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衡(1209—1281年),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怀州河内县(今河南省焦作市)人,金末元初理学家、教育家、学者。
德高望重的一代大儒
许衡家族世代务农,因为战乱举家流亡到新郑县(今河南省郑州市)定居,许衡出生在这里。
许衡自幼聪明,勤奋好学,七岁时,父亲专门请老师为他传授学问。许衡问老师:“学习是为了什么?”老师说:“为了考取功名。”许衡遗憾地问:“难道只是为了这个?”老师感到非常惊讶。
此后,每次老师讲书,许衡都追根究底地提问,学问突飞猛进。老师对他的父亲说:“这个孩子将来肯定有大作为,我教不了他了。”于是辞去,如此更换了好几位老师。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衡更加嗜学,但家庭贫困没有钱买书,便经常跋涉几百里路,到外面借书、抄写,由此博览群书。当时战乱不止,许衡经常随着难民流落各地。
有一年夏天,他跟随众人经过一片梨园。大家饥渴难耐,纷纷摘梨吃,许衡不为所动。身边人问他为什么,许衡答道:“梨子虽然没有主人,但我的心有主。”
经过数年的辗转流离,许衡开始在山东、河南之间来往,不时定居几年。许衡生活简朴,以身作则,道德高尚,在乡民之间传播礼法,慢慢开始有人追随。因为他学识渊博,经史、礼乐、兵刑、历法、食货、水利,无所不精,很多人前来求学。
许衡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国家不能一天没有纲常,如果朝廷不实行,那么,我就要在民间把纲常树立起来。”
元世祖奉命安抚秦中(今陕西省中部),急需名儒教化士子,听说了许衡的名声,请他入秦。大家听说许衡要来,无不欢欣鼓舞,从者云集。
许衡在秦中广建学校,教化大盛。等到许衡奉命离开时,当地学者一直送到潼关(今陕西省潼关县)才返回。
元世祖继位后,确定以儒治国的方针,但宰相王文统主张以利为先。元世祖要应对阿里不哥的反叛,需要王文统提供后勤保障,因此,以利为先的方针一度占据上风。元世祖将许衡等人封为高官,却远离朝政,心灰意冷的许衡称病离开官场。
几年后,元世祖平定了内乱,再次选择以儒治国,将许衡召回京城,辅佐丞相处理国家大事。许衡上书元世祖,提出推行汉制,确立纲常礼仪,发展教育,教化百姓等建议,得到认可,马上付诸实施。看到朝廷礼仪威严,各级官职相互统属,井然有序,元世祖非常高兴。
许衡的变革触犯了很多蒙古权臣的利益。丞相阿合马统领六部,权势很大,许多大臣都奉承他,只有许衡坚持原则,一点不退让。
元世祖心中偏向阿合马,问许衡说:“阿合马提出很多要求,你都不同意,你难道认为他想谋反吗?”许衡答道:“他虽然没有谋反之心,却有谋反的作为。”从此,阿合马暗中记恨许衡。
许衡屡次列出阿合马擅权不法的证据,都石沉大海,他心中失望,于是告病远离权力核心。元世祖一直想兴办最高学府太学,在许衡告病不到一年后,再次任命他为集贤大学士,兼任国子祭酒,主持兴办太学事宜。
许衡得到诏令后非常高兴,说道:“这才是我的工作呀,现在国人淳朴专一,如果能够找到有潜质的人进行教育,一定能为国家积累大量人才。”他招来十二个优秀学生,作为伴读,又设置学斋,为每个学斋任命斋长,以完善教育体系。
当时进入太学的弟子都很年幼,许衡像对待成人一样对待他们,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他们,又像君臣一样严格教导,久而久之,每个人都变得尊师敬业。
元朝占领中原地区之后,沿用金朝施行的《大明历》,但《大明历》已经用了一百多年,不够精确。许衡精通天文历法,主管太史院,负责制定律历,与天文学家郭守敬等人,经过仔细观测,精密计算,剔除旧历的错误,历时四年多,制定了新历法。元世祖赐名“授时历”,颁行全国。
新历法颁行之后,许衡已经年过七旬,身体日渐衰弱,于是告老还乡。
一年后,许衡病重,又到了祭祀祖先的时候,他拖着病体说:“我只要一天不死,就要按照礼仪祭祀祖先。”祭祀结束后,许衡在家中病逝,终年七十三岁。
许衡死后,怀州百姓无论贵贱少长,都来到家中痛哭祭拜,天下有学之士,看到讣(fù)文,无不痛哭流涕,有很多人走了数千里,来到许衡墓前祭拜。元成宗即位后,追赐他文臣的最高谥号“文正”。
【原文】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dàn)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摘自《元史?卷一百五十八》
【译文】许衡曾经与其他人在夏天路过河阳县,非常渴,道路旁边有梨树,众人争相摘梨吃,唯独许衡在梨树下自然地端坐。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说:“这不是我的梨却要拿,不可以。”别人说:“现在是乱世,梨子没有主人。”许衡说:“梨子没有主人,我的心难道没有主人吗?”
词语积累
身体力行:身,亲身;体,体验。亲身体验,努力实践。
患得患失:患,担心。害怕得不到,得到了又害怕失去。比喻把得失看得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