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忱(chén)(810—859年),生于长安大明宫。唐朝第十六位皇帝(不含女皇武则天),杰出的政治家。死后庙号宣宗。
“小太宗”的“大中之治”
李忱是唐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从小为人持重,沉默寡言,而且目光呆滞,以至于皇宫里的人都以为他是痴呆。十二岁时,被哥哥唐穆宗封为光王。
李忱十多岁时,生过一场大病,病势一天比一天沉重。突然有一天,有光辉照耀他的全身,他马上从**跃起,端正身体,行拱手礼,就像对待臣子一样。在一旁服侍的乳母见了,认为他得了心病。穆宗闻讯,过来看望弟弟,抚摸着他的后背说:“这个孩子是我家的英明人物,并没有得心病。”
李忱所处的时代,已经是晚唐,朝廷有宦官擅权,地方有藩镇割据,双方经常掀起血腥的斗争,政治局势十分险恶。李忱的哥哥穆宗去世后,他的三个侄子敬宗、文宗、武宗先后即位,但三人都缺乏执政能力,而频繁更替帝位,更助长了宦官们的气焰。李忱害怕遭遇不测,更加隐晦不露。
846年,唐武宗驾崩,宦官们为了更好地把持朝政,认为拥立这位痴呆无能的皇叔,容易控制。于是李忱登基,是为唐宣宗,年号大中。
唐宣宗即位后,很快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一面:立即罢免了宰相李德裕,彻底结束了长达几十年的“牛李党争”;接见群臣、处理朝政时,表现都十分得体,丝毫看不出痴呆者的影子。人们这才知道,他此前一直在韬光养晦。
早在“安史之乱”期间,吐蕃趁唐朝忙于平定叛军,无暇西顾,逐渐侵占了西北地区的大片国土。唐朝国力衰弱,一直无力收复失地。这些地区的人民不满吐蕃的残暴统治,十分渴望回到唐朝的怀抱。后来,吐蕃内部发生了长达十年的严重内乱,各方混战不休,再也无力控制这些地区。恰逢唐宣宗励精图治,唐朝国力大增,使西北地区的人民重新燃起了希望。
849年,被吐蕃占领的三个州、七个重要关隘主动脱离吐蕃,归附大唐。仅仅过了两年,沙州(今甘肃省敦煌市)豪族张议潮也趁机收复了沙州,派使者历尽重重险阻,将消息上报朝廷。随后,张议潮招兵买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续收复十个州,并派遣自己的哥哥来到长安,进献十一州的地图。至此,已被吐蕃占领百年之久的河湟故土全部收复,唐宣宗感慨地说:“父皇生前想要收复河湟地区,未能如愿。我如今可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了!”
唐宣宗收复了大片失地,声誉大振,但并未因此骄傲自满。宣宗把唐太宗的名言“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还将《贞观政要》书写在屏风上,朝夕讽咏,对太宗、魏征君臣遇合的故事十分向往。后来,宣宗得知魏征的五世孙魏(mó)也敢于直言进谏,便任命为宰相,并说:“魏有他先祖的风范,我打心里看重他。”
此外,唐宣宗对地方官的任用尤为重视,每次任命地方最高长官刺史时,都亲自考察人选。他解释说:“假如刺史用人不当,就会为害百姓。所以我要亲自接见,问问他们准备怎样施政,以判断能否胜任。”为了不被地方官蒙骗,宣宗专门命令翰林学士编写了一本囊括各地风土人情、民生利弊的书,并将所有内容熟记于心。有一次,大臣薛弘宗被任命为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刺史,进宫接受质询,宣宗将邓州的情况说得头头是道,令薛弘宗非常吃惊。
尤为难得的是,唐宣宗对子女的要求也十分严格。有一次,驸马的弟弟得了重病。宣宗派宦官前去探望,结果发现公主不在家,而是跑去看戏。宣宗勃然大怒,叹道:“怪不得士大夫家都不愿意和我皇家的女儿结婚,原因在这里啊!”命人将公主召进宫里责罚。公主见父皇发怒,哭着请求原谅。宣宗批评她说:“丈夫的弟弟身患重病,你却跑去看戏,哪有这样的道理!”从此公主再也不敢仗势凌人。
859年,唐宣宗去世,终年五十岁。由于宣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国势振兴,出现中兴之象,被史家称为“大中之治”,成为大唐王朝最后一抹灿烂的晚霞,他因此博得了“小太宗”的美誉。
【原文】十余岁时,遇重疾沈(chén)缀,忽有光辉烛身,蹶(juě)然而兴,正身拱揖,如对臣僚。乳媪(ǎo)以为心疾,穆宗视之,抚其背曰:“此吾家英物,非心惫也。”赐以玉如意、御马、金带。——摘自《旧唐书?卷十八》
【译文】宣宗十几岁时,得了重病很久都没治愈,忽然有光辉照满全身,他猛地坐起来,端正身体行拱手礼,如同面对臣子的样子。乳母以为是心疾发作,哥哥唐穆宗来看他,拍着他的后背说:“这是我家的英明人物,并不是犯了心疾。”赏赐给他玉如意、玉马、金带等物品。
词语积累
毛发洒淅:洒淅,颤抖的样子。身体的毛发都在颤抖。比喻紧张、害怕。
禁中颇牧:禁中,宫中;颇、牧,战国名将廉颇、李牧。比喻宫廷侍从官中文才武略兼备的人。
破天荒:天荒,荒凉落后的地区。唐朝时指湖南地区。指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或者第一次出现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