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远(895—948年),沙陀族,即位后改名刘暠(hào),太原府太原县(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后汉开国皇帝,死后庙号高祖。
举旗抗辽的逆袭天子
刘知远年轻的时候沉默寡言,严肃持重,面有异相,而且勇猛善战,雄健威武。成年后,恰逢晋王李克用割据一方,刘知远和后晋高祖石敬瑭,都效力于李克用的养子后唐明宗李嗣源。
有一次,刘知远和石敬瑭与敌军对垒,石敬瑭遇到袭击,战马上的装备也被毁坏。刘知远将自己的战马让给石敬瑭,不顾自身安危地断后,救石敬瑭脱离了危险。石敬瑭感念刘知远的救命之恩,将他留在了自己身边。
唐明宗去世前,曾经召石敬瑭赶赴朝廷,恰逢即位不久的闵帝遭遇谋反,被迫逃离京师洛阳,在途中与石敬瑭相遇。闵帝的侍从想要暗害石敬瑭,刘知远知道后,派人秘密保护,并杀死了试图加害的人,石敬瑭再次获救。
唐末帝一直怀疑石敬瑭有异心,在刘知远的劝说下,石敬瑭决心起兵自保。石敬瑭想联合契丹的力量,刘知远表示支持,开始密谋策划,尽心辅佐。跟契丹谈判的时候,石敬瑭决定割让燕云十六州,自称“儿皇帝”。
刘知远认为这些条件太苛刻,提议说:“可以向契丹称臣,称儿子有点太过分了。送点金银珠宝也就算了,割地的话,将会后患无穷。”石敬瑭不听,最终导致中原地区门户大开,无险可守。
契丹帮助石敬瑭消灭后唐之后,契丹皇帝辽太宗与石敬瑭分别时,指着刘知远说:“这位军将作战勇猛,如果他将来没有什么大过错,不要轻易放弃。”
此后,刘知远凭借自身的军政才能和辅佐建国的功劳,职务不断上升,地位日趋显贵。
942年,晋高祖病故,养子晋少帝继位,不愿再向契丹称臣,直接引发了两国交战。刘知远意识到危险临近,开始谋划称霸河东(今山西省中部、北部),成就王业,便对朝廷的诏令半推半就,时而不服从调遣,时而进攻契丹。
第二年正月,契丹攻占京城汴梁,晋少帝被俘虏。一个月后,辽太宗在汴梁称帝,以示自己成为中原地区的皇帝。刘知远审时度势,立刻派部将王峻向辽太宗呈送降表,辽太宗高兴地称呼刘知远为儿子,并赐给他一根只有身份贵重的大臣才能拥有的木拐。王峻拿着木拐走在路上,契丹人纷纷退让。
王峻回来后,向刘知远汇报称契丹内部政局混乱,肯定无法长久占据中原,于是开始商议建国。中原各地的将领并不认可辽朝的统治,认为中原不能长期处于无主的状态,而刘知远的威望越来越高,众多官员前后三次上书,恳请他登基称帝,刘知远这才答应。几天后,刘知远看准时机,在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称帝,是为后汉高祖。
辽太宗听闻后汉高祖建国的消息,非常震惊,一怒之下颁布诏令,剥夺了授予高祖的所有官爵。高祖则颁布诏令,禁止向契丹进奉,慰劳抗辽的军队和民众,下令处死所有契丹人。晋朝旧臣深受触动,纷纷投诚归附,中原地区很快掀起了反契丹的热潮。
辽太宗见势不妙,匆忙离开汴梁,率军北归。后汉高祖进入汴梁城,改名刘,定国号为汉。同时,减免税赋,大赦天下。此前,犒赏将士都是依靠搜刮民财,在皇后李氏的建议下,高祖将这项旧例改为由朝廷出资,深得民心,迅速稳定了局势。
此前,魏州(今河北省中部)节度使杜重威以晋军主将的身份投降契丹。后汉高祖称帝后,命令他移镇归德军(今河南省商丘市),杜重威知道自己的履历不光彩,不肯听命。
高祖派军队前去讨伐,没有成功,便率军亲征,两方死伤无数,久攻不下。高祖决定采取招降之策,承诺赦免杜重威。恰逢魏州城内粮草用尽,杜重威就势投降,中原地区得到了短暂的安宁。
948年,后汉高祖的长子刘承训英年早逝,高祖悲痛不已,抑郁成疾。临终前,将儿子刘承托付给后周太祖郭威等人,并授意除掉反复无常的杜重威,这才撒手人寰。
刘承即位,是为后汉隐帝。隐帝猜忌功臣,诛杀郭威全家,郭威被迫造反,建立后周,后汉政权就此灭亡。后汉高祖苦心经营的后汉,共经历了四载春秋,成为五代十国时期最短命的王朝。
【原文】闵帝左右谋害晋高祖,帝密遣御士石敢袖锤立于晋高祖后,及有变,敢拥晋高祖入一室,以巨木塞门,敢寻死焉。帝率众尽杀闵帝左右,遂免晋高祖于难。——摘自《旧五代史?卷九十九》
【译文】后唐闵帝身边的侍从谋害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汉高祖刘知远秘密派遣侍卫石敢在衣袖里藏锤,站在后晋高祖身后,等到有变故,石敢拥着后晋高祖进入一间屋室,用大木堵塞屋门,石敢不久就死了。后汉高祖率领部众将后唐闵帝身边的侍从全部杀死,后晋高祖这才幸免于难。
词语积累
天下汹汹(xiōng):汹汹,喧扰。形容局势动**,群情喧扰。
秘不发丧:秘,秘密;发丧,办理丧事。暂时不向外宣布死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