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贽列传(1 / 1)

白话二十四史 李海杰 996 字 6个月前

陆贽(zhì)(754—805年),字敬舆(yú),苏州嘉兴县(今浙江省嘉兴市)人。中唐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政论家。

从首席笔杆子到中唐贤相

陆贽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做过县令,但去世很早。陆贽由母亲抚养长大,从小就与众不同,勤奋好学。

陆贽二十岁考中进士,接着通过吏部考核,担任县尉(类似于县公安局局长)。任期满后,陆贽回乡探望母亲,顺道去拜访名臣张镒(yì)。交谈之后,张镒发现陆贽才华横溢,大为赞赏,与他结为忘年交。

临别时,张镒送给陆贽一百万钱,让他孝敬母亲。陆贽不肯接受,只收了一串新茶叶,说:“斗胆拒绝您的盛情吧。”

唐德宗即位后,陆贽提出了很多改革时弊的建议,得到时人的赞誉。德宗早在做太子时就听说过陆贽的贤名,召他入朝担任翰林学士,随时为皇帝提供顾问,起草诏书,参与朝政,有“内相”之称。陆贽感激唐德宗的知遇之恩,竭尽所能辅佐。

783年,泾原镇(今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士兵哗变,占领首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拥立被罢职的节度使朱(cǐ)为帝,唐德宗逃往奉天县(今陕西省乾县)。

与此同时,河北(今北京市、河北省一带)、淮西(今河南省、安徽省一带)地区的叛乱也没有平定,各地军情文书纷至沓来,一天就有好几百道。陆贽处理文书不加思索,援笔立就,每次都能批复得合情合理,既详明又深刻。其速度之快,使负责抄写的小吏都感到应接不暇,同僚们对他的办公能力大为叹服。

随后,陆贽建议唐德宗下达“罪己诏”,赦免叛乱者的罪责,以安抚人心,德宗让他负责起草。陆贽起草的罪己诏入情入理,感情深挚,晓畅易懂,就连文化修养不高的将士们读后都感动得泪流满面,愿意为朝廷效命。不少叛军将领接到罪己诏后上书谢罪,宣布归顺朝廷。

后来,负责讨伐朱的将领李怀光也阴谋叛乱,陆贽察觉后,马上提醒唐德宗说:“应该让大将李晟等人脱离李怀光的控制,单独驻扎,就说让他们互成掎角之势,有利于作战。李怀光哪怕不愿放行,也找不到借口阻挠。”

德宗怕引起李怀光的不满,没有听从,不久李怀光果然反叛。李晟由于提前转移,没有遭受损失,另外两名将领则一死一逃,军队被李怀光吞并,唐德宗仓皇逃到梁州(今陕西省汉中市)。

后来,李晟打退叛军,请唐德宗返回长安,德宗最先想到的却是下旨找回因战乱而逃亡他处的宫女,接她们与自己会合再一起回京。

陆贽劝谏说:“现在战乱刚刚平息,疲惫的人民、伤病的士兵都没有得到朝廷的安抚。事情有轻重缓急,陛下应该先赶回京城,祭祀祖先,向上天祷告谢罪,抚慰烈士,犒赏功臣,宽赦胁从的叛军,重整朝纲,恢复生产。这才是为君之道啊!天下能够服侍陛下的人很多,何必急着寻找宫女呢?”唐德宗自知理亏,就没有正式下诏,但还是派人寻找,并让大臣出资将她们送回来。

陆贽在“奉天之难”中的所作所为赢得了很多朝臣的尊敬,一致认为他是宰相的最佳人选。但由于陆贽犯颜进谏,引起唐德宗反感,加上小人诋毁,直到八年后才被任命为宰相。

当时,内乱虽然平息,但唐朝元气大伤,吐蕃乘势而起,每年秋高马肥时都要入侵,唐军疲于应对。陆贽经过精心研究,上疏指出:“在有水草的地方居住,以打猎为生,策马奔腾,不以败逃为耻,这是吐蕃的长处。我们想要通过多养兵马,与吐蕃在草原上硬拼,这是拿自己的短处跟吐蕃的长处竞争,注定无法奏效。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接着,他详细剖析了当前军备存在的六大弊端,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办法。唐德宗看后非常赞赏,却没能实行。

后来,有一位主管财政的官员去世,陆贽推荐了一位称职的人接替,唐德宗却坚持任用其他人。陆贽说:“这个人奸诈狂妄,不能胜任。”德宗不肯听从。事后证明这个人果然不称职,陆贽又苦劝德宗收回成命,德宗大发雷霆,罢免了陆贽。

此后,陆贽在忠州(今重庆市忠县)担任地方官长达十年之久。为了躲避迫害,他不再会客,也不上书言事。忠州气候恶劣,疫病流行,陆贽潜心研究医学,以期造福治下百姓,编成《陆氏集验方》一书。

德宗的儿子唐顺宗即位后,下旨召回陆贽,但圣旨还没有到达,陆贽就病逝了,终年五十二岁。

【原文】贽以受人主殊遇,不敢爱身,事有不可,极言无隐。朋友规之,以为太峻,贽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不恤其他。”精于吏事,斟酌决断,不失锱铢(zīzhū)。——摘自《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九》

【译文】陆贽因为受到皇帝的特殊待遇,不敢顾惜自身,事情有不对的,竭力劝谏无所隐讳。朋友规劝他,认为他太刚直,陆贽说:“我对上不辜负天子,对下不辜负我所学,不考虑其他。”他精通政务,谋划事情做出决定,不出一点差错。

词语积累

师心自用:师心,以自己的心为师,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按名责实:责,要求。按照事物名称,要求与事实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