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列传(1 / 1)

白话二十四史 李海杰 2514 字 6个月前

《新唐书?外戚列传》共一卷,记载了十几位外戚,本书选取武三思、杨国忠为代表。

善于逢迎的武三思

武三思(?—707年),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女皇武则天的侄子,官至宰相。

武三思曾因父亲获罪,被流放到远地,直到姑姑武则天掌管大权后,才被召回京城,受到重用。武三思资质平庸,但在武则天的庇护下,一路高升至兵部、礼部尚书。

690年,武则天称帝,开始大封武姓宗族为王,武三思被封为梁王,并担任宰相。武则天对他很是喜欢和信任,多次亲自到他的府上,给予丰厚的赏赐。

武三思擅长逢迎。当时,武则天宠信薛怀义、张易之、张昌宗等人,这些人深为朝臣所不耻,而武三思却能屈尊降贵地奉承他们。每次薛怀义骑马出宫,身为宰相的武三思毫不避讳别人的眼光,一会儿帮他扶马鞍,一会儿帮他握缰绳,还不忘叮嘱:“薛师傅多加小心!”不知道内情的人,会误以为他是个奴仆。

武三思对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也是百般讨好,不仅盛赞张昌宗有仙人的仪态和气度,甚至引导朝臣写诗赞美他的非凡之姿。若是张氏兄弟骑马,武三思就紧紧尾随马后;若是张氏兄弟坐车,武三思就亲自驾马,挥鞭吆喝。

早年,武则天将太子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李显和武三思这对姑表兄弟亲上加亲,成了儿女亲家。705年,宰相张谏之拥戴李显在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紫薇城发动兵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

唐中宗将武三思看作知己,视为心腹,对他十分信任,武三思更加得宠。中宗为人中庸,缺少帝王的决断,妻子韦皇后则积极参与朝政。武三思对韦皇后阿谀奉承,两股势力成为朝堂上强大的政治力量,左右朝政,大肆残害忠臣。

韦皇后野心勃勃,武三思心怀鬼胎,两人试图联手废黜皇太子李重俊。武三思让儿子怂恿安乐公主,请求中宗册封她为皇太女,以便在将来继承皇位。武三思的一系列行为让李重俊感到了威胁,707年,李重俊调集羽林军,集结对武三思心怀不满的官员,假传圣旨,闯入武三思的府邸(dǐ),杀掉了武三思和武崇训。

武三思死后,中宗为他举哀,甚至废朝五天。唐中宗的弟弟唐睿宗继位后,认为武三思是奸逆之臣,劈开他的棺椁,夷平他的墓地。武三思德不配位,最终自掘坟墓。

祸乱朝纲的杨国忠

杨国忠(?—756年),本名杨钊,河中府永乐县(今山西省永济市)人。武则天宠臣张易之的外甥,杨贵妃的堂兄,官至宰相。

年轻时的杨国忠不学无术,嗜酒好赌,亲戚朋友都很鄙视他。后来发愤参军,表现优异,得以担任小官。堂妹杨玉环得到唐玄宗的恩宠,被册封为贵妃,杨贵妃的三个姐姐因此得势,杨国忠也开始飞黄腾达。因为升迁太快,行为举止散漫,朝中大臣都对他嗤之以鼻。

杨国忠在京城长安立足之后,借助杨氏姐妹得宠的优势,揣度圣意,投其所好,渐渐得到了唐玄宗的信任。玄宗每年十月都会陪同杨贵妃驾临华清池,而杨国忠和三位姐姐的府宅相接,五家人往往列队共同出行,杨国忠在前引路,耀武扬威。玄宗还经常到这几家做客,杨国忠就安排好酒宴歌舞、珍馐(xiū)珠宝,令晚年贪图享受的玄宗非常满意。

得到了皇帝的青睐后,杨国忠开始千方百计地巴结权臣李林甫。李林甫因为在册立李亨为太子一事上没有功劳,怕日后会有隐患,开始谋划除掉太子。杨国忠在李林甫的暗示下,先诬陷太子妃的兄长勾结边境统帅,欲立太子为帝,而后诬陷太子的妃嫔及家人,导致数百家被杀。杨国忠借助李林甫的关系,肆意放纵,为非作歹。

751年,玄宗下旨攻打南诏(今云南省大部),杨国忠趁机举荐主将,结果导致全军覆没。贪图军功的杨国忠非但没有据实上报朝廷,反而伪造战功。第二年,李林甫病逝,杨国忠接替他成为首席宰相,开始大权独揽。

两年后,杨国忠又派数万兵马攻打南诏,结果主将受敌引诱,战死沙场,再次战败。杨国忠故技重施,向朝廷上奏了捷报。两攻南诏,损失惨重,杨国忠却置之不顾,朝堂没有一个人敢就此事多嘴。

