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569—618年),原名杨英,小字阿,弘农郡华阴县人。隋朝第二位皇帝。死后谥号炀帝。
毁誉参半的亡国之君
杨广是隋文帝的第二个儿子,自幼机敏聪慧,喜好读书,工于文章,容貌英俊,性格沉稳。
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将长子杨勇立为太子,杨广被封为晋王,出任并州总管,时年十三岁。
588年,隋文帝派杨广与大臣杨素等人统兵五十余万,讨伐割据江南的陈朝,他们只用了三个月就取得了胜利。
杨广将臭名昭著的陈朝奸臣斩首示众,下令封存当地府库,钱财分毫不取,赢得了江南人民的拥戴。
杨广为了博取父母欢心,留心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刻意模仿。他知道父母崇尚俭朴,便将王府装修得非常朴素。有一次,隋文帝驾临晋王府,杨广和妻子萧氏穿着粗布衣服出门迎接。文帝看到晋王府中的乐器都已断弦,布满灰尘,便以为他生活俭朴,不好声色,于是大加赞赏。
杨广深知独孤皇后厌恶男子用情不专,便装作和萧氏十分恩爱,将宠妾所生的孩子偷偷杀死。每次有宦官来晋王府,无论职位高低,杨广都毕恭毕敬地迎进送出,宦官回宫后对他赞不绝口。杨广逐渐积累了很好的名声。
相形之下,太子杨勇的表现则黯然失色。杨勇虽然为人宽厚率真,但生活奢侈,姬妾众多,令独孤皇后非常不满。而且,他在政见上也和隋文帝有分歧。在独孤皇后和杨素的支持下,隋文帝废黜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
604年,隋文帝去世,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他立即假传遗诏赐死大哥杨勇。五弟杨谅因不满而起兵谋反,炀帝派遣杨素率军将他擒获,幽禁至死。
铲除了潜在威胁后,隋炀帝不再伪装,下令营建东都洛阳,每个月征发的役夫多达两百万人。由于督工过于急苛,民工死亡率高达百分之四五十,运尸车不绝于路。在高压之下,洛阳只用了一年就建造完毕。
隋炀帝下诏迁都洛阳,为了夸耀财富,他下令将洛阳城内的商铺都装修得整齐划一,树木用绸缎缠绕装饰。有胡人进入酒馆,要免费提供酒菜,并对他们说:“上国富裕,客人吃饭不要钱。”有聪明的胡人反问:“贵国也有衣不蔽体的穷人,为什么不把缠树的绸缎给他们用呢?”除洛阳外,隋炀帝还下令营建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为他巡游江南做准备。
当时,江南地区经过东晋以来的长期开发,成为粮食、财赋的重要来源。为了将这些钱粮源源不断地运到洛阳,也为了更好地控制南方,隋炀帝决定大规模征发劳役,开凿大运河。
大运河前后耗时六年,全长四千多里,将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四大水系连通起来,极大地方便了南北交通,功在千秋,但也给老百姓造成极大的负担。运河竣工后,隋炀帝乘坐豪华的龙舟,带着浩浩****的船队前往江都游玩,征用拉纤民夫八九万人。
此外,隋炀帝还下令修筑长城和驰道,这些重大工程虽然都有积极作用,但使得人民不堪重负,各地相继爆发农民起义。
隋炀帝并不重视,反而前后三次兴兵讨伐高丽(今朝鲜半岛北部)。在第二次讨伐高丽时,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叛乱,先祖是八柱国之一的李密成为他的谋士。
杨玄感失败后,李密投奔了瓦岗寨(今河南省滑县境内)的起义军,成为领袖,瓦岗军很快发展成为战斗力最强的队伍。
宰相苏威见起义军的声势越来越大,而隋炀帝却不停地征伐高丽,便劝谏说:“不如赦免这些反贼,让他们去打高丽。少说也能招安几十万人,这些人免于死罪,必然争着立功,便可一举消灭高丽。”
隋炀帝鄙夷地说:“朕御驾亲征都没能取胜,这群鼠辈有什么用?”苏威离开后,一位大臣又进谗言诬陷他夸大起义军的数量。
隋炀帝愤怒地骂道:“这个老东西,敢用反贼威胁朕,朕恨不得打烂他的嘴,真是忍无可忍!”于是,下令将苏威关进大牢,将他和子孙三代都贬为平民。其他大臣再也不敢说真话,善于阿谀奉承的官员大行其道。
北方乱作一团后,隋炀帝撤到江都。第二年,李渊在晋阳起兵,几个月时间就占领了京城长安。
隋炀帝自知大势已去,意志消沉地对着镜子说:“好头颅,不知会被谁砍掉!”
618年,隋炀帝被禁军将领宇文化及等人杀害,终年五十岁。
隋炀帝很有作为,但也好大喜功,生活骄奢,残虐百姓,信任奸佞,最终导致众叛亲离,身死国灭。
【原文】上尤自矫饰,当时称为仁孝。尝观猎遇雨,左右进油衣,上曰:“士卒皆沾湿,我独衣此乎!”乃令持去。——摘自《隋书?卷三》
【译文】隋炀帝更加注重伪装自己,当时大家都称赞他仁爱孝顺。隋炀帝曾经观看打猎遇到下雨,身边的侍从呈上雨衣,隋炀帝说:“士兵都淋湿了,我能独自穿着雨衣吗?”于是命人拿走。
词语积累
雕墙峻宇:雕,雕绘;峻,高大;宇,屋檐,泛指房屋。彩绘的墙壁,高大的房屋。形容居处豪华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