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列传(1 / 1)

白话二十四史 李海杰 868 字 6个月前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mó),兴化军仙游县(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

宋朝书法第一人

蔡襄的母亲卢氏,是名士卢仁的女儿。蔡襄童年时受到外祖父的严格教育,十八岁去京师游学,入国子监深造。十九岁参加开封府乡试,获得第一名。第二年考中进士,历任各职。

1036年,范仲淹以《百官图》抨击宰相吕夷简,反被诬陷遭贬。大臣余靖、尹洙、欧阳修支持范仲淹,三个人都被贬,而身为谏官的高若讷一言不发。年仅二十五岁的蔡襄目睹忠臣贤士被贬谪,心中不平,写作《四贤一不肖》诗,称赞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四人为贤人,痛责高若讷为不肖之徒。诗写成后,京城百姓争相传抄,卖书者纷纷刊印出售,得到厚利,一时“洛阳纸贵”。甚至有契丹使者购买诗作刊本回去,张贴在馆舍里品赏。

1043年,蔡襄被宋仁宗任命为谏官。当时常发生旱灾、蝗灾及日食等异象,蔡襄上疏说:“灾害的出现,都是因为人事。近年来上天警戒多次出现,追溯导致这些事情的源头,就是因为君臣上下都有所不足。”并详细陈述皇帝和大臣的过失。这条奏疏一出,听到的人都很不安。

蔡襄先后两次在福州(今福建省福州市)任职。他看到当地百姓患病不就医,而是向巫师求拜,便撰写药方刊刻在石碑上,劝生病的人就医治疗,采取严格措施取缔巫师,巫蛊之风渐渐停息。又劝学兴善,改变陋俗,约束官吏,深得民心。

蔡襄还先后两次主政泉州(今福建省泉州市)。泉州有一条洛阳江,在入海口形成一个渡口,名为“万安渡”。每逢起风涨潮,波涛汹涌,很多渡船沉没,蔡襄下定决心修桥。在他的督促下,洛阳桥修建完成,成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享有“海内第一桥”的美誉。此后,蔡襄又发动百姓从福州到泉州的大路两旁栽植松树,全长约七百里,造福来往客商,留下很多善政。

蔡襄不仅政绩突出,更为知名的是书法。宋朝的书法,首推“宋四家”,也就是苏、黄、米、蔡。蔡襄虽然名列最后,但他年辈最长,上接唐人的尚法书风,下启宋人的尚意书风,因此成为宋代书法史上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书法时代。

蔡襄的书法以楷书见长,书写精益求精。韩琦在家乡修建“昼锦堂”,欧阳修为之作记,请蔡襄书写刻碑。蔡襄把每个字都写上几十遍,从中挑出最好的字刻碑,时称“三绝”,并叫这个碑为“百衲碑”,是北宋极为罕见的楷书石刻作品。

蔡襄的书法极受推崇,欧阳修称:“蔡襄的书法独步当世,只是他太过谦虚,不肯主持这些事。”苏轼也说:“蔡襄的书法当为本朝第一。”蔡襄很看重自己的作品,不随便为他人书写,因此断章残稿都被人珍藏。宋仁宗也很喜欢他的书法,仁宗宠爱的贵妃张氏去世,需要撰写碑文,便召蔡襄书写。张贵妃死后被追赠为温成皇后,有违礼制,蔡襄便坚决辞谢,不肯书写,说:“这是翰林官员的职责。”最终没有遵从皇帝的诏令。

蔡襄在茶学、农学上也有研究。福建一直生产贡茶,蔡襄在福建任职时,改进制茶工艺,提高贡茶质量,使得福建茶叶在当时名列第一。蔡襄又根据自己对茶的研究,撰写了两篇《茶录》,成为继唐朝陆羽的《茶经》之后最著名的一部茶学专著,为宋代艺术化的茶饮奠定了理论基础。福建盛产荔枝,蔡襄专门写下一卷《荔枝谱》,翔实记述荔枝的来源与产地、栽培技术、加工方法等,是世界上第一部介绍荔枝的专著。

宋仁宗晚年,蔡襄入朝担任高官,屡有建树。宋英宗即位后,蔡襄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英宗没有采纳。蔡襄自认为在朝廷难以容身,主动请求担任地方官。1067年,蔡襄逝世,享年五十六岁。

【原文】开宝浮图灾,下有旧瘗(yì)佛舍利,诏取以入,宫人多灼(zhuó)臂落发者。方议复营之,襄谏曰:“非理之福,不可徼幸。今生民困苦,四夷骄慢,陛下当修人事,奈何专信佛法?”——摘自《宋史?卷三百二十》

【译文】开宝佛塔发生火灾,塔下有过去埋下的佛舍利,皇帝下诏取佛舍利入宫,很多宫人烧炙手臂、剃去头发,表示自我忏悔。群臣正在议论重新营造佛塔,蔡襄进谏说:“不符合道理的福运,不可以侥幸希求。现在百姓困苦,外族骄横傲慢,陛下应修明人事,为什么专门信奉佛法呢?”

词语积累

独步当世:独步,超出一般人。形容十分突出,在一个时期内无人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