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列传(1 / 1)

白话二十四史 李海杰 910 字 6个月前

耶律楚材(1190—1244年),契丹族,字晋卿,号玉泉老人、湛然居士,燕京(今北京市)人,蒙古帝国政治家、学者。

开章立制,谋定天下

耶律楚材是辽朝皇族后裔,他的家族从祖父开始在金朝为官。

父亲耶律履官至丞相,在六十岁时生了耶律楚材,非常高兴,说:“这个儿子是我家的千里马,将来必成大才,并且会被异国任用。”于是根据《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的典故,为儿子取名楚材,字晋卿。

耶律楚材四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亲自教育,学习中原文化,长大后精通经史、卜算、医药、天文、地理,成长为一个博学多才的青年英杰。

当时的蒙古还留存着部落习惯,通过卜算决定大事。耶律楚材的治国大略无法施展,只能利用卜算的本领,不断劝谏元太祖减少杀戮,尊重儒士。

一个西夏工匠嘲讽道:“国家正在使用武力征讨天下,要儒生干什么?”耶律楚材答道:“造弓箭,当然需要工匠,治理天下,则要用天下匠。”元太祖闻言大喜,更加倚重他,临终时对继承人窝阔台说:“这个人,是上天赐给我们家的大才。”

元太祖死后,由他的四儿子拖雷监国两年,经过“忽里勒台”大会推举,确定由窝阔台继承大汗之位。掌握兵权的拖雷认为应该另外寻找吉利日子举行继位仪式。

耶律楚材担心夜长梦多,说:“过了今天就没有吉利日子了。”主张立即继位。

为了防止其他贵族不服,耶律楚材对窝阔台的二哥说:“你是陛下的兄长,只要主动参拜陛下,就没有人敢不服了。”元太宗就此坐稳了大汗之位,对耶律楚材说:“你真是社稷之臣!”

元太宗继续攻打金朝。蒙古帝国缺乏治理中原的经验,管理模式简单粗暴。耶律楚材根据“以儒治国”的原则进献十八条主张,约束蒙古军队,极力反对一些蒙古贵族将中原土地变为草原的建议。

他说:“中原富庶无比,大汗要是想持续作战,就需要利用中原的资源获得军费。”建议得到认可后,耶律楚材制定一系列课税制度,看到大量钱财源源不断地送来,元太宗非常高兴,任命他为丞相,事情无论大小,都要汇报给他。

通过一系列措施,蒙古帝国实力大增,兵临金朝都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遭遇不少抵抗后占领汴京。按照蒙古旧制,只要敌方稍作反抗,城破之后,就会屠城。

耶律楚材连忙跑到元太宗面前,说:“咱们打了这么多年仗,不就是为了土地和百姓吗?得了土地没有百姓,打仗还有什么意义?”

看到元太宗犹豫不决,耶律楚材立刻改变策略,说:“能工巧匠都藏在这里,屠城后可就没有了。”元太宗对能工巧匠非常重视,同意只诛杀完颜氏,一百四十七万汴京百姓得以保全。

灭亡金朝后,耶律楚材招揽大量儒学之士,讲解儒家经典,整理文章典籍。他上奏元太宗说:“制造弓箭器械需要好工匠,治理国家需要儒学之士,这个事情需要几十年的积累才能成功。”

元太宗听从了耶律楚材的建议,命令通过考试选择儒士为官,得到四千三百多人,其中四分之一脱离了奴隶身份。

在耶律楚材的努力下,蒙古帝国大量吸收汉文化以及中原王朝的先进制度,奠定了元帝国一统天下的基础。

元太宗死后,皇后乃马真当政,完全偏离了元太宗既定的国策。耶律楚材愤怒不已,对乃马真说:“事情要是合理,臣自然遵从;事情要是不合理,臣连死都不怕。臣侍奉太祖、太宗三十多年,没有辜负国家,难道你还要杀了臣吗?”乃马真不敢杀耶律楚材,将他排挤出政治核心。

耶律楚材看到自己确立的国策被一点一点推翻,忧愤而死,终年五十五岁。

【原文】时河南初破,俘获甚众,军还,逃者十七八。有旨:居停逃民及资给者,灭其家,乡社亦连坐。由是逃者莫敢舍,多殍(piǎo)死道路。楚材从容进曰:“河南既平,民皆陛下赤子,走复何之!奈何因一俘囚,连死数十百人乎?”帝悟,命除其禁。——摘自《元史?卷一百四十六》

【译文】当时,蒙古军队刚刚攻破河南,俘虏了很多百姓,军队北还之时,被俘虏的百姓逃跑了七八成。有圣旨说:收留逃脱的百姓,以及资助他们的人,诛灭全家,所在乡社也要一同受罚。由此逃跑的人不敢在民房内住宿,很多人饿死在路上。耶律楚材私底下进言说:“河南既然已经平定,百姓都是陛下的子民,走又能走到哪里呢?为什么因为一个俘虏,连累几百人死亡呢?”元太宗醒悟,命令解除这项禁令。

词语积累

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指封建礼教制定的道德标准。

声色俱厉:俱,都;厉,严厉。说话的声音和神色都很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