有一年,唐玄宗安排杨国忠选拔官员,杨国忠在自己的私宅展开了注册、登记、任职等一系列流程,所有事项、名单都决定好之后,叫上相关官员到官署唱名公布,仅一天就完成了所有工作。杨贵妃的三个姐姐坐在珠帘后面,指名道姓地嘲笑来往任职的官员,使得选拔官员这等大事毫无严肃性可言。

事后,奉承杨国忠的人竟然在尚书省南边给他立碑,歌颂他选拔英才的能力。杨国忠由此把握了选官大权,其他部门都插不上话。

后来,胡将安禄山成为玄宗信任的宠臣,他对杨国忠颇为不服,杨国忠便经常向玄宗告状,直指安禄山有谋反之心。玄宗只当这是将相不和,并未放在心上。自此,杨国忠和安禄山开始针尖对麦芒,暗中较劲。

杨国忠任宰相后导致政治腐败,民怨沸腾。安禄山便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发起了叛乱。756年,叛军攻陷潼关(今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境内),长安危在旦夕,玄宗仓皇逃往蜀地(今四川省)避难。

行军到达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市境内)时,酷暑之下,饥饿疲惫的将士们拒绝前行,太子李亨借机煽动士兵们,称杨国忠是这场叛乱的罪魁祸首。恰好此时,有数名吐蕃使者向杨国忠讨饭吃,被激怒的士兵们立即将他们包围起来,大喊道:“杨国忠与吐蕃谋反!”将杨国忠乱刀砍死。

杨国忠利用杨贵妃的关系,官运亨通,平步青云,最终却因为跋扈贪婪,专横擅权,落得千古骂名。

【原文】时疾三思奸乱窃国,比司马懿。其忌阻正人特甚,尝曰:“我不知何等名善人,唯与我者殆是哉。”——摘自《新唐书?卷二百零六》

【译文】当时,人们痛恨武三思心术不正、篡夺国家政权,将他比作司马懿。武三思特别忌惮阻扰他的正义之士,曾说:“我不知道什么样的人能叫作好人,唯有顺从我的人大概才是吧。”

词语积累

奸乱窃国:奸乱,指心术不正,行迹不轨;窃,篡夺。指心术不正,篡夺国家政权。

车马盈门:盈,充满。指车子充满门庭,比喻宾客很多。

宦者列传

唐玄宗后期,宦官逐渐成为皇帝和官员之间联系的纽带,拉开了宦官专权的序幕,直至葬送唐王朝。《新唐书?宦者列传》共两卷,记载二十余位宦官,本书选取高力士、鱼朝恩为代表。

忠心侍主的高力士

高力士(684—762年),本名冯元一,祖籍潘州(今广东省高州市),唐朝著名宦官。

高力士小时候因为卷入谋反案,被阉割后送入宫中成为太监。因样貌端正,聪慧机敏,女皇武则天很满意,留他在身边侍奉。高力士为人谨慎,心思缜密,尤其擅长替皇帝传达诏令,得以任官。

几年后,高力士被安排侍奉当时还是临淄王的唐玄宗李隆基,尽心尽力,获得恩宠。玄宗先后平定韦皇后专权、太平公主谋反,高力士都立下功劳,受到封赏。唐玄宗继位后,高力士开始执掌内侍省事务,权倾朝野,风光无两。

唐玄宗宠信宦官,高力士等人的权力也与日俱增,京城最好的宅地、田产和池苑,有一半都属于宦官。高力士的养父母和生母因他得宠而坐享其福,甚至当朝大将军程伯献都与高力士结拜为兄弟。

高力士的生母过世,程伯献悲伤痛哭,身着孝服接待前来吊唁的人,玄宗更是追赠高力士的父亲官职,追封他的母亲越国夫人的封号。后来,高力士娶吕氏为妻,吕氏一族也因高力士享尽荣宠。

高力士深得玄宗信任,但凡朝中奏折,都要先送到高力士手上。若是小事,高力士便可独自定夺。玄宗常常感叹道:“有力士在我左右,我才能安稳地睡觉。”为此,玄宗常常在宫中休憩,很少留宿在其他地方。

有一次,玄宗说:“我已经有近十年没有出过长安城了,如今天下太平,以后我专心休养,把国事交给李林甫,你觉得怎么样?”高力士回答道:“天子顺天而动,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天下大权怎么能交给别人呢?倘若臣子的威权变大,以后谁还敢议政?”玄宗听了很不高兴,高力士连忙叩头谢罪说:“小人糊涂无知,胡说八道,罪该万死。”高力士从此回到内宫,不再参与朝廷政事。

唐玄宗广设节度使,边将争功不断。有一次,玄宗对高力士说:“我年事已高,朝廷琐事都交由宰相处理,四周蛮夷若有不恭,都交给藩镇诸将,我不就悠闲了吗?”

