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585—630年),字克明,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杰出的政治家,唐初名相。
英年早逝的名相
杜如晦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父亲都做过地方官。他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熟读文史,聪颖过人。
隋炀帝年间,杜如晦通过吏部的选拔进入仕途。当时有个吏部官员善于识人,见到杜如晦后十分欣赏,对他说:“你有应对变乱的才能,是栋梁之材。可惜眼下没有你的用武之地,先委屈你当个小官吧。”于是安排他担任县尉(类似于县公安局局长)。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渊、李世民父子趁机起兵反隋,很快就占领了长安。杜如晦得知李世民英武不凡,求贤若渴,便投到他的麾(huī)下。但他才不外露,没有马上引起太宗的重视。
唐朝建立后,太子李建成担心太宗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便想方设法把他的很多幕僚调走,李世民为此十分忧虑。当杜如晦也被调走时,谋臣房玄龄对李世民说:“府中幕僚离开的虽然多,大体上都不可惜。杜如晦聪明睿智、见识卓远,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如果大王只想做一个藩王,他没什么用处;如果想要谋取天下,少了这人不行。”李世民大吃一惊:“如果不是你提醒,我就失去了一位人才啊!”随即请求唐高祖将杜如晦留在自己身边。
杜如晦追随李世民东征西讨,积极建言献策,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李世民从此对他刮目相看。后来,李建成又向唐高祖进谗言,将房玄龄、杜如晦调走。“玄武门之变”前夕,两人化装成道士潜回秦王府,替李世民出谋划策,确保了政变成功。事后,杜如晦成为五位首席功臣之一,被封为蔡国公。
李世民即位后励精图治,任命杜如晦和房玄龄为宰相。房玄龄善于谋划,而杜如晦则善于决断,两人配合十分密切。每当有什么事情拿不定主意,房玄龄都会说:“这件事非杜如晦决断不可。”等杜如晦到场,往往都会拿出令众人信服的决议。
628年,北方草原民族突厥发生内乱,颉利可汗发兵攻打他的侄子小可汗突利,突利派使者向唐朝求救。李世民问大臣:“朕和突利约为兄弟,现在他有难,朕不能不救。但是朕和颉利也订过盟约,该怎么办?”杜如晦说:“突厥人不讲信用,最终一定会负约。如果我们不趁突厥内乱消灭他们,后悔就来不及了。”李世民认为有道理,第二年派名将李靖等人率兵征伐突厥,擒获了颉利,突利也归顺唐朝。
有一次,李世民发现吏部只按照口才、文笔选拔官员,而没有全面考察他们的品行,结果这些人当官后残害百姓,即便将他们治罪,但已经害民在先,便问杜如晦应该怎么办。杜如晦说:“汉朝选拔人才,都是由州里将当地德行高尚的人推荐给朝廷,然后录用。现在候选官员每年有几千人,都由吏部来甄(zhēn)别。这些人巧言令色,伪装忠厚,难以识破,所以得不到真正的人才。”李世民认为很有道理,打算施行汉代的选官制度,不过后来因为其他事搁置了。
杜如晦受到李世民的重用,身兼数职。有监察官上疏说:“一个人同时担任多个官职很危险。”李世民斥责说:“朕重用房玄龄、杜如晦,并不是因为他们从前立过大功,而是他们具有治理天下的才能。你难道想挑拨离间吗?”随即贬了这个人的官。
房、杜二人齐心协力辅佐太宗,制定典章制度,选拔人才,对开创“贞观(guàn)之治”做出了杰出贡献。然而杜如晦担任宰相仅一年,便得了重病。李世民亲自去看望他,泪流不止,并破格提拔杜如晦的儿子。不久,杜如晦病逝,终年四十六岁。李世民悲恸欲绝,专门对替杜如晦写碑文的官员说:“朕和杜如晦君臣之间情深义重,他不幸突然去世,令我追念不已。你在写碑文时,要表达出这个意思。”
后来,李世民吃到一种味道鲜美的瓜,突然想起杜如晦,忍不住悲从中来,命人将剩下的一半瓜带到杜如晦的墓前祭奠。杜如晦一周年忌日时,李世民又派人慰问他的家人,赏赐的财物和杜如晦生前一样。由此可见李世民对杜如晦的推重和对他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
【原文】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记室房玄龄曰:“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太宗大惊曰:“尔不言,几失此人矣!”遂奏为府属。——摘自《旧唐书?卷六十六》
【译文】当时秦王府中有许多英才,被外调的人很多,唐太宗很担忧。记室房玄龄说:“府中幕僚离开的虽然多,大体上都不可惜。杜如晦聪明睿智、见识卓远,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如果大王只想做一个藩王,他没什么用处;如果想要谋取天下,少了这人不行。”唐太宗大惊说:“你不说,我差点失去这个人。”于是上疏让他留在府中做幕僚。
词语积累
房谋杜断: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治国,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