魏忠贤不敢公然加害庄烈帝,又猜不透他的心思,便屡屡试探。
庄烈帝想要除掉魏忠贤,但是考虑实力差距大,便不动声色,甚至屡屡嘉奖魏忠贤及其党羽。有些大臣猜到了庄烈帝的意图,大力弹劾魏忠贤,但庄烈帝不为所动。不久,魏忠贤的同党开始弹劾他,庄烈帝意识到魏党内部出现分裂,将弹劾的奏章给魏忠贤看,魏忠贤大惊失色,主动请求辞职,庄烈帝果断批准,由此开启了倒魏大幕。不久,魏忠贤自杀。
魏忠贤死后,庄烈帝顺势开始清算阉党,历时三年之久。然而,明朝大臣的党争从神宗朝就已经形成,此次借着扳倒魏忠贤,文官集团趁机再次崛起,掀起一轮又一轮的新党争。庄烈帝面对强大的文官集团,虽然有心整顿朝纲,但最终功亏一篑。
庄烈帝面临国库亏空、边饷不足、百姓负担沉重等问题,下令历行节俭,禁止宫中使用奢侈物,自己更是连续十七年如一日,不曾添置一物。为了早日实现天下大治,庄烈帝处理奏章以至于彻夜不休息。
有一次,庄烈帝去拜见自己的祖母,竟然坐着睡着了。醒来后,他跟祖母解释,因为连续阅读公文,接见群臣,已经两晚没有睡觉。
庄烈帝的勤政程度,在明朝历代皇帝中首屈一指,但他也是运气最坏的一个。从即位第一年起,整个北方地区便连年发生灾害,旱灾、水灾、蝗灾轮番出现。
开始时,百姓争吃蓬草,之后吃树皮,再之后吃观音土,最终腹胀而死。为了节省开支,庄烈帝下令裁撤驿站,不幸的是,驿站兵卒李自成因此失业,走上了造反道路。
自然灾害没完没了,另一个夺命杀手又开始登台,这便是瘟疫。庄烈帝即位的第十三年,北方地区开始流行瘟疫,此后连年出现。瘟疫一旦爆发,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极快,致死率极高。
为此,庄烈帝积极拨款赈灾,发钱给太医院阻止瘟疫蔓延,及时收拾尸体安葬,但面对大面积的灾害与疫情,无异于杯水车薪。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最终发展出以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两支大军,在北方各省流动作战,因此被称为“流寇”。
面对汹涌的造反浪潮,庄烈帝屡屡派遣大臣镇压,因为急于求成,用人存疑,常常一个政策刚刚实施,尚未取得成效,或者刚刚取得成效,便因求全责备而换人。
他先后任用杨鹤、洪承畴、熊文灿,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杨嗣昌、熊文灿,复用杨嗣昌。主事大臣在招安、剿灭两策上频繁更迭,流寇领导人也看出了朝廷的处置失当,于是时而投降,时而继续造反,实力越来越强。
与此同时,清军不断骚扰入侵,明军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军费不断增长,朝廷被迫向百姓征收对付清军的“辽饷”,对付流寇的“剿饷”,训练部队的“练饷”,进一步加剧了农民的负担,促使农民大量加入起义军。
庄烈帝知道不能两面作战,便有心与清军议和。这时,兵部尚书陈新甲暗中请求与清军秘密和谈,庄烈帝表示赞同。谈判进展顺利,但由于陈新甲的粗心,此事被泄露,大臣们集体抗议。庄烈帝敌不过群臣的压力,只好说:“陈新甲使我的七位亲王遇害受侮辱,不比敌兵打到城下更严重吗?”于是下令杀了陈新甲。清军受到欺骗,议和失败,双方战争愈演愈烈,北边进一步陷入危险之中。
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逼近京城。有人建议放弃北京,迁都再图新策。庄烈帝认为国君死社稷,没有采纳,逃到紫禁城后的煤山(今景山),上吊自杀。
庄烈帝志向远大、励精图治,但性格多疑、刚愎(bì)自用,对官员不信任,喜欢将责任推给大臣,优柔寡断导致贻误时机,败亡几乎是注定的。但因为他誓死殉国,也获得了广泛的同情。
【原文】李建泰疏请南迁。……召廷臣于平台,示建泰疏,曰:“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李邦华等复请太子抚军南京,不听……征诸镇兵入援……命偕内臣杜之秩守居庸关。李自成至宣府……杜之秩降于自成,贼遂入关。——摘自《明史?卷二十三》
【译文】李建泰上奏请求南迁。……庄烈帝在朝堂上召见大臣,出示李建泰的奏疏,说:“国君为社稷而死,朕还能去哪里呢?”李邦华等人两次请求庄烈帝派太子去南京(今南京市)慰问军队,庄烈帝不听。……庄烈帝征调各镇军队入京增援,……命令他们一起与宦官杜之秩镇守居庸关。李自成到达宣府镇,……杜之秩向李自成投降,反贼于是进入居庸关。
词语积累
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借指国家。
南迁:迁都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