高力士忧虑地回答道:“臣无意间得知,有人报告官军在云南多次战败,北边的安禄山凶悍难制,陛下用什么来制服他们呢?臣担心,祸患早就种下了。”玄宗呵止道:“别说了,我会想办法的。”

不久,玄宗见左右无人,又对高力士说:“你说实话,如今形势究竟如何?”高力士坦露道:“自从陛下将大权交给宰相,法令破坏,阴阳失调,国事哪里能再次平安呢?臣之所以沉默不说,是因为时势如此,已经无法挽回了。”玄宗缄默不语。

第二年,胡将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玄宗逃亡蜀地(今四川省)避难,不少官员纷纷投靠安禄山,只有高力士始终不离不弃,一路陪同到达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不久,太子李亨登基,是为唐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后来将他接回长安。

760年,高力士因权臣李辅国陷害而被流放。临行前,高力士乞求道:“臣早就该死了,只是承蒙天子哀怜,才能苟活到今日,只愿有生之年,还能再见陛下一面,也就死而无憾了。”李辅国不准,高力士抱憾离去。

两年后,高力士遇到大赦,走到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听闻玄宗已经驾崩,面朝长安方向号啕痛哭,而后吐血身亡,终年七十九岁。高力士曾经权力滔天,因忠心护主,数次得到封赏,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

专横跋扈的鱼朝恩

鱼朝恩(722—770年),泸州泸川县(今四川省泸县)人,唐朝中期宦官。

鱼朝恩在唐玄宗末年净身入宫,成为一个小太监。“安史之乱”爆发后,鱼朝恩跟随玄宗出逃,得到侍奉太子李亨的机会,他聪敏狡黠,很快获得李亨信任。不久,李亨称帝,是为唐肃宗。

758年,唐肃宗出兵讨伐叛贼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当时参与讨伐的九个节度使都是战功卓著之辈,派谁担任统领都不合适,于是选派鱼朝恩监领数十万大军,成为九路大军的最高指挥官。自此,鱼朝恩开始恃宠而骄,走向了弄权之路。

名将郭子仪屡立战功,鱼朝恩很嫉妒,多次向唐肃宗进献谗言,试图挑拨君臣关系。起初,肃宗明察秋毫,没有听信他的话。此后,安庆绪被困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鱼朝恩自以为是地干预军务,致使交战失利。

鱼朝恩将战败的原因归咎于郭子仪,这一次,肃宗受谗言蛊惑,将郭子仪调回京师,解除了他所有职务。此后,鱼朝恩多次诬陷郭子仪,屡次得逞,导致这位杰出的军事家毫无用武之地。

唐代宗继位的第二年,吐蕃军队趁长安空虚,出兵进犯,代宗急忙出逃。关键时刻,鱼朝恩率领神策军奉迎,代宗的安全才得到保证。鱼朝恩凭借保驾之功,获得信任,主管护卫皇帝的禁军。

鱼朝恩又善于揣度,深得代宗心意。有一次,代宗想修建佛寺,为皇太后祈福,担心耗资巨大遭到群臣反对。鱼朝恩便拆毁唐玄宗在位时修建的曲江亭馆、华清宫等建筑,又没收被官府使用的房宅,当作修建佛寺的原材料。即便如此,耗费依然巨大,但是此举让代宗非常满意。

随着鱼朝恩越来越骄纵蛮横,很多官员甚至不敢抬眼看他,代宗也开始厌烦他。每当朝廷大臣商议国事,没有事先告知鱼朝恩,他便凶神恶煞地说:“天下大事,怎么能不经由我,就轻易决定?”此后,开始干预国政,贪贿勒索,甚至不将皇帝放在眼中。

770年,曾与鱼朝恩有过节的宰相元载,向代宗密奏请求处死鱼朝恩,代宗默许。不久,适逢寒食节,代宗宴请群臣,等到宴会结束,代宗特意将鱼朝恩留下,责难他图谋不轨,鱼朝恩试图为自己辩白,提前安排的人手早已将他抓获缢(yì)杀。

鱼朝恩曾经到达权力的顶峰,却不懂感恩、专横跋扈,亲手铺垫了一条死亡之路。此后,宦官手握军权、执掌禁军成为常态,逐渐具备废立皇帝的权力,直接导致中唐、晚唐宦官专权的局面。

【原文】有袁思艺者,帝亦爱幸,然骄倨甚,士大夫疏畏之,而力士阴巧得人誉。帝初置内侍省监二员,秩三品,以力士、思艺为之。帝幸蜀,思艺遂臣贼,而力士从帝,进齐国公。——摘自《新唐书?卷二百零七》

【译文】有位叫袁思艺的宦官,唐玄宗也宠幸他,然而他十分傲慢不恭,士大夫都疏远惧怕他,而高力士乖巧谨慎,人们都赞誉他。玄宗开始设立内侍省,有内侍监两名,官阶正三品,任命高力士、袁思艺分别担任。玄宗巡幸蜀地,袁思艺于是向安禄山称臣,而高力士跟随玄宗,晋升齐国公的爵位。

词语积累

力士脱靴:力士,高力士。高力士为李白脱掉靴子。形容文人任性饮酒,不畏权贵,不受拘束。

才兼文武:具有文、武两方面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