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祖太武帝焘纪(1 / 1)

白话二十四史 李海杰 974 字 6个月前

拓跋焘(tāo)(408—452年),鲜卑族,字佛狸伐,代郡平城人。北魏第三位皇帝,南北朝时期著名统帅。死后谥号太武帝。

威服四夷,一统北方

拓跋焘出生时,体态与相貌便与一般的婴儿大不相同,长大后更是聪慧过人。他的祖父拓跋——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北魏王朝的开创者道武帝——对他赞不绝口,逢人便说:“将来能继承和发扬我的事业的,必定是这个孩子!”

拓跋焘少年老成,酷爱习武,块头也比同龄人大出许多。他一直梦想去战场浴血奋战,为魏国的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拓跋焘十五岁时,父亲明元帝见儿子已出落得俨然将帅的体貌,便册封他为泰平王,担任相国,监管国事。又加授他大将军之职,前往边塞统领六军,抵抗柔然。

拓跋焘带着父亲的期望,率领五万魏军远赴河套。第一次作战,他便展露了天生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冷静地分析时局、沉着自信地指挥兵马,最终击退了敌人。这一战的胜利,预示着一代战神的冉冉升起。

一年后,明元帝去世,十六岁的拓跋焘继位,是为太武帝。太武帝的时代,正值我国历史上十六国时期,各民族间的战乱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因此,太武帝从小就立下了平定天下、混一华戎的志向。

太武帝即位时,魏国的北面有强悍的游牧民族柔然,他们的骑兵威震天下;南方有经济繁荣的汉族政权刘宋王朝;周边还分布着众多小国。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稍有不慎,便有亡国之灾。

太武帝继位的第二年,柔然可汗觉得魏国皇帝年少寡识,朝廷内一定人心涣散,于是亲自指挥六万骑兵杀入北魏故都盛乐城,包围云中郡,烧杀抢掠。

太武帝连夜率领两万余骑兵赶往云中郡,当他们到达目的地后,立即被敌军团团包围,多达五十多圈。眼见双方兵力如此悬殊,北魏将士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太武帝。

太武帝虽然年方十七岁,但早已是常胜将军。在这危急时刻,他镇定自若,身先士卒,带领侍卫亲军奋力拼杀。即使身边的侍卫相继战死,也没有丝毫胆怯和退缩。

太武帝的勇健孔武,极大地提振了军心,全军人马无不舍生忘死,所向披靡,终于击退了柔然。

此后的二十五年间,太武帝先后十三次进攻柔然,使得这个草原民族再也没有东山再起。

426年十月,太武帝发动了对胡夏的战争。正值白雪皑皑、天寒地冻,太武帝率领两万骑兵从冰上渡河,来到了距离夏国首都统万城仅三十里的小镇。

此时,夏国国主赫连昌正在宫中大宴群臣,喝得酒酣耳热,突然,手下人失魂落魄地冲进来,边跑边喊道:“不好了,不好了!魏兵进城了!”

赫连昌吓得酒意全消,慌忙召集部队迎战,大败而退,最后只好关闭宫门死守。太武帝掠得大量百姓,缴获许多辎重后退兵。随后的两年里,北魏连续进攻胡夏,最终生擒赫连昌,使得胡夏名存实亡。

后来,太武帝又先后灭掉了仇池、北燕、北凉等国,最终在439年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长达一百多年的五胡十六国的分裂局面。

自从西晋灭亡之后,我国就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450年,南朝宋文帝下诏北伐。太武帝听说此事,写信讥讽他,说:“你想来我这儿散散心,也不是不可以,我不会亲自迎接你,也不会欢送你。你如果实在讨厌自己的住处,咱俩可以换换!”还特地给他送去了马匹和药物。正是此次交战,太武帝最终实现了“饮马长江”的夙愿,而宋文帝只落得“仓皇北顾”的结局。

太武帝在位期间,不仅施展了杰出的军事才能,而且在治理国家方面也很有成就。他继位后重用汉族大臣,改革官制,推崇儒家,发展农业、畜牧业,严明赏罚,政令严肃。

有一次,有人举报尚书令刘洁贪污纳贿、买官卖官,而刘洁是太武帝一手提拔上来的,太武帝很信任他。太武帝听说此事后,十分生气,命人抓捕了刘洁,并将他斩首。

北魏太武帝戎马一生,吊民伐罪;但在晚年时性情暴躁多变,滥用刑罚,给自己埋下了祸根。452年,拓跋焘被奸臣杀害,终年四十五岁。

【原文】群臣白帝更峻京邑城隍,以从《周易》设险之义,又陈萧何壮丽之说。帝曰:“古人有言,在德不在险。屈丐蒸土筑城,而朕灭之,岂在城也?今天下未平,方须民力,土功之事,朕所未为,萧何之对,非雅言也。”——摘自《魏书?卷四》

【译文】群臣禀报太武帝,请求将京城的城墙修建得更加险峻,以遵从《周易?坎卦》记载的王公设险守国的道理,又陈述西汉丞相萧何主张将皇宫修得很壮丽、以彰显朝廷威仪的观点。太武帝说:“古人曾经说过,治理国家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赫连屈丐用蒸熟的泥土修筑了坚固的城墙,却被我灭掉了,这难道是因为城墙吗?现在天下还没有平定,正需要使用民力,大兴土木的事情,我不会做,萧何回答刘邦的话,不是正确的意见。”

词语积累

吊民伐罪:慰问受苦的人民,讨伐有罪的统治者。征讨有罪者以抚慰百姓。

饮马长江:在长江边给战马喝水。指渡江南下进行征伐。