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chóng)世衡(985—1045年),字仲平,河南府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北宋名将。
“种家军”的开山人
种世衡是北宋大儒种放的侄子,年少时就崇尚气节,兄弟中有人想分给他一些资产,他全部辞让给其他人,自己只留下图书。最初因叔父种放的恩荫入仕,后来不断升迁。
种世衡任职泾阳县(今陕西省泾阳县)知县时,一名小吏贪污败露,按法律要判刑,便逃走了。不久,朝廷即将举行郊祭,按惯例,郊祭之后要大赦天下,这名小吏便主动自首。
种世衡说:“如果把他送到州府,肯定会被赦免。”于是杖责他,然后向知府请罪,知府奏请朝廷赦免了种世衡的罪。
1038年,西夏国主李元昊悍然称帝,夏宋开战,西部边境成为战场。当时,宋军与西夏作战,屡屡大败,处于被动地位。
在(fū)州(今陕西省富县)任职的种世衡,仔细考察周围地形,发现延州(今陕西省延安市)东北处有一座唐朝的故城,战略位置很重要,于是奏请朝廷在故城的城垒上兴建新城,用来抵挡西夏大军。朝廷同意他的提议,命他负责筑城。
筑城期间,西夏人多次来偷袭,种世衡带着军民一边战斗一边筑城。因为城址位置险要,没有泉水,种世衡便下令就地挖井,人们凿地一百五十尺,仍然没看到水,只碰到了石头。一些石工查看后,认为无法再往下挖。
种世衡却下令:挖出一筐碎石就可以拿到一百钱。如此鼓励之下,人们最终凿穿了大石,得到泉水。城筑成后,宋仁宗非常高兴,赐名为青涧城。
不久,朝廷让种世衡主管清涧城。种世衡以此为基地,开垦出两千顷农田,又招募商人,给他们提供本钱,促使货物流通,青涧城繁荣起来,加强了与周围羌(qiāng)人的来往,经常获得很多军事情报。
有一次,李元昊的亲信野利旺荣、野利遇乞两兄弟派出手下三人拜见种世衡,请求降服,种世衡知道他们是诈降,说:“与其杀掉他们,不如利用他们来离间西夏君臣。”于是留下三人,很是宠信。
不久,种世衡派出心腹王嵩给野利旺荣送信,说朝廷已经知道他的投降心意,准备好了高官厚禄,希望他早日归附。野利旺荣得到信后非常恐惧,抓住王嵩献给李元昊。李元昊怀疑野利旺荣有反叛之心,不久后杀了野利旺荣、野利遇乞。这两兄弟有勇有谋,是宋朝边将的劲敌,却被种世衡的反间计所杀。
后来,种世衡升任环州(今甘肃省环县)知州,常与附近部族首领联系,施以恩惠,得到他们忠心效力。羌人牛家族首领奴讹(é),一向自负倔强,从不出来拜见朝廷官员,听说种世衡来到,急忙赶去郊外迎接。种世衡与奴讹约定,第二天去他的帐落拜访,慰劳部落的人。
当晚突降大雪,深达三尺,左右的人都劝种世衡别前去,种世衡说:“我正要和羌人结交,获得他们的信任,不能失约。”于是沿着险途前行。
奴讹认为种世衡不会来,在帐中睡觉。听到种世衡突然到达,赶紧起来,惊讶地说:“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宋朝官员来到我的部落,你是真的信任我们!”率领部众下拜,听命于种世衡。
种世衡在环州,力劝城内官吏和百姓学习射箭。他规定,如果有人犯了错,射箭射中就赦免罪行;有人想要辞谢某事或请求某事,也以射箭准确与否而决定。因此人人都精于射箭,西夏人连续多年都不敢靠近环州。
1044年,宰相范仲淹命令种世衡与他人一起修筑细腰城(位于今甘肃省环县)。当时,种世衡卧病在床,听到命令后立即起来,率领部下日夜修建。第二年,细腰城修筑成功,种世衡积劳成疾去世。
种世衡虽死,但他的八个儿子都在军中,大儿子种诂、二儿子种诊、五儿子种谔担任过大将,人称“三种”,尤以种谔最为知名。
经过父子两代人的努力,“种家军”逐渐打响了名号,让西夏人闻风丧胆。后来,种世衡的孙辈率领种家军浴血奋战,其中以种师中、种师道最为知名。
【原文】世衡在边数年,积谷通货,所至不烦县官益兵增馈。善抚养士卒,病者遣一子专视其食饮汤剂,以故得人死力。及卒,羌酋朝夕临者数日,青涧及环人皆画象祠之。——摘自《宋史?卷三百三十五》
【译文】种世衡在边境任职多年,储备粮食、流通商货,到任之地不劳烦地方长官增兵增饷。善于抚养士卒,有兵卒生病,他派遣一个儿子专门负责病人的食饮汤药,因此得到大家以死效力。等到种世衡去世,羌人酋长连续好几天早晚临哭,青涧城以及环州的百姓都画像祭祀他。
词语积累
一诺千金:诺,诺言。许下的一个诺言价值千金。形容很讲信用,说话算数。
挑拨离间:挑拨,播弄是非;离间,造成分离。挑起是非争端,使别人不团结。今指在别人背后造谣,污蔑他人。
饶有兴味:饶,富裕;兴味,趣味。形容对事物或景物极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