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儿(1320—1370年),蒙古族,元朝全国统一政权的末代皇帝,明朝上谥号为顺帝,北元上庙号为惠宗。
元朝的末代皇帝
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儿的父亲和世(là)是元武宗之子。元武宗与弟弟元仁宗达成协议,将帝位传给元仁宗,元仁宗死后,将帝位传给和世。
元仁宗继位后,不愿意履行诺言,迫害和世,和世被迫逃到察合台汗国避难,在金山(今阿尔泰山)娶了回族女子为妻,生下妥欢帖睦儿。妥欢帖睦儿出生没多久,母亲去世,从此一直与父亲生活在金山。
元朝自从1294年元世祖驾崩后,就处于频繁的帝位更迭中。和世流亡期间,元朝政局持续动**,元仁宗死后,短短八年里,更换了三个皇帝。经过复杂的权力斗争,直到1329年,大臣拥立在察合台汗国的和世为帝,是为元明宗。
元明宗即位不久,动身返回京城大都(今北京市),在途中暴毙而亡,十一岁的妥欢帖睦儿得以回到京城。元明宗的弟弟元文宗再次登基。
元文宗不愿侄儿妥欢帖睦儿有机会为帝,将他贬黜到高丽(今朝鲜半岛),不准与外人接触;接着,又以妥欢帖睦儿不是元明宗的亲生儿子为由,将他贬黜到静江府(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元文宗死后,又经过了复杂的斗争,在元文宗皇后的支持下,妥欢帖睦儿被拥立为皇帝,是为元顺帝。
元顺帝继位后,朝政大权被权臣伯颜控制。伯颜当权,不仅排除异己,聚敛钱财,还与太皇太后有私情;同时伯颜是顽固的保守者,对汉人有很大的敌意,拒不接受汉文化,对汉人制定了很多禁令,废除了科举制度,甚至主张将张、王、刘、李、赵五姓的汉人全部杀光,极大地激化了民族矛盾,导致局势更加动**不安。
伯颜的侄子脱脱看到叔父权倾朝野,飞扬跋扈,甚至向皇帝索要“大丞相”这样的官职,严重触碰了底线,害怕任叔父肆意妄为,会牵连全族,开始暗中和伯颜划清界限。元顺帝随着年龄的增长,也筹划从伯颜手中夺回政权,于是提拔脱脱为近臣。
1340年,脱脱趁着伯颜外出打猎,关闭城门,让他无法进城,随后劝说元顺帝下诏,免除伯颜的官职,将他调任外地,后来伯颜在中途病死。
元顺帝正式亲政,改年号为至正,任命脱脱为丞相,开始一系列改革,史称“至正新政”。新政期间,朝廷为冤死的臣子昭雪平凡,恢复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整顿吏治,豁免赋税,完善法制,派脱脱编纂宋、辽、金三朝的史书。
“至正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但脱脱执政仅四年,就因病辞去官职。此后几年,元顺帝依然坚持初心,但他所任用的官员大多没有作为,无法根除朝政的弊端。
1344年,黄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水患长达五年,无法平息,政府财政危机严重,脱脱二次拜相,实施了治理黄河、铸造铜币等措施。
治理黄河需要征发大量民工,元朝的吏治已经烂到了根上,贪官污吏们借机牟利,民怨沸腾,终于爆发了全国范围的大起义。
面对天下大乱的局面,元顺帝失去了锐意进取的信心,开始沉迷酒色,任用奸邪。脱脱不断受到诬陷,含冤而死。随后,南方的红巾军起义如火如荼,元朝的大臣、皇太子还在无休止地内斗,局面越来越混乱。
这时,明太祖朱元璋已经扫平了江南各路义军,统一了南方,在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称帝,建号大明,命令大将徐达北伐。明军一路势如破竹,各地纷纷投降。
面对来势汹汹的明军,以元顺帝为首的蒙古贵族束手无策,没有一人想要抵抗,仅有一名宦官表示愿意率领军民死战,苦劝元顺帝固守待援。
元顺帝说:“现在都什么时候了,你想让我成为宋徽宗、宋钦宗吗?”到了晚上,元顺帝就带着太子、嫔妃及群臣逃走了。
1368年八月,明军北伐仅用了十个月,就已经来到大都城下,而大都城已经是一座空城。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就此结束,北元开始。
元顺帝一路往北狂逃,而元军也节节失利。两年后,元顺帝病逝于应昌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终年五十一岁。
【原文】帝御清宁殿,集三宫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同议避兵北行。失列门及知枢密院事黑厮、宦者赵伯颜不花等谏,以为不可行,不听。伯颜不花恸哭谏曰:“天下者,世祖之天下,陛下当以死守,奈何弃之!臣等愿率军民及诸怯薛歹出城拒战,愿陛下固守京城。”卒不听。——摘自《元史?卷四十七》
【译文】元顺帝登临清宁殿,召集三宫的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共同商议北上躲避兵祸。大臣失列门以及知枢密院事黑厮、宦官赵伯颜不花等人劝说,认为这办法不可行,元顺帝不听。赵伯颜不花痛哭劝谏说:“天下是世祖的天下,陛下应该誓死守护,怎么能抛弃呢!臣等愿意率领军民和各怯薛歹将士出城抵御抗击,希望陛下固守京城。”元顺帝最终没有听从。
词语积累
若涉渊冰:比喻处境危险。
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龄。比喻正当壮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