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护(513—572年),鲜卑族,字萨保,代郡武川镇人。北周初期权臣。死后谥号**。
四年杀三帝的权臣
宇文护小时候端庄正直,志向远大,气度不凡,他的祖父很疼爱他,对他充满了期许。
宇文护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便随同四叔宇文泰参加六镇起义,后来迁居晋阳。
几年后,宇文泰跟随大将贺拔岳前往关中平定叛乱,因而在当地安家。宇文护十九岁时,宇文泰考虑到自己的儿子还年幼,便安排侄子来家里,帮忙管理家务。
宇文护年纪轻轻,从不发火施威,把家务料理得井然有序。宇文泰很高兴,当面称赞他跟自己的志向和气度都很像。
第二年,宇文泰受命前往经略夏州,把宇文护留在贺拔岳麾下。贺拔岳被诱杀后,宇文泰接管了他的军队,宇文护开始跟随叔叔四处征讨。
其时,宇文泰建立的西魏,与高欢建立的东魏对峙,双方连年征战。宇文护先后参加了潼关之战、沙苑大战、河桥大战等,均立下战功。其能力不断提升,官职也屡屡升迁。
554年,宇文泰命令宇文护率领轻装骑兵日夜兼程,进攻南梁的京城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西魏军队迅速攻城略地,活捉了南梁的侦察兵,进而直逼江陵。江陵守军没想到大军来得这么快,大为惊慌。
宇文护又派出两千骑兵切断长江渡口,收集船只等待后援。西魏主力军抵达,包围并占领江陵,俘虏了梁元帝。
两年后,宇文泰西行巡视时患病,临终前叮嘱宇文护说:“我的身体肯定是不行了。我的儿子们还年幼,寇贼没有被平息,天下的大事,我就托付给你,你要努力完成我的志愿。”宇文护流泪答应了四叔的遗命。
宇文泰去世后,宇文护秘不发丧,直到回到长安才公布消息。当时人心浮动,朝野不安,宇文护处理内外大事,安抚朝廷百官,稳稳地完成了权力过渡。
局面稳定之后,宇文护便逼迫西魏恭帝让位,拥戴宇文泰的第三个儿子即位,国号为周,是为北周孝闵帝,宇文护独掌朝政。
不久,曾与宇文泰同列大将的赵贵、独孤信等人不满,策划谋杀他,但计划泄密,参与者全部被处死。从此,朝廷上下巴结宇文护的臣子越来越多,他的势力与日俱增。
此时,孝闵帝身边的大臣不断提醒皇帝防备宇文护,并暗中策划除掉他。消息传到宇文护那里,宇文护便把孝闵帝囚禁起来,召集群臣哭诉道:“我是太祖的亲侄子,他临终时将后事托付给我,所以我才与诸位拥立了当今皇帝。可是他自从登基以来的表现,实在太令人失望。如果这样下去,国家必亡,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太祖!今天我想废掉这个昏君,另立太祖的长子,大家有什么意见吗?”群臣纷纷表示赞同。不久,孝闵帝被杀,宇文毓(yù)即位,是为北周明帝。
周明帝执政的第三年,宇文护主动交出朝政大权,但军事大权仍归自己把控。明帝不仅聪明,而且有见识、有胆量,宇文护心中很忌惮。
终于有一天,宇文护命令自己信任的御厨,偷偷往明帝的食物中投毒。明帝临终前,特地下诏立弟弟宇文邕为帝,是为周武帝。宇文护虽然心里不愿,但不敢违抗先帝的遗命。
为了避免重蹈前两位兄长的覆辙,周武帝决定韬光养晦。有人为了迎合宇文护,说他的功劳堪比周公,应该在他家乡修建别庙祭祀祖先,武帝马上照办。即位第三年,武帝下诏,各种朝廷诏书、官方文书不准称宇文护的名字,以示尊崇。
同年,经过多次交涉之后,北齐将宇文护的母亲送到长安,这时,她已经在北齐做了三十五年俘虏。为了讨宇文护欢心,武帝极力讨好他的母亲,让她过上了奢华的生活。
不久,突厥派人联合北周进攻北齐,鉴于北齐刚送还了母亲,宇文护并不想出兵。可是又担心失信于突厥,重新引发边患,他迫不得已,决定率军东征。这次战役北周出动二十万军队,最后却损兵折将,没有一丝战绩,宇文护的威望大减。
自从宇文泰死后,宇文护加强对军队的把控,凡是军队的征调,没有他的手令不能行动。不论大事小事,他都先行决断,再上报皇帝。宇文护委任的人,没有一个是称职的;他的儿子们个个贪得无厌、鱼肉百姓。
572年三月,周武帝请宇文护到宫内劝皇太后戒酒,宇文护不知是计,拿起《酒诰》读给皇太后听,武帝站在他身后,拿出玉板砸向他的头部,把他杀了。宇文护终年六十岁。
宇文护在宇文泰去世后,长期执掌北周大权,对宇文家族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北周政权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原文】护性甚宽和,然暗于大体。自恃建立之功,久当权轴。凡所委任,皆非其人。兼诸子贪残,僚属纵逸,恃护威势,莫不蠹(dù)政害民。上下相蒙,曾无疑虑。高祖以其暴慢,密与卫王直图之。——摘自《周书?卷十一》
【译文】宇文护的性格非常宽厚温和,但是不识大体。他自认为有建国立帝的功劳,长期掌握大权。他所委任的人,没有称职的。加上他的儿子们都贪婪残暴,僚属恣纵**,依仗宇文护的权势,没有不败坏政治、残害百姓的。上下互相欺骗,都对这样的行为毫无疑虑。周高祖宇文邕因为他暴虐傲慢,就暗中和卫王宇文直谋划除掉他。
词语积累
鱼肉百姓:把百姓当成鱼肉。比喻用暴力欺凌、残害无辜的人。
蠹政害民:蠹,蛀虫,引申为损害。危害国家和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